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16)

作品数:10 被引量:70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勤美吕帆薛安全杨新军余野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美国诺瓦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科研国际合作项目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近视
  • 3篇手术
  • 3篇准分子
  • 3篇准分子激光
  • 3篇磨镶术
  • 3篇近视眼
  • 3篇晶状体
  • 3篇激光
  • 3篇角膜
  • 3篇角膜磨镶术
  • 3篇分子
  • 3篇高度近视
  • 3篇高度近视眼
  • 2篇有晶状体眼
  • 2篇原位
  • 2篇原位角膜磨镶...
  • 2篇植入
  • 2篇生命
  • 2篇生命质量
  • 2篇随访

机构

  • 6篇温州医学院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美国诺瓦东南...

作者

  • 6篇王勤美
  • 4篇吕帆
  • 3篇薛安全
  • 2篇郑林燕
  • 2篇余野
  • 2篇孙涛
  • 2篇朱双倩
  • 2篇俞阿勇
  • 2篇黄芳
  • 2篇苏炎峰
  • 2篇杨新军
  • 1篇林惠玲
  • 1篇李斌
  • 1篇邓如芝
  • 1篇赵云娥
  • 1篇保金华
  • 1篇欧丽蓉
  • 1篇蒋百川
  • 1篇陈世豪
  • 1篇李康富

传媒

  • 6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3篇2010
  • 4篇2007
  • 3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度近视眼矫正透镜放大率与视力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在配戴框架眼镜和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es,IOLs)两种不同矫正方式中,透镜屈光力放大作用对术后矫正视力提高的影响程度。方法高度近视眼患者26例44眼,近视范围为-9.875^-24.75D,行有晶状体眼IOLs植入术,植入Verisys前房型IOLs,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变化状况。同时,根据Gullstrand模型眼理论计算植入眼内的负度数IOLs与相应戴框架镜片状况下视网膜像放大率的变化,评价透镜的屈光度放大率与视力提高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眼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4.2~5.0,平均为4.742±0.2435,IOLs植入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是4.5~5.3,平均为4.911±0.1956,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t=11.234,P=0.000),IOLs植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术前框架眼镜的最佳矫正视力。根据IOLs的透镜屈光力放大率理论计算结果,屈光不正在-10^-30D范围内,植入的IOLs比框架眼镜的透镜放大率提高15%~45%,其变化值与最佳视力提高量有正相关关系(r=0.504,P=0.000)。结论透镜的屈光力放大作用是高度近视的有晶状体眼IOLs植入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改善的重要原因,IOLs植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框架眼镜矫正的最佳视力可提高1~2行。
黄芳薛安全孙涛王勤美
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矫治高度近视眼的3年随访观察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研究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ICPIOL)矫治高度近视眼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49例(86只眼),等效球镜度数(SE)(-15.33±3.81)D,植入ICPIOL.术后随访3年,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前房、瞳孔、ICPIOL和晶状体、眼底情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1、2、3年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SE显著改善(F=513.68,20.88,827.65;P<0.01).术后3年时,UCVA≥0.5有85%,≥0.8有35%;BCVA未见下降,17%比术前提高1行,59%比术前提高≥2行;81%眼的实际屈光度数稳定在预期的±1.00 D,54%稳定在预期的±0.50 D.术后1、2、3年的角膜内皮细胞累积丢失率分别为3.60%、5.78%、7.74%.除了3只眼术中在抓持虹膜固定ICPIOL时有轻度虹膜脱色素,1只眼ICPIOL脚襻脱位重新手术固定,2只眼黄斑出血外,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ICPIOL矫治高度近视术后3年内安全、有效.
俞阿勇王勤美薛安全朱双倩郑林燕苏炎峰
关键词: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外科手术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的生命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生命质量(QOL)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应用中文版的屈光矫正者生命质量量表(QIRC)对115例近视患者LASIK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生命质量进行打分。该量表包括症状、视功能与身体机能、社会活动及精神心理4个模块,共20项指标。115例近视患者中,女性64例,男性51例;年龄18~40岁,平均(22.7±4.8)岁;其中术前低、叶1度近视组(〈-6.0D)70例,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组(≥-6.0D)45例。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LASIK手术前、后QOL总分及不同性别、年龄和屈光状态下近视患者QOL得分改变情况,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QOL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近视患者QOL得分由术前39.15±4.23提高到术后41.78±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P〈0.01)。其中,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组患者LASIK手术前、后QOL得分改变量(4.60±1.08)与中、低度近视组患者(3.83±1.1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22);男性患者组QOL得分改变量(3.57±0.18)与女性患者组(4.28±1.2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58);〈23岁患者组QOL得分改变量(3.64±0.73)与≥23岁患者组(3.56±1.3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P=0.75)。在影响术后QOL的相关岗素中,有用眼保护(OR=5.93,95%CI:1.57—22.36)、较少并发症(OR=15.13,95%CI:2.57—88.94)、较低相关医药费(OR=7.80.95%CI:1.66—36.71)、日常生活便利性(OR=10.36,95%CI:2.44—44.05)、被他人认同感(OR=3.90,95%CI:1.08—14.13)及自信心(OR=12.73.95%CI:2.97—54.57)等因素仔在,则能提高QOL得分,而年龄、性别、术前屈光度等均不是LASIK术后QOL的影响因素。结
李康富余野王勤美吕帆杨新军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生命质量
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疗效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探讨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应用美国雷赛Astramax三维角膜地形图仪、Astrapro个体化切削设计程序和Astrascan XL准分子激光系统,对33例(66眼)近视患者行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手术。30例(59眼)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行标准切削方式的LASIK手术。随访6个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标准组和Q值组术后第6个月结果:"!安全性:两组均无一眼下降2行及以上,下降一行的各仅为2眼。"#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5.04±0.06和5.05±0.07,5.0以上分别为89.8%和90.9%,5.1以上为49.2%和50.0%。"$可预测性:术后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0.11±0.44)D和(-0.07±0.44)D,在目标值±0.50D以内分别为83.1%和80.3%,±0.25D以内均为57.6%。"%稳定性:术后第1、第3和第6个月的平均等效球镜为-0.02966D和0.096591D,-0.09746D和0.003788D,-0.11441D和-0.07197D,变化均小于0.25D。上述4种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Q值分别为0.42±0.21和0.107±0.2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比标准切削更有助于维持角膜生理性的非球面性。其远期效果仍需更多病例、更全面的评价指标和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研究。
陈世豪李斌王勤美
关键词:Q值近视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矫治高度近视眼的3年随访报告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观察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CPIOL)矫治高度近视眼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高度近视眼患者41例(66只眼),等效球镜度数(SE)(-15.12±3.93)D,植入PCPIOL。术后随访3年,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前房、瞳孔、PCPIOL和晶状体、眼底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6个月、1、2、3年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SE显著改善。术后3年时,UCVA≥0.5有86%,≥0.8有43%;BCVA未见下降,11%比术前提高1行,68%比术前提高≥2行;96%眼的实际屈光度数稳定在预期的±1.00D,57%稳定在预期的±0.50D。术后1、2、3年的角膜内皮细胞累积丢失率分别为9.26%、12.84%、18.54%。除了1只眼黄斑出血外,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PCPIOL矫治高度近视术后3年内安全、有效。
俞阿勇王勤美朱双倩郑林燕薛安全苏炎峰
关键词:晶状体眼科手术近视
不同调节视标下调节反应的比较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分析人眼在马耳他十字视标(Maltese cross)、E视标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erbal presentation,RSVP)系统汉字三种调节视标下的调节反应,探讨注视状态和阅读状态调节反应的差异。方法31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其中正视15位,等效球镜屈光力为-0.25~+0.50D;近视16位,均为稳定性近视,等效球镜屈光力为(4.06±2.00)D。利用精工SEIKO-WV500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测量调节反应,比较33cm处不同调节视标下,注视状态和阅读状态调节反应的差异。结果Maltesecross视标、E视标、RSVP汉字视标作为调节视标,调节反应分别为(2.07±0.35)D、(2.08±0.30)D、(1.88±0.42)D。其中RSVP汉字视标与E视标相比较,调节反应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RSVP汉字视标与Maltese cross视标相比,调节反应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3),而Maltese cross视标与E视标之间,调节反应差异无显著性。RSVP汉字作为调节视标时,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调节视标下,正视组和稳定性近视组之间的调节反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RSVP中汉字作为调节视标,在模拟阅读状态时和在低注意力情况下正自主性调节成分减少,调节反应降低。
邓如芝吕帆保金华欧丽蓉
关键词:正视近视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后眼轴和前房测量的可靠性
2006年
目的评价IOL-Master测量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眼轴以及前房深度的可靠性,为即将面临的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测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近视屈光度为-9.75^-21.625 D的17例患者32眼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用IOL-Master测量术眼的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分析手术前后术眼的眼轴和前房深度测量值的一致性。结果有晶状体眼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的平均眼轴长度为(29.83±1.76)mm,术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9.85±1.76)mm,手术前后眼轴长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0.180)。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的平均前房深度为(3.66±0.19)mm,术后平均前房深度为(3.59±0.23)mm,二者的测量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结论IOL-Master可以用来测量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眼植入术后的眼轴长度,但不是测量术后前房深度的有效方法。
黄芳赵云娥孙涛
关键词:眼轴前房深度
不同屈光状态的模糊敏感度比较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分析不同屈光组模糊阈值之间的差异,探讨模糊阈值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8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正视组15位,等效球镜度为0.50~-0.50D;近视组23位,其中稳定性近视组17位,屈光不正平均为(-4.76±1.40)D,进展性近视组6位,屈光不正平均为(-3.33±1.43)D。受试者在屈光全矫基础上,采用JND标准测量模糊阈值。结果正视组模糊阈值为(0.21±0.06)D,稳定性近视组为(0.27±0.05)D,进展性近视组为(0.33±0.06)D。近视组的模糊阈值高于正视组(P=0.001),近视组中,进展性近视组的模糊阈值高于稳定性近视组(P=0.028)。结论近视对模糊的敏感度下降,其中进展性近视的敏感度下降更显著,这可能是近视调节滞后增加的部分原因。
林惠玲吕帆蒋百川
关键词:模糊阈值
屈光矫正者生命质量量表在中国的应用及评价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研制屈光矫正者生命质量量表(QIRC)中文版并评价其信度和效度。方法通过对原量表的翻译、回译和语言调试等形成中文版的QIRC,对58例屈光手术术前和47例术后患者进行生命质量测量,评价其信度和效度。结果该量表包括症状、视功能与身体机能、社会活动及精神心理4个模块,共20项指标。量表的各模块与自评满意程度的重测相关系数均在0.70以上,整个量表的重测信度为r=0.987;各模块内部一致性信度α为0.518~0.764;折半信度为R=0.695。采用因子分析法,共提取6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93%,基本证实了其结构效度;该量表能够区分术前和术后患者生命质量之间的差异。结论QIRC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临床屈光矫正者的生命质量评价。
许毅从杨新军余野王勤美吕帆
关键词:近视屈光矫正生命质量
改良的“Y”型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英文)
2006年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与改良的“Y”型上皮瓣的LASEK在近视矫正中的临床结果。方法50例近视患者(100眼)均匀分为两组。组1常规使用20%乙醇20s后制成一个完整的上皮瓣,并分离至上方角膜缘,激光切削后将上皮瓣复位至切削区。组2角膜上皮也使用20%乙醇相同时间后制成三个角膜瓣,其中心点即“Y”字的中心,位于瞳孔缘的上方,三个上皮瓣的切缝向角膜周边延伸,直径约达8mm,然后分别将三个角膜瓣分离至角膜周边,完整地暴露约8mm直径的角膜床,激光切削后将上皮瓣复位,接缝呈“Y”型。两组术毕均使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Acuvue2,美国强生公司),并滴眼药水3d。评估两种LASEK的瓣完整性、制瓣所需时间、眼部刺激反应(角膜缘充血和角膜水肿反应)、舒适度的主观评分(从差到很好记为0至5分)及术后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LogMAR记录法)。结果制瓣所需时间,组1平均为(5.36±1.18)min,组2为(2.89±0.46)min。组1有88%获得完整的角膜瓣,而组2有94%为完整瓣。两组术后角膜反应轻微,均在5周内完全消失。舒适度的主观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1周时组1为3.1±0.69,组2为3.2±0.64;3个月时组1为4.3±0.66,而组2为4.3±0.63)。裸眼视力两组差异也无显著性(1周时组1为0.21±0.13,组2为0.22±0.12;3个月时组1为0.01±0.08,而组2为0.01±0.06)。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均在术后3个月时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Y”型LASEK与常规LASEK比较,更易制瓣,成功率更高,并且不影响手术的视觉效果。
王勤美瞿佳
关键词:近视角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