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118B15)

作品数:3 被引量:35H指数:2
相关作者:韩德民张罗王向东王成硕汪审清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变应性
  • 2篇鼻炎
  • 2篇变应性鼻炎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蛋白
  • 1篇对变应性鼻炎
  • 1篇炎症
  • 1篇药理
  • 1篇嗜碱
  • 1篇嗜碱粒细胞
  • 1篇球蛋白
  • 1篇组胺
  • 1篇细胞
  • 1篇粒细胞
  • 1篇临床药
  • 1篇临床药理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球蛋白
  • 1篇免疫球蛋白E

机构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市耳鼻咽...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2篇王向东
  • 2篇张罗
  • 2篇韩德民
  • 1篇杨蓓蓓
  • 1篇许庚
  • 1篇林子萍
  • 1篇程雷
  • 1篇刘朔
  • 1篇朱鲁平
  • 1篇董频
  • 1篇刘世喜
  • 1篇余文煜
  • 1篇郑春泉
  • 1篇张华
  • 1篇李源
  • 1篇汪审清
  • 1篇段宏
  • 1篇王成硕
  • 1篇赵岩

传媒

  • 2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H1抗组胺药的临床药理及其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价值被引量:6
2009年
组胺(histamine)由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胃黏膜壁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全身其他细胞的组氨酸脱羧酶从L-组氨酸合成而来,属于神经传递介质(neurotransmitter)。通过已知4种类型受体,组胺在免疫调节和急、慢性变应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①通过H1受体,可增强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增加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和其他介质,
朱鲁平程雷
关键词:变应性炎症抗组胺药临床药理嗜碱粒细胞鼻炎
转录因子GATA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
2008年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GATA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变应性鼻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10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112例健康人群外周血白细胞GATA3基因启动子区rs1269486位点和终止子下游rs2229360位点的SNP,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不同基因型和单体型频率的差异,同时分析上述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血清总IgE和屋尘螨、粉尘螨特异性IgE的差异。结果变应性鼻炎组和对照组的rs1269486位点和rs2229360位点均有多态性。rs1269486位点的基因型分别是纯合野生型GG,杂合型GA及纯合多态型AA;rs2229360位点的基因型分别是纯合野生型CC,杂合型CT及纯合多态型TT。变应性鼻炎组rs1269486位点的纯合野生型GG的频率以及等位基因G的频率高于对照组(X^2=13.75,P〈0.01;X^2=12.91,P〈0.01),对照组杂合型GA的频率以及等位基因A的频率高于变应性鼻炎组(X^2=11.90,P〈0.01;X^2=12.91,P〈0.01)。rs2229360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变应性鼻炎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变应性鼻炎组单体型GC频率高于对照组(X^2=114.59,P〈0.01),对照组单体型AC频率高于变应性鼻炎组(X^2=87.52,P〈0.01)。变应性鼻炎患者rs1269486位点和rs2229360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血清总IgE、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GATA3基因启动子区rs1269486位点SNP与变应性鼻炎之间存在关联性。
王向东张罗段宏余文煜赵岩刘朔韩德民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季节性单核苷酸免疫球蛋白E
鼻用糠酸莫米松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被引量:29
2009年
目的评估鼻用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全国10个研究中心完成持续性中-重度AR治疗患者463例,经鼻用糠酸莫米松治疗28d(200μg/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周,对流涕、鼻塞、鼻痒、喷嚏四项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同时采用简要鼻结膜炎症生活质量问卷(mini 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ini-RQLQ)和鼻结膜炎症夜间生活质量问卷(nocturnal 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NRQLQ),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和夜间睡眠的变化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1、2、4周,鼻部各单项症状评分(x±s,下同)呈下降趋势,且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显著下降(P值均〈0.01)。治疗前鼻部症状总分为(9.24±1.27)分,治疗后第1周下降到(5.78±2.29)分,第2周和第4周分别下降到(3.99±2.25)分和(2.98±2.14)分,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1)。同时,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1、2、4周的Mini—RQLQ和NRQLQ各单项评分(x±s,下同)呈下降趋势,且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的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1)。治疗前Mini-RQLQ总均分为(2.88±0.87)分,治疗后第1周下降到(1.89±0.83)分,第2周和第4周分别下降到(1.34±0.82)分和(1.02±0.77)分,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1)。治疗前NRQLQ总均分为(2.70±0.96)分,治疗后第1周下降到(1.67±0.86)分,第2周和第4周分别下降到(1.17±0.79)分和(0.90±0.75)分,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评分显著下降(P值均〈0.01)。结论鼻用糠酸莫米松喷�
张罗许庚王向东刘世喜李源汪审清杨蓓蓓郑春泉王成硕董频林子萍张华韩德民
关键词:变应性常年性多中心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