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10)

作品数:57 被引量:381H指数:15
相关作者:王成杜军保张清友林萍李茗香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7篇晕厥
  • 35篇血管
  • 35篇血管迷走性
  • 35篇迷走
  • 34篇血管迷走性晕...
  • 34篇儿童
  • 13篇直立倾斜试验
  • 10篇儿童血管迷走...
  • 6篇血管迷走神经...
  • 6篇神经性
  • 6篇综合征
  • 6篇迷走神经
  • 6篇不明原因晕厥
  • 5篇心动过速
  • 5篇倾斜台试验
  • 5篇硝酸甘油
  • 5篇发病
  • 4篇源性
  • 4篇舌下
  • 4篇舌下含服

机构

  • 27篇北京大学第一...
  • 26篇中南大学湘雅...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湖南省儿童医...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广州市儿童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长沙市中心医...
  • 1篇常德市第一人...
  • 1篇湖南省妇幼保...

作者

  • 28篇王成
  • 27篇杜军保
  • 18篇张清友
  • 18篇李茗香
  • 18篇林萍
  • 15篇谢振武
  • 12篇郑慧芬
  • 11篇薛小红
  • 9篇陈丽
  • 9篇李雯
  • 8篇陈建军
  • 8篇刘晓燕
  • 8篇李万镇
  • 6篇何芝香
  • 6篇王宏伟
  • 5篇胡春艳
  • 5篇杜忠东
  • 5篇丁异熠
  • 5篇王喻丽
  • 4篇曹闽京

传媒

  • 11篇中国实用儿科...
  • 7篇中华儿科杂志
  • 7篇中国医刊
  • 5篇临床儿科杂志
  • 5篇国际儿科学杂...
  • 4篇中国急救医学
  • 4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武警医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7篇2009
  • 7篇2008
  • 9篇2007
  • 22篇2006
  • 11篇2005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类型分布特征的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研究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HUTT)中不同反应类型的分布特征,探讨HUTT不同反应类型与VVS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HUTT阳性的VVS患者90例,分析HUTT不同反应类型的临床特点,比较各反应类型在性别、发病初始年龄及HUTT反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90例HUTT阳性患者中男29例,女61例;血管抑制型68.9%(62/90),混合型30.0%(27/90),心脏抑制型1.1%(1/90)。VVS患者发病季节以夏季多见(47.8%)。各反应类型之间男女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患者病程显著长于血管抑制型患者(P<0.05);年龄、发病初始年龄、基础心率及基础收缩压和舒张压,在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阶段混合型的平均反应时间较血管抑制型缩短(P<0.05)。结论VVS以女性常见,VVS患者初发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左右,HUTT不同反应类型与临床表现有一定关系。
刘晓燕何芝香王成林萍李茗香薛小红吴礼嘉胡春艳Praveen Kumar丁异熠
关键词:直立倾斜试验血管迷走性晕厥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指由多种因素触发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心动过缓及一过性脑缺血所致的自限性晕厥发作。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其活性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交感神经活性密切相关。在VVS发作前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发生变化,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VVS存在一定关系。
刘晓燕王成
关键词: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液动力学现象
儿童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时心律失常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9月-2005年7月在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接近晕厥患儿进行HUTT,阳性反应77例(男28例,女49例;年龄7~18岁),分析HUTT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出现心律失常76例(98.7%),发生窦速71例(92,2%),其中60例在心率达最快后5min[平均(1.5±1,7)min]内发生阳性反应。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26例(33,8%),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相比,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中发生率高(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组(〈12岁、≥12岁)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窦缓多见(20/26例),其次为交界性逸搏心律、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5例窦性停搏患儿停搏时间平均为18.2s(1.5~60s)。结论HUTT时心率突然明显增快时应警惕发生阳性反应;缓慢性心律失常在BHUT中发生率较高,常见类型有窦缓、交界性逸搏心律、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等;应积极预防和处理严重阳性反应。
李雯王成李茗香何芝香郑慧芬薛小红林萍谢振武
关键词:直立倾斜试验心律失常儿童
β-受体阻滞剂联合口服生理盐水治疗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疗效分析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生理盐水对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经过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确诊的30例POTS患儿分为对照组(10例)及治疗组(20例),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及生理盐水250ml,bid治疗;治疗组给予健康教育、口服生理盐水以及美托洛尔1mg/(kg·d)。随访3个月后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在HUT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症状评分及在HUT过程中的心率、血压改变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vs40%,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及在HUT过程中心率增加的程度较治疗前的基础值均有显著降低[分别为8.20±4.69vs4.70±3.93,P<0.05及(40.35±13.92)次/min vs(27.30±10.18)次/min,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HUT过程中心率增加的程度也显著降低[(27.30±10.18)次/min vs(38.80±11.69)次/min,P<0.05]。长期随访过程中的治疗组患儿疗效稳定,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β-受体阻滞剂联合口服生理盐水可有效地治疗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张清友杜军保王喻丽
关键词:美托洛尔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被引量:16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的心率变异性(HRV)。方法对27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阳性并诊断为VVS的HRV进行分析(研究组),并将2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康泰TLC3000A12通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描记未发生晕厥时24h心电图,分析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组低频功率(LF)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在不同年龄段差别不明显(P>0.05);女性时域指标中SDANN及VLF、LF较男性明显降低(P<0.05);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VVS的HRV指标差异不明显。结论VVS儿童基础自主神经功能发生改变;HRV主要受性别影响,而年龄影响不明显;HUTT不同反应类型VVS的HRV不存在差别。
郑慧芬王成曹闽京何芝香李茗香林萍薛小红谢振武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心率变异性儿童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06年
王利平杜忠东柴晓敏王阳王勤高路张永兰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儿童硝酸甘油舌下含服不明原因晕厥
不同年龄和性别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的诊断比较被引量:20
2005年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 TT)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不明原因晕厥(UPS)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U PS患者14 9例,年龄4~70岁,平均(2 6 .78±16 .34)岁;男5 7例,女92例。采用电动倾斜床取头高脚低位直立倾斜70°后,每5 min自动测量血压和心电变化,评价HUTT结果。用SPSS11.0软件微机数理统计。结果:HU TT阳性率38.2 6 % (5 7/14 9例) ,女性占82 .4 6 % (47/5 7例)。直立倾斜(2 2 .74±14 .0 7) min时出现晕厥发作,≤18岁与>18岁两个亚组间〔分别为(2 0 .0 7±14 .10 ) m in与(2 5 .31±13.10 ) min〕差异未见显著性(P>0 .0 5 ) ,反应类型中血管抑制型为6 6 .6 7% (38/5 7例) ,心脏抑制型为2 2 .81% (13/5 7例) ,混合型为10 .5 2 % (6 /5 7例) ,且与年龄无关(P>0 .0 5 )。血管抑制型在女性较常见(5 7.9% ,P<0 .0 0 5 )。阳性组较阴性组HU TT结束时终末心率、终末收缩压及终末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 .0 5或P<0 .0 1)。阳性组男性患者终末心率、终末收缩压及终末舒张压较女性降低明显(P均<0 .0 5 )。将≤18岁亚组与>18岁亚组进行比较,阳性组前者起始收缩压及起始舒张压均降低(P均<0 .0 1) ,终末收缩压与终末舒张压亦降低(P均>0 .0 5 ) ,起始与终末心率稍增加(P均>0 .0 5 ) ;
王成谢振武李茗香林萍李雯秦云郑慧秀姜德谦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年龄性别
儿童不明原因晕厥诊断及血流动力学类型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诊断及各种血流动力学类型的变化规律。方法2000-05—2006-04,对在北京、湖南、湖北三地就诊或住院的208例不明原因晕厥或接近晕厥患儿[男87例,女121例;年龄3~19(11.66±2.72)岁],进行诊断学研究并对血流动力学类型进行检测,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不明原因晕厥的患儿以女性居多,208例患儿中女性121例(58.2%),男性87例(41.8%);不明原因晕厥的患儿年龄近似正态分布,平均年龄11.66岁。208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经直立倾斜试验(HUT)诊断,155例为阳性;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的诊断阳性率达50.48%(105/208);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的直立倾斜试验(SNHUT)的阳性率为74.52%(155/208),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的直立倾斜试验的敏感度及诊断价值均为74.52%;在诊断为阳性的患儿中,体位性心动过速类型占60例(28.8%),血管抑制型72例(34.6%),心脏抑制型5例(2.4%),混合型18例(8.7%);53例经BHUT及SNHUT诊断为阴性的患儿,其血流动力学类型正常(25.5%)。不同年龄组(年龄<12岁和年龄≥12岁)间患儿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年龄<12岁和年龄≥12岁)血流动力学类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患儿血流动力学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儿主诉症状不同(主诉头晕、未晕倒和主诉晕厥发作)血流动力学类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晕厥持续时间不同(持续时间≤5min和持续时间>5min)血流动力学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血流动力学类型不同,患儿的晕厥诱因、晕厥先兆、晕厥伴随症状及晕厥后状态不同。结论不明原因晕厥好发于女孩,并且高峰年龄接近12岁,直立倾斜试验对于此病的诊断阳性率较高;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血流动力学类型分布不同。对于不明原因晕厥患儿,应采用HUT进行诊断并判断其血流动力学类型,以便于合理用药治疗。
陈丽杜军保王成王宏伟胡秀芬张清友陈建军王喻丽
关键词:不明原因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儿童
儿童和成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特征差异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特征在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差异。方法分析255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VVS的儿童[男50例,女86例,平均年龄(12.3±2.6)岁]和成人[男29例,女90例,平均年龄(36.4±14.0)岁]的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等,比较不同年龄段(〈18岁及≥18岁)的VVS患者在性别、HUTT方式及晕厥发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男女比例:儿童组为1:1.7,成人组为1:3.1,女性比例成人组高于儿童组(P=0.033)。(2)VVS先兆症状:胸闷发生率成人组高于儿童组[45.4%(54/119)比27.2%(37/136),P=0.003],头痛[10.9%(13/119)比20.6%(28/136),P=0.036]及腹痛发生率成人组低于儿童组[7.6%(9/119)比19.1%(26/136),P=0.008]。(3)VVS发生诱因:成人组环境闷热[22.8%(26/114)比12.5%(17/136),P=0.032]和排尿晕厥发生率[9.7%(11/114)比1.5%(2/136),P=0.004]高于儿童组。(4)HUTT反应时间: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阶段混合型的平均反应时间成人组较儿童组延长[(5.04±2.27)min比(3.50±1.24)min,P=0.036]。结论成人VVS胸闷发生率、因环境闷热和排尿晕厥发生率高于儿童,头痛及腹痛发生率儿童高于成人,成人混合型平均反应时间较儿童延长。VVS临床特衍的年龄善导右卧千临床诊治.
薛小红王成李茗香林萍丁异熠刘晓燕胡春艳
关键词:儿童成年人
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反复发作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反复发作的预测价值。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共429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偶发晕厥组(晕厥发作仅1次,n=112)与反复晕厥组(晕厥发作超过1次,n=317)。HUTT采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观察两组的阳性率与晕厥发作频次的关系。结果:1BHUT+SNHUT阳性率与晕厥发作频次关系:偶发晕厥组阳性率与反复晕厥组未见差异(36.61%比37.22%),各组男女性别分布亦未见差异(P均>0.05)。2BHUT或SNHUT阳性率与晕厥发作频次关系:在BHUT时偶发晕厥组阳性率低于反复晕厥组(15.09%比33.33%,P>0.05),女性>男性(34.25%比14.15%,P<0.01);在SNHUT时偶发晕厥组阳性率亦低于反复晕厥组(10.69%比40.88%,P>0.05),男女性别未见差异(50.88%比62.35%,P>0.05)。结论:BHUT和(或)SNHUT与晕厥发作频次无明显关系,HUTT阳性率不能预测VVS反复晕厥发作。
王成何芝香李茗香林萍许毅郑慧芬薛小红谢振武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反复晕厥倾斜台试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