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W004)
-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锋杰赵学存何旺生薛雯李涛更多>>
- 相关机构:合肥师范学院苏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论宗白华审美主义批评精神被引量:2
- 2014年
- 宗白华的审美主义缘起于其人生审美,而主要表现为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体道"实质的妙悟式的品味,这样的品味是其人生审美的一部分,也是从其人生审美延展而出的文艺审美。
- 赵学存
- 关键词:宗白华审美主义体道妙悟
- 郭绍虞的“六义”研究
- 2016年
- 郭绍虞于1978年、1980年分别发表《"六义"说考辨》、《文论札记三则》两篇论文,对学术史上的"六义"研究作了系统地辨析。他以经学与文学为两种理路,梳理了"六义"说的谱系;以民歌为源,从源流关系厘清"六义"说的诸种纷争,努力探寻"六义"之真面目;以回归学术精神的姿态,开创了新时期"六义"研究接续学术传统的局面。
- 李涛何旺生
- 关键词:郭绍虞
- 调和的尴尬——郭绍虞的“文以载道”论被引量:1
- 2017年
- 郭绍虞建立了中国现代关于"文以载道"的基本研究模式,他划分的"文以贯道""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的三分法,影响了几代学者的相关论述。但郭绍虞是用现代西方文学观念作为依据的,因而不能有效地揭示"文以载道"的本来含义,忽略了它在"杂文学"观念之下形成的事实及所蕴含的特色。所以,要正确地认识"文以载道"作为一种中国事实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经验所抽象出来的中国古典知识形态的独特性,就得回到本体论的层面去分析它,认识它。
- 刘锋杰
- 关键词:郭绍虞文以载道本体论
- 中国文论教学的四维并举——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的启示被引量:1
- 2018年
- 中国文论教学如何让学生真正把握和理解中国文论的知识脉络、理论精髓及其历史变化轨迹,既不能过度阐释,又要避免阐释不足,是需要用心经营一番的。中国文论教学既要立足中国文论的学科发展史、研究史,也要注意吸收学术界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要将创造性还原、比较诗学、文化诗学和问题意识有机融合,思维并举,或许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 何旺生
- 关键词:中国文论郭绍虞教学比较诗学文化诗学
- 论20世纪80年代文学审美论确立的途径被引量:1
- 2014年
- 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审美本质特征论"逐渐取得共识。这种文学审美论的建立经历"破"和"立"的过程:"破"的过程包含两种途径,即以"共同美"反拨阶级斗争工具论,以形象思维反拨认识功利论;"立"的过程包含一种途径,即以审美论替代机械反映论。"破"为"立"做好铺垫,"立"最终实现"破"的目的。
- 赵学存
- 关键词:文学形象思维审美
- “文以载道”的三种研究范式——以周作人、郭绍虞、钱钟书的相关研究为对象被引量:6
- 2014年
- 本文分析了"文以载道"研究中的三种范式:周作人的"以新汰旧"范式、郭绍虞的"以新带旧"范式、钱钟书的"以旧释旧"范式,认为不能简单地从现代文学观念出发去阐释古代之文的含义,只有回到文以载道的原生语境中去认识它,才有可能揭示它的本真面目。朱自清提出的"将中国还给中国",就是一个回到语境的设想,沿此方向努力追寻,或可开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新境界。
- 薛雯刘锋杰
- 关键词:范式语境
- 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的“文化诗学”表征
- 2018年
- 郭绍虞的中国诗学批评鲜活地表征出中国"文化诗学"的三重品格:审美性品格、文化学品格、阐释学品格:郭绍虞标举"纯文学"观念,高扬情感美学大旗,并衍生出颇具现代性意味的审美文化批评;郭绍虞的中国诗学批评,往往紧密联系理论流派和时代思潮,在历史的动态发展中阐释其意义,具有鲜明的思想史、文化史的性质;郭绍虞所谓"保存古人的面目",不仅仅是恢复和解释一个已经存在的本文,更是一种诠释范式的建构。郭绍虞的中国诗学批评自觉将民族意识与现代文化意识融合在一起,致力于中国诗学的重估、反思和重建,又注意吸收外来文化,一定意义上为中国文化诗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 何旺生
- 关键词:郭绍虞文化诗学
-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被引量:2
- 2016年
-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保存古人的面目"一层意思是历史还原。在绝对意义上说,历史是永远无法复原的,而在相对意义上,历史则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无限地切近、把握和还原。郭绍虞"保存古人的面目"是对古人的理论和观念做"原始要终"的客观描述和历史还原。从知识谱系看,"还原"是现象学的中心方法。"保存"同样包含着"理解历史"和"历史理解"两个方面,是历史视域与郭绍虞自身视域(当下视域)的视界融合。此种"历史理解",一方面凸显为"进化论"的历史观,一方面表征为文学观念正—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们是一体两面的事。"演进"与"复古"是构成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支撑理念,在他看来,"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进化"的意思。因此,"保存古人的面目"实际意味着一种诠释范式的建构,是"以古释古"与"以今释古"共生的复合话语模式。郭绍虞之"释古",不是死板地、机械地诠释,他是要深入古人内心,与古人交友。"以古释古"和"以今释古",一者是认识过去,是知识认识论;一者是以今人的眼光看过去,两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演绎着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问题域。
- 何旺生
- 关键词: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历史还原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