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1810)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李高鹏潘景升叶露赵新保欧冰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2篇转染
  • 2篇细胞
  • 2篇免疫
  • 2篇基因
  • 2篇肝转移
  • 2篇VX2
  • 1篇单胞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类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新生
  • 1篇人外周血
  • 1篇铜绿
  • 1篇铜绿假单胞
  • 1篇铜绿假单胞菌
  • 1篇铜绿假单胞菌...
  • 1篇热休克
  • 1篇热休克蛋白
  • 1篇热休克蛋白类

机构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山西省肿瘤医...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李高鹏
  • 3篇叶露
  • 3篇潘景升
  • 2篇许晓琳
  • 2篇董胜利
  • 2篇欧冰
  • 2篇赵新保
  • 1篇王建
  • 1篇蔡卫平
  • 1篇郑海鹏
  • 1篇田伟
  • 1篇罗葆明
  • 1篇赵浩亮
  • 1篇吴嘉仪
  • 1篇陈劲峰
  • 1篇贺杰峰
  • 1篇马俊

传媒

  • 3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当代医学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艾滋病与非艾滋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及耐药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与非艾滋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及药敏结果的差异性,以期提高对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8月32例艾滋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27例非艾滋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耐药率的差异性。结果艾滋病及非艾滋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感染途径均为呼吸道。观察组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对照组临床症状相对更复杂。观察组分离出耐药菌株20株(62.5%),对照组分离耐药菌24株(88.9%)(P〈0.05)。观察组菌株对亚胺培南及美洛配能较敏感,对照组菌株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及美洛配能敏感。结论艾滋病与非艾滋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临床表现及耐药性方面有差异,临床上须综合分析患者病情,选择敏感抗生素。
叶露陈劲峰潘景升王建蔡卫平郑海鹏李高鹏
关键词:艾滋病铜绿假单胞菌机会性感染耐药性
肝癌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Vγ9Vδ2T细胞扩增前后比例及分化亚型对比
2016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的Vγ9Vδ2T细胞比例,成熟分化亚型与健康人的差别,经体外扩增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捐献者(n=10)和HCC患者(n=20)的外周血共10 mL,采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核细胞层,借助流式细胞术检测Vγ9Vδ2T细胞占总T细胞比例,成熟分化亚型,并在体外加入唑来膦酸和IL-2进行扩增培养,12~14 d后收集细胞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培养前HCC组患者外周血中Vγ9Vδ2T细胞占总T细胞比例的平均值比健康人低(P〈0.05,P=0.009),在经过体外扩增培养后其比例明显升高(P〈0.0001),而在体外扩增后患者与健康人的Vγ9Vδ2T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3408)。患者Vγ9Vδ2T细胞的分化与成熟亚型作体外培养的前后对比发现,培养后Tn、Tcm、Temra的比例较培养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045,P=0.0236,P=0.0162),患者和健康人Tem比值均较培养前明显升高(P〈0.0001)。而在扩增前、扩增后患者和健康人的Vγ9Vδ2T细胞的成熟分化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Vγ9Vδ2T细胞比例虽然低于健康人,但其分化成熟亚型的分布比例与健康人相似,且经过体外扩增培养后Vγ9Vδ2T细胞和总效应细胞比例,均与健康人无差异。其增殖功能得到恢复,肝癌患者和健康人中应用这种体外扩增方法外周血Vγ9Vδ2T细胞的效果相似。
马俊赵浩亮田伟贺杰峰李高鹏
关键词:过继免疫治疗唑来膦酸
热休克蛋白在肝细胞癌形成、增殖、复发、转移及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一类结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主要参与蛋白的转运、折叠、维持蛋白质自身稳定及免疫应答。大量研究表明,HSPs中多个成员如HSP27、HSP70及HSP90,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呈过表达。本文就HSPs在肝细胞癌的形成、增殖、复发、转移及抗肿瘤免疫的作用进行综述。
吴嘉仪李高鹏罗葆明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类
p53联合Rb纳米粒局部基因治疗兔VX2肿瘤肝转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基因靶向技术将纳米粒与p53及Rb两种抗癌基因联合,探索其对兔VX2肿瘤肝转移癌灶的治疗效果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以超液化碘油及多聚赖氨酸(PLL)修饰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nHAP)乳剂为载体,将含有野生型p53、Rb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经肝动脉共同或者分别转运至兔VX2肿瘤肝转移灶局部,采用蛋白印迹法及原位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确定p53及Rb共表达蛋白的表达。通过肝功能检测评价此疗法的生物安全性。观察肿瘤生长及动物存活时间,评价疗效。结果 p53和Rb双基因纳米粒对兔肝功能无明显影响。p53和Rb双基因纳米靶向治疗比p53或Rb单基因纳米粒更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1周生长率比对照组减慢约70%,2周生长率比对照组减慢约254%。相对于对照组,双基因组可延长存活期30 d。结论以PLL-nHAP为载体的基因纳米粒靶向治疗兔VX2肿瘤肝转移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p53和Rb双基因联合比单基因有更明显的治疗效果,很可能成为消化道肝转移癌新的治疗方法。
董胜利叶露赵新保李璐菁许晓琳欧冰潘景升李高鹏
关键词:纳米粒转染肿瘤肝转移
纳米局部治疗介导的P53联合Rb基因对兔VX2肝转移灶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2016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联合P53及Rb两种抗癌基因,通过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技术,探索其对肝转移癌灶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超液化碘油及Pll修饰的nHAP乳剂为载体,将含有野生型P53、Rb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经肝动脉共同或者分别转运至兔VX2肝转移癌灶局部,采用蛋白印迹法及原位共焦激光显微镜确定P53及Rb共表达蛋白在转移灶的表达。然后病理观察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变化。最后应用Realtime RT-PCR级ECL蛋白杂交技术检测CD31、CD34及VEGF的表达差异。结果CD31标记的MVD显示:与其他组相比,nanoplex-p53/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肿瘤MVD均降低;CD34标记的MVD显示:与其他组相比,nanoplex-Rb/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MVD均降低。nanoplex-p53/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CD3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nanoplexRb/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CD34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nanoplex-p53/lipiodol、nanoplex-Rb/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结论以Pll-nHAP为载体的Rb基因协同P53基因纳米靶向治疗通过降低CD31、CD34及VEGF的表达减少新生血管生成,增强其抗肿瘤效应。P53基因联合Rb基因的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有可能成为抑制消化道癌肝转移灶血管新生的有效治疗方法。
董胜利潘景升叶露赵新保李璐菁许晓琳欧冰李高鹏
关键词:基因转染技术肝转移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