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W016)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冯学勤杜卫许宏香更多>>
相关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主题

  • 5篇心性
  • 5篇美学
  • 3篇心性之学
  • 3篇之学
  • 3篇中国现代美学
  • 3篇儒家
  • 3篇现代美学
  • 3篇美学思想
  • 2篇症候
  • 2篇中国美学
  • 2篇美学传统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行为
  • 1篇德行
  • 1篇德性
  • 1篇形态论
  • 1篇学术思想
  • 1篇养心
  • 1篇意识形态论
  • 1篇义利

机构

  • 7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浙江财经大学
  • 1篇浙江科技学院

作者

  • 5篇冯学勤
  • 3篇杜卫
  • 2篇许宏香

传媒

  • 2篇文艺研究
  • 2篇文学评论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 4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以美解脱:《红楼梦评论》的“佛味”与王国维美学之思的症候被引量:1
2013年
《红楼梦评论》并非简单搬演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和美学,从佛学角度观察,王国维将个人丰富的佛学知识"化"进了中西学术会通的大结构,这一"大结构"的起承转合和关键走向由解决何为生活本质的个体人文冲动"小结构"所推动。其主导方向在欲的态度、苦的认知与解脱境界等方面与中国佛教心性论传统形成对应,"佛味"成为中西古今"视域交融"的一个背景和中介。但由于大小双重结构的复杂性,转个体人文冲动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佛味"见证了王国维美学之思含混性的一面,此症候既为中国现代美学带来突破之功,同时又被宗教功能定位的后遗症所困扰。"佛味"未进一步向佛理转化,也未实质引入其他可能的宗教解脱资源或主体建设方案,以美解脱最终只获得了理想价值,真正独立的现代美学主体之诞生就此夭折。
许宏香杜卫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美学症候
梁启超“趣味主义”的心性之学渊源被引量:5
2015年
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以其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趣味主义"为重要内容。学界通常将"趣味主义"与梁启超早年的文艺功能论结合,以此构筑梁启超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但尚未厘清关于"趣味主义"发生的文献证据和学术思想来源。通过师承关系考察与文献脉络梳理,我们发现,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扎根于绵延至清末的儒家心性之学,从康有为所传授的儒家静坐养心法中发展而来,这赋予梁启超美学思想以极强的本土性和高度的统一性,并充分表现在"无所为而为"这一理论神髓中。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成为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现代美学最清晰的连接点,构成中国现代美学中最具本土特色的学术案例。
冯学勤
关键词:趣味主义心性之学中国现代美学渊源美学思想学术思想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被引量:6
2015年
在西方美学为审美与道德划界的地方,王国维看到的更多的是相似性和相关性,他通过深入求证人生问题,以"无用之用"构建富有现代人文主义气息的美学话语。这种结果的形成不仅源自西学影响,更离不开本土问题意识和历史视域的潜在推动,体现出儒家心性传统在各种因素碰撞中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丛聚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就人生、道德、情感、美学等关联"问题域"背景,及"东洋伦理"的心性之思和实践价值会解"无利害性"的思维路径和精神实质而言,从审美感知方式的无利害到审美结果的道德功利转化与儒家心性传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两者多有交叉甚至相互掣肘与矛盾之处,需避免简单"整体性"的肯定或否定研究,以便回溯或重构王国维"尊德性"的儒学价值判断,折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之于本土儒家学术资源的交叠与回应。
许宏香
关键词:尊德性伦理
以美正心: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与儒家心性文化传统被引量:9
2012年
"正心"为《大学》八条目之一,是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的中心环节,是儒家心性文化传统的主要命题和关键词。儒家正心道术,虽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复杂的差异性内涵,但其基本走向是以德正心、由心主身并达到修齐治平的事功目的。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既是对康德、叔本华、尼采等西方时学的理论取法和话语吸纳,同时也是对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及其正心道术的传承和转化。儒家的心性之学,尤其是陆王心学,不仅构成中国现代美学吸纳西方时学的决定性的前理解结构,更是形成独具本土文化特色的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该思想即"以美正心",通过以情感为基本内核的感性启蒙来正国人之心,也就是改造国民性,从而完成"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事功目的。
杜卫冯学勤
关键词:文化传统
“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梁启超美学思想与儒家静坐养心法的谱系关联
2013年
从学术谱系上看,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发生,迥异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并非采补自西方近现代美学,而是出自其对清末以来儒家静坐养心法的不断淬沥:从1891年康有为《长兴学记》中的"慎独"与"主静",到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对静养法中"纵其心"途径的标举,再到1899年《惟心》篇中由"纵其心"途径而生的"心境论"或"境界说",进而到1905年《德育鉴》以"主观"或"静观"作为对儒家静坐养心法的发明和"纵其心"途径的方法论提升,梁启超早期的美学思想萌芽不断生发,最终产生了其在20世纪20年代标举的"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这一谱系关联表明,梁氏高度强调道德与审美之间的连续性,一反康德的区分性传统,从而使其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家中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冯学勤
关键词:主静静观
中国文艺学美学的时代症候、当代建构与现代传统——重读杜卫《走出审美城》、《美育论》与《审美功利主义》
2013年
重读杜卫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出版的《走出审美城》、《美育论》及《审美功利主义》等著作,不仅对深入理解当前文艺美学界的一些理论热点问题有较大助益,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系统认识中国美学和文论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三本逻辑关联十分紧密的著作,准确诊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美学的理论症候,积极建构了中国当代美育理论,深度挖掘了本土现代美学传统,反映了作者融本土性、实践性、开放性、超前性于一体的理论特色,以及集问题意识、语境意识、透视意识于一身的方法论特征。
冯学勤
关键词:美育理论中国美学美学传统文艺学美学症候
论中国现代美学与儒家心性之学的内在联系被引量:16
2015年
中国现代美学偏重审美和艺术的功能价值,重视美育,倡导人生艺术化,具有"国民性改造"的强烈本土问题意识。这种思想并不源自对欧洲美学的接受,而是来自对传统儒学特别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传承。宋明心学讲求价值优先,注重个人道德人格的养成,把去除私欲作为恢复良知的关键环节。这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定位成为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和朱光潜等美学大家选择美学、重视美育、强调审美无利害性功能的传统思想资源。中国现代美学与传统儒家心性之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历史连续性,以"审美功利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现代美学可被称为"心性美学",而这种美学的创立反过来确立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学理基础,甚至意味着整个"中国美学"的确立。"心性美学"的价值定位、思维方法以及本土问题意识,对当今中国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杜卫
关键词:中国现代美学心性之学中国美学研究美学传统传统儒学中国古代美学
“无所为而为”:从儒家心性之学到中国现代美学被引量:4
2015年
"无所为而为"原属儒家心性之学对孟子"义利之辨"的阐释,从老子"无为无不为"演化而来,要求道德行为出自纯粹动机,成为宋明儒心性修治的核心教义。至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国族救亡语境中,在对传统道德动机论的反思下,"无所为而为"溢出单纯的道德论域,开始阐释审美、认识等活动。20世纪20年代,受梁启超新释的影响,该说被广泛用来阐释审美和学术独立论,同时陷入意识形态论争;另外,在吴宓、傅铜等人处,"无所为而为"成为英文"disinterestedness"的对译词。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宗白华以该说译介西方美学中的核心命题。明此流觞,可上续中国现代美学的本土学术谱系,下抵中国审美现代性之核心——审美功利主义。
冯学勤
关键词:中国现代美学心性之学儒家道德行为意识形态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