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W025)
-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陈桐生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商周文学语言因革论被引量:3
- 2016年
- 殷商时期文学语言的代表文献是殷商甲骨卜辞、铭文和《尚书·商书》,这些文献的语言可以称之为"殷商古语",特点是艰深古奥。西周时期存在两套书面语言:一是沿袭前朝的"殷商古语",另一是周人通过扬弃"殷商古语"并提炼周人口语而形成的"文言"。这两套语言,一主一次,一雅一俗,一难一易,一因一革,区分十分明显。西周铭文、周原甲骨卜辞、《周书》《周颂》《大雅》语言因袭"殷商古语",《周易》卦爻辞、《国语》中西周散文和《诗经》西周风诗则采用相对平易的"文言"。随着历史文化条件的变迁,"殷商古语"逐渐走向衰落,"文言"因其接近时代、贴近生活、易懂易写、便于交流而广为接受,成为春秋战国以后的主流文学语言。
- 陈桐生
- 关键词:文学文言
- 论《尚书》非“照写口语”被引量:1
- 2014年
- 《尚书》语言为何难懂?现代学术界有一个流行观点,《尚书》"照写口语",商周口语由于时代久远而僵化,所以成了后人的语言难题。这一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尚书》二十八篇文章历时近千年,但从中看不到口语演进的痕迹;《尚书》涉及的地域有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但从中看不到方言口语的地域差异;《尚书》中同一历史人物的诰辞语言深浅不一,这是"照写口语"观点强有力的反证;《尚书》语言高度浓缩精炼,记录者用不同词汇表达同一意思,这些都与口语方言表达方式明显不同;《尚书》中很多语汇又见于商周铜器铭文以及《诗经》雅颂等文献,而商周铭文以及《诗经》雅颂显然不是"照写口语";《秦誓》与《国语》"王孙满观秦师"都是公元前627年的文章,前者语言远比后者艰深,焉有口语难于书面语之理?西周铭文中的诰辞和册命之辞是《尚书》语言的参照系,其语言是书面化、程式化而不是口语化。
- 陈桐生
- 关键词:《尚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