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B2011015)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3
相关作者:崔燕海梁长虹郑君惠黄美萍刘辉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2篇心脏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电离辐射
  • 1篇调制
  • 1篇调制技术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对比剂
  • 1篇心病
  • 1篇心脏介入
  • 1篇心脏介入治疗
  • 1篇心脏影像
  • 1篇胸围
  • 1篇预注
  • 1篇预注射
  • 1篇造影
  • 1篇射线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机构

  • 5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崔燕海
  • 4篇郑君惠
  • 4篇梁长虹
  • 3篇刘辉
  • 3篇黄美萍
  • 2篇李景雷
  • 2篇杨向太
  • 2篇张红丹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经验法与预注射试验法扫描启动时间在冠状动脉CTA的应用比较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经验法与预注射试验法两种扫描启动时间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影响和临床检查效果。方法共232例可疑或诊断冠心病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分别采用经验法(168例)与预注射试验法(64例)确定扫描启动时间;采用相同对比剂注射方案(370 mg I/ml×4 ml/s×60 ml)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对两组的血管强化程度和不同强化程度者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验法与预注射试验法确定扫描启动时间,所得的血管平均强化水平相近,不同强化程度者分布情况相似,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验法扫描启动时间能够满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强化水平,节省对比剂用量,减轻患者碘负荷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对于心功能较好的筛查病例更具有积极意义。
崔燕海郑君惠梁长虹黄美萍刘辉
关键词:冠状动脉对比剂启动时间
基于胸围的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冠状动脉CT造影应用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建立以胸围为参考指标调节冠状动脉CT造影(CTA)成像管电流的函数模型,并探讨其个体化管电流调节模型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选取68例以自动管电流调节模式扫描的胸部CT病例,建立胸围与管电流之间的函数模型;再应用其建立的胸围-管电流函数模型对另外的连续64例病例进行冠状动脉CTA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噪声值、管电流、辐射剂量等指标.结果 胸围与管电流之间的函数模型以POW函数拟合度最好(R2 =0.691,P<0.05).应用胸围-管电流函数模型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平均图像等级评分为(3.38±0.72)分,噪声值为(31.02 ±3.97) HU,管电流为(390.63±89.30) mA,CTDIvol为(34.83±10.72) mGy,DLP为(751.67±175.16)mGy·cm.结论 以胸围为参考指标调节冠状动脉CTA成像管电流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个体化辐射剂量控制,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
崔燕海黄美萍李景雷刘辉梁长虹郑君惠
关键词:冠心病体层摄影术X射线计算机
心脏放射影像检查的收益与危害被引量:1
2012年
由于电离辐射对人体具有损害,心脏影像中的放射剂量问题已经引起众多学者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大量的讨论。但心脏影像中的辐射问题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而应该权衡受检者从中得到的收益、辐射损伤致病的风险等。本文从心脏影像检查的临床应用现状谈起,结合放射生物、放射物理及放射保护等方面探讨如何看待心脏影像的放射剂量问题。
崔燕海杨向太郑君惠
关键词:心脏影像电离辐射
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的辐射剂量调查被引量:3
2013年
目前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辐射剂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剂量面积乘积(DAP)作为透视检查的剂量监测量可用来评估有效剂量。当前新的X射线成像系统都装配有DAP测量仪,可以实现患者剂量的实时监测。我国近10年来接受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数量迅速上升,同时复杂病变的处理也越来越多,但是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引起的相关健康风险关注不够,当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具体的介入放射实践项目的放射防护规定,
崔燕海郑君惠张红丹杨向太梁长虹
关键词:心脏介入治疗
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内瘘形成的形态特点与原因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内瘘形成的特点与原因。方法收集98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患者,其中22例术后CT随访发现内瘘形成;在其余76例中随机抽取22例无内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对所有病例均采用多种三维图像后处理方法,立体显示内瘘情况,观察内瘘位置、支架形态、随访中的变化等,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结果 22例患者共形成23个内瘘,其中Ⅰ型内瘘14例(Ⅰa、Ⅰb型各7例),Ⅱ型2例,Ⅲ型6例(Ⅲa型1例、Ⅲb型5例)。内瘘处于1环之内者占54.54%(12/22),2环之内者占27.27%(6/22),近心端10例,占45.45%(10/22)。所有患者的支架直径均与主动脉适合;内瘘处支架局部成角2例、支架断裂1例、支架整体扩张成形不良9例。较小的内瘘可自然愈合或随访过程中无变化(5/7,71.43%),1例假腔破裂形成假性动脉瘤。无内瘘患者支架整体扩张成形不良发生率(2/22,9.09%)低于内瘘患者(9/22,4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9,P=0.015)。结论 CT能清晰显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内瘘的形态特点,有利于改进技术,降低内瘘的发生率。
崔燕海张红丹黄美萍刘辉李景雷梁长虹
关键词:腔内隔绝术主动脉夹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