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9082)

作品数:15 被引量:348H指数:10
相关作者:高阳段爱旺刘战东陈金平申孝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间作
  • 12篇玉米
  • 10篇大豆
  • 5篇间作条件
  • 5篇大豆间作
  • 4篇冬小麦
  • 4篇小麦
  • 3篇作物
  • 3篇间作模式
  • 3篇根系
  • 3篇光合有效辐射
  • 2篇水分
  • 2篇间作种植
  • 2篇春玉
  • 2篇春玉米
  • 1篇单作
  • 1篇冬小麦生育期
  • 1篇需水
  • 1篇需水规律
  • 1篇需水量

机构

  • 17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7篇段爱旺
  • 17篇高阳
  • 11篇刘战东
  • 8篇王和洲
  • 8篇陈金平
  • 6篇申孝军
  • 6篇孙景生
  • 5篇刘浩
  • 4篇刘祖贵
  • 4篇邱新强
  • 2篇张俊鹏
  • 1篇刘安能
  • 1篇李新强
  • 1篇肖俊夫

传媒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节水灌溉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商丘农田土壤水分测定探头埋设位置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在商丘野外生态试验站定点埋设的SWR-2型土壤水分测定探头采集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对玉米试验区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试验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检验,研究了农田中不同深度层土壤水分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地表下30 cm土层与20 cm、40 cm、50 cm处土壤体积含水率线性相关;主要根系区70 cm土层与60 cm、80 cm9、0 cm处土壤体积含水率线性相关;130 cm、140 cm、150 cm土层之间同样存在着线性相关,初步得出本地区土壤水分测定探头合适埋设位置是地表下10 cm、30 cm7、0 cm1、00 cm、140 cm 5个深度。
刘战东高阳段爱旺陈金平
冬小麦生育期有效降水量计算模式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根据田间试验数据,建立了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随有效积温变化的增长模型,实际腾发量模型及土壤入渗模型。并以土壤水分平衡法为基础,综合考虑作物蒸散、降水和灌溉等因素影响,利用新乡地区1951~2001年冬小麦连续50个生长年度的逐日气象资料,模拟了各年度冬小麦生长期土壤水分供需状况。通过模拟结果分析冬小麦生长期降水量和有效降水量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确定了该地区不同时长尺度下冬小麦生育期有效降水量适宜计算模式,以满足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的需求。
刘战东段爱旺肖俊夫高阳刘浩
关键词:冬小麦有效降水量
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下土面蒸发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27
2008年
为了准确估算间作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该文采用微型蒸渗仪测定了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下不同位置处的土面蒸发量,分析了相对土面蒸发强度与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关系以及相对土面蒸发强度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不同位置处的土面蒸发量存在差异,2︰3间作的累积蒸发量大于1︰3间作;相对土面蒸发强度与表层土壤含水率呈指数递增关系,与叶面积指数呈指数递减关系。
高阳段爱旺刘祖贵陈金平王和洲刘战东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土面蒸发
间作条件下辐射传输与分配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对近年来国内外对间作系统内辐射传输模型的研究成果作了简单的综述,包括间作条件下的辐射传输模型、辐射在作物间的分配模型。指出了此项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今后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高阳段爱旺孙民陈金平申孝军刘战东
关键词:间作
应用热平衡法测定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内作物的蒸腾量被引量:15
2010年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基于热平衡法的茎流计测定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内作物的蒸腾规律.结果表明:间作群体内,玉米和大豆植株的茎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曲线,在阴天则呈多峰曲线.植株的茎流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太阳辐射是影响植株茎流最主要的气象因子.玉米和大豆的单株日茎流量与多个气象因子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茎流观测期内(2008年6月1—30日),间作群体内玉米植株的日均蒸腾量(1.44mm.d-1)为大豆(0.79mm.d-1)的1.8倍,玉米和大豆植株的蒸腾量分别占间作群体总蒸腾量的64%和36%.考虑到作物的茎直径和叶面积的空间变异,安装一定数量的茎流探头对于准确测定植株茎流是十分必要的.
高阳段爱旺邱新强张俊鹏孙景生王和洲
关键词:蒸腾茎流
单作和间作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3
2009年
通过两个生长季(2006~2007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13和23两种间作模式及单作种植对玉米和大豆群体辐射截获与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玉米、单作大豆、13间作和23间作的消光系数分别为0.45、0.60、0.53和0.52。播后第79d前,间作和单作玉米的干物质量间差异不显著;此后,13间作玉米的干物质量极显著高于单作玉米,13和23间作模式之间玉米干物质量的差异显著;观测期内,大豆干物质量单作和间作间差异显著。玉米/大豆13间作群体的辐射利用率(3.51g·MJ-1)和23间作群体的辐射利用率(3.49g·MJ-1)约为单作大豆辐射利用率(1.24g·MJ-1)的2.8倍,但略低于单作玉米(3.56g·MJ-1)。虽然单作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间作群体内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但间作群体的总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和大豆的产量高约6.0%和320%;间作种植收入比单作玉米高56%~60%,比单作大豆高70%~74%。本研究表明,间作种植能够通过更有效地利用光能来增加作物产量,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高阳段爱旺刘祖贵申孝军刘战东陈金平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消光系数
利用ERIN模型模拟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蒸发蒸腾
本文利用双源模型模拟了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土壤蒸发与植株蒸腾量,并与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ERIN模型模拟间作群体的土壤蒸发和植株蒸腾时,阻力项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间作群体内玉米或大豆日蒸腾量的模拟值均...
高阳邱新强段爱旺孙景生王和洲
关键词:间作蒸发蒸腾玉米大豆
文献传递
间作模式下冬小麦与春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规律被引量:22
2007年
采用大口径土钻对间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与春玉米根系进行取样,分析了两种作物根系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间作冬小麦根系在空间上呈幂函数递减规律,间作春玉米根系呈指数递减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间作冬小麦和春玉米根系质量密度(R)的二维空间分布函数,经验证,两种作物根系质量密度的二维分布函数均可反映作物根系的实际生长状况.
刘浩段爱旺孙景生高阳申孝军刘战东
关键词:间作种植冬小麦春玉米根系分布函数
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被引量:63
2009年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天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I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I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I1和I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高阳段爱旺刘祖贵孙景生陈金平王和洲
关键词:干物质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的作物根系生长及水分吸收被引量:56
2009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的根系分布及土壤水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水分充足条件下,土壤剖面内玉米和大豆根系的分布模式近似于三角形;玉米根系水平分布范围较大,侧向伸展长度约为58cm,16~22cm土层的玉米根系侧向伸展最远,玉米根系不仅分布于间作条带行间,而且生长到大豆条带的行间;大豆根系水平分布于相对有限的区域内,侧向伸展长度约为26cm.作物根质量密度随着距作物行(玉米或大豆)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玉米行和边行大豆根质量密度的90%分布于0~30cm土层.距玉米行10cm处玉米的根质量密度高于大豆,距玉米行20cm处大豆的根质量密度大于玉米,两种作物根质量密度的85%都分布于0~30cm土层内.间作条带内水分变化主要集中在0~30cm土层,水分变化量依次为:玉米区域>大豆区域>条带行间.表明在水分充足条件下,间作作物优先在自己的区域吸水,根系混合区吸水滞后发生.
高阳段爱旺刘战东王和洲陈金平刘安能
关键词:间作玉米大豆根系分布水分吸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