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15)

作品数:15 被引量:54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智崇谢汉平葛坚黄冰刘祖国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角膜
  • 7篇烧伤
  • 6篇细胞
  • 5篇干细胞
  • 4篇人工角膜
  • 4篇表皮干细胞
  • 3篇上皮
  • 3篇生物相容
  • 3篇生物相容性
  • 3篇酸烧伤
  • 3篇丙烯
  • 3篇丙烯酸
  • 3篇丙烯酸甲酯
  • 2篇眼烧伤
  • 2篇乙基
  • 2篇烧伤后
  • 2篇兔角膜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2篇碱烧伤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暨南大学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解放军303...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深圳市眼科医...

作者

  • 9篇王智崇
  • 5篇黄冰
  • 5篇谢汉平
  • 5篇葛坚
  • 4篇郭萍
  • 4篇陈家祺
  • 4篇刘祖国
  • 3篇王红
  • 3篇高楠
  • 3篇覃百花
  • 3篇张可飞
  • 3篇陈系古
  • 3篇黄海
  • 3篇彭展
  • 2篇刘敬波
  • 2篇郑莎
  • 2篇顾建军
  • 2篇赵长霖
  • 2篇李彦峰
  • 2篇范志刚

传媒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国科学(C...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0篇2006
  • 2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良PHEMA一体化人工角膜植入碱烧伤兔角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评价改良聚羟乙基丙烯酸甲酯(PHEMA)一体化人工角膜对碱烧伤兔角膜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两阶段化学聚合结合车床机械切削合成改良的一体化PHEMA人工角膜。将饱和有1mol/L NaOH滤纸烧伤兔角膜中央,来建立稳定碱烧伤兔眼模型。实验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将PHEMA海绵边裙材料植入10只正常兔角膜板层间,术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4个月分别行光镜和电镜检测,观察海绵材料中细胞和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第二部分:10只碱烧伤兔眼角膜囊袋内Ⅰ期植入一体化PHEMA人工角膜,术后临床观察材料与组织的愈合情况;术后2-3个月Ⅱ期手术切除中央前板层角膜组织,暴露人工角膜中央镜柱,术后随访3个月,初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兔角膜碱烧伤3个月,形成带有新生血管的角膜白斑模型。10只正常兔角膜均接受板层间植入术,随访期间未见任何并发症:光镜下,PHEMA海绵术后2周开始有成纤维细胞长入,术后2~3个月多量细胞长入的同时伴有新生血管生长;电镜下,细胞在海绵材料间隙中生长,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并有部分细胞外基质和胶原的存在。10只碱烧伤兔眼接受人工角膜移植术,其中1眼Ⅰ期术中角膜穿孔而被排除,9眼接受Ⅱ期手术;Ⅱ期术后,3眼2周内人工角膜镜柱偏位,6眼观察期间未见人工角膜脱位;这6眼中,2眼观察期间镜柱透明未见任何并发症,3眼出现不同程度镜柱前表面纤维增生组织遮盖,1眼镜柱中央轻度钙化。[结论] PHEMA人工角膜能够与角膜组织达到良好的生物学愈合;多孔边裙的强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减少中央镜柱脱出的发生率。
郭萍陈家祺覃百花王智崇黄海
关键词:PHEMA人工角膜生物相容性
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探索胚胎干细胞在表层角膜缘基质诱导下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体外培养带GFP标记的ES-D3细胞,并利用视黄酸进行预诱导,然后将预诱导后的细胞接种在表层角膜缘基质上,细胞融合形成单层后,随机分为3组进行研究:第1组传代后直接进行检测;第2组在气-液界面上培养10天,然后植入裸鼠皮下以进行体内诱导;第3组作为对照组,不给予GFP-ES-D3细胞特殊诱导条件,细胞自由分化.诱导分化的细胞植入裸鼠皮下体2周后没有畸胎瘤形成.诱导分化的细胞呈现上皮样外观,体内诱导组和体外诱导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检测到CK3,P63和PCNA表达阳性,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两组细胞表面都有微绒毛和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成.实验对照组部分细胞脱落和死亡,大部分表现神经样细胞的树突样外观,小部分未死亡的贴壁细胞呈多态性,这些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经表层角膜基质诱导能够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有可能为眼表重建和组织工程化角膜的构建提供上皮种子细胞.
王智崇葛坚黄冰高前应刘炳乾王凌华喻瓴范志刚路晓明刘敬波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细胞分化角膜上皮GFP标记细胞接种贴壁细胞
早期新鲜羊膜移植治疗重度眼热烧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早期新鲜羊膜移植术在重度眼热烧伤重建眼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整理急性重度眼热烧伤47例55眼,手术组28例28眼(Ⅲ度10眼,Ⅳ度18眼)早期(伤后3周内)行新鲜羊膜移植术,对照组27例27眼(Ⅲ度19眼,Ⅳ度8眼)予药物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眼表重建效果。结果手术组Ⅲ度10眼术后眼表重建成功;手术组Ⅳ度18眼及对照组24眼丧失正常眼表结构,发生睑球粘连,5眼角膜穿孔,所有眼视力均下降,手术组眼表上皮化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新鲜羊膜移植术可作为重度眼热烧伤后重建眼表的第一步。
郑莎谢汉平孟晓红刘勇
关键词:羊膜眼烧伤热烧伤
多西环素诱导单核细胞系THP-1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研究多西环素诱导THP-1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以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贴壁,分别按0mg/L、5mg/L、10mg/L、20mg/L、40mg/L、80mg/L的浓度梯度加入多西环素,作用12h或48h,设空白对照组。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MTT法检测THP-1细胞活性,AnnexinⅤ和PI双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P-1细胞早期凋亡,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检测THP-1细胞晚期凋亡。结果:随着多西环素浓度增高,THP-1细胞收缩变圆,细胞间距增宽乃至完全分离,死亡、崩解的THP-1细胞逐渐增多。MTT法显示随着多西环素作用浓度增高,活性THP-1细胞数量逐渐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和TUNEL检测显示THP-1细胞的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率均伴随多西环素作用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结论:本实验首次阐明多西环素可以诱导人THP-1细胞凋亡,其效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邹文进刘祖国蒋爱华李朝阳
关键词:多西环素单核细胞细胞凋亡
猴表皮干细胞横向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表皮干细胞可以作为角膜上皮细胞的替代物,在自体眼表修复及组织工程生物角膜的构建中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将体外分离培养的2~4代猴表皮干细胞和人角膜缘基质组织及角膜上皮细胞进行共培养Crranswell法),于共培养前后使用流式细胞仪、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其分化情况进行检测和鉴定.并于第2,4,6,8和10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转分化的比率.实验采用条件培养基诱导法作为对照.表皮干细胞在共培养前表达表皮干细胞标志,K15和整合素β1阳性,K3/K12阴性;共培养后转为表达K3/K12,从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现出角膜上皮细胞的特征,但是条件培养基诱导法阳性率较低.可见,表皮干细胞具有可塑性,在角膜缘基质组织及角膜上皮细胞的调控下,可以横向分化为类角膜上皮细胞,有可能重建角膜上皮,进行自体生物角膜的构建.
高楠王智崇黄冰葛坚陈系古卢蓉张可飞范志刚卢丽彭展崔光辉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角膜上皮细胞
大鼠角膜酸烧伤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和修复的实验观察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酸烧伤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影响内皮修复的因素。方法建立轻、中、重度大鼠角膜酸烧伤模型,裂隙灯下动态观察角膜水肿、混浊及上皮愈合情况;各组于烧伤后不同时间点取角膜行内皮细胞台盼蓝-茜素红联合活细胞染色及HE染色,观察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及白细胞浸润情况。结果轻、中度酸烧伤角膜内皮细胞未见损伤改变,角膜少量白细胞浸润,上皮愈合及水肿消退均较快;重度酸烧伤损伤区内皮细胞坏死、脱落,修复期损伤周边区内皮细胞变形、伸长,向创面移行,角膜大量白细胞浸润,角膜上皮愈合延迟,水肿消退慢。结论重度酸烧伤可直接造成角膜内皮细胞受损,继发性炎症反应参与了酸烧伤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内皮细胞受损可使角膜溃疡及水肿迁延不愈。
王红陈国勇赵长霖谢汉平
关键词:台盼蓝茜素红角膜内皮细胞酸烧伤
角膜酸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与上皮缺损和白细胞渗出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 研究大鼠角膜酸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与角膜上皮缺损和白细胞渗出的关系。方法 建立轻、中、重度大鼠角膜酸烧伤新生血管模型,裂隙灯下动态观察角膜上皮缺损直径及新生血管形成情况,计算新生血管的面积与角膜面积的比例;各组分别于烧伤后不同时间点取眼球行HE染色,光镜下计算角膜白细胞浸润的数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新生血管形成与上皮缺损和白细胞浸润的关系。结果 角膜不同程度酸烧伤后上皮愈合速度不同,损害程度越重上皮愈合越慢。烧伤后可引起白细胞渗出,烧伤程度越重白细胞渗出越明显,有显著的差异(P <0 0 1)。轻度酸烧伤角膜未见新生血管形成,中重度酸烧伤在伤后第3天可观察到新生血管形成。不同程度酸烧伤新生血管形成有显著的差异(P <0 0 1)。酸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与上皮缺损(r =0 3 3 0 0 ,P <0 0 1)及白细胞渗出(r =0 1779,P <0 0 5 )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大鼠角膜酸烧伤后CNV的发生与烧伤程度与角膜上皮缺损和白细胞渗出有密切关系。
王红谢汉平殷旭刘志敏
关键词:角膜上皮新生血管酸烧伤
改良聚羟乙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一体化人工角膜植入兔与猴角膜的实验研究(英文)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聚羟乙基丙烯酸甲酯(PHEMA)海绵支架材料与角膜组织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改良聚羟乙基丙烯酸甲酯(PHE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一体化人工角膜植入兔与猴角膜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通过两个阶段化学聚合结合车床机械切削合成改良的一体化人工角膜。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完成。第1部分(A组):将PHEMA海绵边裙材料植入10只正常兔角膜板层间,术后2,4wk及2,3,4mo分别行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观察海绵边裙与角膜组织的生物学愈合情况。第2部分(B组):8只兔眼和2只猴眼角膜囊袋内I期植入一体化人工角膜,术后临床观察材料与组织的愈合情况;术后3mo时行Ⅱ期手术切除术眼角膜中央前板层角膜组织,暴露人工角膜中央镜柱,术后随访时间3 ~6mo,初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A组接受角膜板层间边裙植入术的10只兔眼,随访期间未见并发症:组织病理学显示,PHEMA海绵边裙材料植入术后2wk始有成纤维细胞长入,术后2 ~3mo时多量成纤维细胞长入并伴有新生血管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海绵孔隙中长入的细胞和角膜基质细胞均对波形蛋白免疫反应呈阳性;电镜下可见,成纤维细胞在海绵材料间隙中生长,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并分泌胶原和细胞外基质。2)B组接受一体化人工角膜移植术的,6只兔眼一体化人工角膜均在位,另2只兔眼I期术后有前板层角膜基质融解。接受一体化人工角膜移植术的2只猴眼,I期和Ⅱ期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PHEMA海绵能与角膜组织良好的生物学愈合;改良PHEMA-PMMA一体化人工角膜植入术后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治疗效果。
郭萍陈家祺黄丽娜王铮王智崇聂丹瑶
关键词:人工角膜生物相容性
急性重度眼烧伤13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了解急性重度眼烧伤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笔者单位病案室保存的1977-2002年住院眼烧伤患者135例(155只眼)的病历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分析不同深度、原因眼烧伤的眼表修复率、修复时间、致盲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Ⅲ度眼烧伤的修复时间短于Ⅳ度眼烧伤,其修复率也明显高于Ⅳ度眼烧伤(P<0.01);在不能修复的Ⅳ度眼烧伤中,酸烧伤致角膜穿孔6只眼,显著高于碱烧伤(1只眼,P<0.05)。Ⅲ度眼烧伤视力≥0.05者有 38只眼,<0.05者51只眼;Ⅳ度眼烧伤视力≥0.05者0只眼,<0.05者66只眼。78只酸、碱烧伤眼中,52只眼致盲,致盲率为66.7%;77只热烧伤眼中,65只眼致盲,致盲率为84.4%。Ⅲ度眼烧伤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Ⅳ度眼烧伤。其中Ⅲ度眼烧伤角膜穿孔、睑球粘连的发生率(1.1%、36.0%)均显著低于Ⅳ度眼烧伤(27.3%、59.1%,P<0.01)。在酸烧伤患者中,角膜穿孔及睑外翻的发生率 (29.2%、37.5%)较高。而热烧伤患者中眼睑球粘连的发生率(53.2%)较高。结论Ⅳ度眼烧伤伤后的预后差,致盲率高。目前的治疗方法尚不能完全改善其视功能及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郑莎谢汉平熊鸿燕赵增炜
关键词:眼烧伤并发症
应用原瓶黏附分选表皮干细胞的方法学特点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分离表皮干细胞,为组织工程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国家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完成。健康3个月龄恒河猴2只,分离与培养猴表皮细胞,获取第2~4代的细胞,消化后,将细胞重新放回原瓶中,培养箱中静置20min,获得的贴壁细胞即为快吸附的表皮细胞。①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分选前细胞和快吸附细胞。②对20min快吸附的表皮细胞进行整合素α6和CD71流式细胞仪检测,以未经吸附分选的细胞作为对照。③20min快吸附的表皮细胞和分选后未黏附细胞分别制作3组细胞爬片,进行整合素β1、K15、和K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④20min快吸附的表皮细胞和分选后未黏附细胞进行K15、整合素β1和K1(K10对应角蛋白)的m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结果:①分选后的细胞体积较小,核浆比例较大。②流式细胞仪的结果显示快吸附细胞以干细胞为主(α6briCD71dim为82.5±1.641),也含有少量的短暂扩增细胞(α6briCD71bri为4.9±2.125),有丝分裂后细胞及终末细胞则检测不到(α6dim)。③免疫组化可见快吸附细胞呈K15和整合素β1阳性,K10阴性;分选后未黏附细胞K10为阳性,而K15和整合素β1均为阴性。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示吸附分选后的快吸附细胞高表达K15和β1整合素,K10没有表达;而分选后剩余的细胞只表达K10。结论:原瓶黏附分选方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分选表皮干细胞的方法。
高楠黄冰葛坚王智崇陈系古张可飞彭展李彦峰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细胞分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