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521B01-3)

作品数:13 被引量:240H指数:9
相关作者:赵双进李伟徐冉汪宝卿慈敦伟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大豆
  • 5篇夏大豆
  • 3篇农艺
  • 3篇DTA-6
  • 2篇性状
  • 2篇叶面
  • 2篇叶面积
  • 2篇叶片
  • 2篇栽培
  • 2篇正交
  • 2篇正交试验
  • 2篇正交试验设计
  • 2篇内源
  • 2篇内源激素
  • 2篇黄淮
  • 2篇黄淮海
  • 2篇黄淮海地区
  • 2篇基因
  • 2篇高产
  • 2篇高产栽培

机构

  • 5篇河北省农林科...
  • 4篇山东省农业科...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沧州市农林科...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沧州职业技术...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海南省热带农...

作者

  • 5篇赵双进
  • 4篇张礼凤
  • 4篇慈敦伟
  • 4篇汪宝卿
  • 4篇徐冉
  • 4篇李伟
  • 3篇顾万荣
  • 3篇王茹芳
  • 3篇张明才
  • 3篇高广居
  • 3篇李召虎
  • 3篇曹金锋
  • 3篇卢思慧
  • 2篇张孟臣
  • 2篇梁慧珍
  • 2篇王树峰
  • 2篇翟志席
  • 2篇王庭峰
  • 2篇余永亮
  • 2篇段留生

传媒

  • 5篇大豆科学
  • 2篇河北农业科学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大豆科技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年份间差异及其关系被引量:31
2011年
以249份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大田条件下两年间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两年变异系数分别为6.2%~78.0%和6.3%~48.5%,变异较大。生育期因在黄淮海区域生态类型较接近,变异系数较小;而主茎节数变异系数也较小。株高、有效分枝数、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单位面积产量则相对变异较大。品种之间农艺性状和产量差异均显著。不同年份间生态因子(温度、降水量及日照时数)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较大,年份间不同指标差异亦显著。分别对两年农艺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简化为4个与产量相关的独立指标,并建立了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方程Y=17.5-1.76x1+1.32x2+0.30x3+2.50x4和Y=198.8-3.12x1+7.71x2+0.08x3+2.71x4以表达其量化关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两年中249份大豆种质资源分别聚为5类,并分析了各类品种的特性,为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的选育以及高产栽培措施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慈敦伟张礼凤汪宝卿王彩洁李伟徐冉
关键词:大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
DCPTA和DTA-6对大豆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调控被引量:23
2008年
叔胺类活性物质是一类具有高生物活性和低分子量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DCPTA和DTA-6是该类化合物的典型代表。目前有关叔胺类活性物质的研究仅在生理效应上,未能揭示叔胺类活性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特别是对光合作用的调控,从而限制了叔胺类活性物质进一步推广应用。以大豆中黄13为材料,在温室和盆栽条件下,研究叶面喷施叔胺类活物质DCPTA和DTA-6对大豆苗期叶片光合特性、光合关键酶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DCPTA和DTA-6处理提高了大豆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细胞间隙CO2浓度和叶绿素a/b值;提高了PEPC羧化酶和RuBP羧化酶活性;提高了大豆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有效电子产量(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qP),降低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提高了大豆株高和生物量;DCPTA和DTA-6处理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0 mg.L-1和10 mg.L-1。
顾万荣李召虎翟志席段留生张明才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大豆叶绿素荧光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被引量:47
2010年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3份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因品种结荚习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亚有限型大豆品种中,每荚粒数、单株荚数、株高和单株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有限型大豆品种中,单株粒数、生育期、茎粗和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品种选育上,对于亚有限大豆品种,应优先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单株,尤其是注重多荚和多粒性状的选择;对于有限型大豆品种,应选择生育期与单株粒重间平衡较好的单株,能充分发挥高产潜力。
汪宝卿张礼凤慈敦伟李伟徐冉
关键词:黄淮海夏大豆通径分析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转基因作物现状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使目的基因在植物受体中表达,从而获得优良性状的植株,达到快速培育植物新品种的目的。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在培育优质、高产和抗逆植物新品种中具有巨大潜力。目前,在各种转基因物种中,大豆仍是难转化的作物之一,建立有效的转化系统是改良大豆品质性状和研究大豆功能基因的先决条件。综述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分子机理,影响大豆遗传转化因素,提高大豆转化效率的最新研究进展及转基因大豆生产现状。
练云梁慧珍王树峰余永亮王庭峰位艳丽
关键词:大豆农杆菌转基因作物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被引量:10
2009年
以具有高产潜力的沧豆6号、冀豆16和冀豆17 3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5.0万株/hm2、19.5万株/hm2和24.0万株/hm23种种植密度下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均大致呈抛物线型,沧豆6号在R6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冀豆16和冀豆17则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存在差异;沧豆6号在R1~R6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高种植密度下沧豆6号后期群体发育仍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适合密植。
曹金锋赵双进卢思慧王茹芳高广居胡铁欢徐泽茹吴凤训
关键词: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
DCPTA和DTA-6对大豆和玉米苗期叶片内源激素与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8
2009年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叔胺类活性物质DCPTA和DTA-6喷施处理后对大豆和玉米苗期叶片内源激素与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DCPTA和DTA-6处理使玉米和大豆叶片IAA、GA和ZR含量增加,ABA含量降低,提高了叶片中IAA/ABA、GA/ABA、ZR/ABA之比。(2)DCPTA和DTA-6处理提高了玉米和大豆叶片SOD和P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3)同一浓度DCPTA和DTA-6处理玉米和大豆后,叶片中IAA、GA、ZR的含量以及SOD、POD活性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ABA的含量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叶片中IAA、GA含量以及SOD、POD活性在第12天达到最大,叶片中ZR的含量在第9天达到最大。同一浓度DCPTA和DTA-6处理玉米和大豆后,MDA含量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叶片中MDA含量在第12天最小。
顾万荣李召虎翟志席段留生张明才
关键词:DTA-6苗期内源激素氧自由基
叔胺类物质DCPTA和DTA-6的生理功能及在农业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8年
介绍叔胺类物质DCPTA和DTA-6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在农业中的研究进展。
顾万荣李召虎张明才
关键词:DTA-6生理功能
同化物供应和内源激素信号对大豆花荚发育的调控被引量:8
2010年
大豆的花荚发育受同化物的有效供应和内源激素的影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发挥单株产量潜力。该文综述了同化物有效供应和内源激素调控大豆花荚发育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同化物供应与内源激素的协同作用,并提出化控技术是协调大豆库源关系的重要手段。
汪宝卿慈敦伟张礼凤李伟徐冉
关键词:内源激素同化物蔗糖花荚化学调控
6种大豆粒形性状的QTL定位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晋豆23和灰布支杂交构建的F13代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74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个含有231个SSR标记的SSR图谱。通过一年两点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和分子标记分析,研究了大豆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6个重要粒形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同一性状两地点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粒宽、粒宽与粒厚、长宽比与长厚比、长厚比与宽厚比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长宽比和粒长与长厚比呈显著正相关,粒厚与长厚比和粒厚与宽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厚与长宽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通过500次排列测验分别确定各性状的LOD阈值,在汾阳和郑州2种环境条件下共定位了33个QTLs,其中粒长共检测到7个QTLs,粒宽共检测到3个QTLs,粒厚共检测到3个QTLs,长宽比共检测到6个QTLs,长厚比共检测到9个QTLs,宽厚比共检测到5个QTLs。这些QTLs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分别位于A1,B1,B2,D1a,D2,F_2,G,I,J_2和O染色体上。研究表明,大豆粒形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可能源于控制数量性状的QTLs位点间的相关。
梁慧珍王树峰余永亮王庭峰巩鹏涛方宣钧刘学义赵双进张孟臣李卫东
关键词:大豆粒形性状QTL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79
2010年
应用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9份夏大豆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无限生长型大豆中,产量与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生育期。在亚有限生长型大豆中,产量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荚数和茎粗。在有限生长型品种中,产量与生育期、茎粗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百粒重间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农艺性状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生育期、茎粗、单株粒重、有效分枝数和底荚高度。以亚有限和有限生长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
汪宝卿张礼凤慈敦伟李伟徐冉
关键词:黄淮海夏大豆灰色关联度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