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385)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程凯赵以军许敏刘世昌向斯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铜绿微囊藻
  • 2篇微囊藻
  • 2篇温室效应
  • 1篇絮凝
  • 1篇絮凝剂
  • 1篇藻毒素
  • 1篇噬藻体
  • 1篇铜绿微囊藻生...
  • 1篇紫外线
  • 1篇黏土
  • 1篇微囊藻毒素
  • 1篇温度
  • 1篇温度升高
  • 1篇蓝藻
  • 1篇集胞藻
  • 1篇改性
  • 1篇改性絮凝剂
  • 1篇感染力
  • 1篇PHR
  • 1篇PH值

机构

  • 4篇湖北工业大学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程凯
  • 3篇赵以军
  • 2篇许敏
  • 1篇向斯
  • 1篇赵进
  • 1篇顾婷婷
  • 1篇刘世昌
  • 1篇高欣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CO_2浓度升高和温度升高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FACHB905为研究对象,对4种条件下:(1)25℃+400μmol/mol(对照组);(2)29℃+400μmol/mol(温度升高组);(3)25℃+800μmol/mol(CO2升高组);(4)29℃+800μmol/mol(温室效应组),藻的生物量及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与CO2浓度升高能够协同刺激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的生长,CO2浓度升高能导致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培养物中总毒素含量的上升,且总毒素含量与藻的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0.05),但单个藻细胞的平均产毒量不会随CO2浓度升高而提高。上述结果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温度与CO2浓度的同时升高)将有可能造成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水华的生物量增加,总产毒量将随之增加。
高欣许敏薛学洋赵以军赵进程凯
关键词:温室效应铜绿微囊藻微囊藻毒素
pH值及黏土密度对壳聚糖改性絮凝剂除藻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研究了不同p H值的改性絮凝剂对不同p H值铜绿微囊藻的絮凝除藻效果.结果表明:不论是对于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DS,还是对于野外发生的铜绿微囊藻水华,藻液絮凝后的终点p H值均为影响絮凝效果的关键因素,伴随藻液p H值的逐步升高,需要同步调低絮凝剂的p H值并使终点p H值为7.0~7.3才最有利于形成絮凝体;对于高浮力的野生蓝藻水华,需要提高絮凝剂中黏土的密度才能使絮凝体有效沉降.上述结果说明,在使用壳聚糖改性絮凝剂控制铜绿微囊藻水华时,应根据水体p H值及藻生物量而调整絮凝剂配方,且应优先选择在水体p H值和藻生物量较低时进行控藻.
向斯刘世昌赵以军程凯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絮凝剂H值
温度与CO2浓度升高对集胞藻PCC 6803修复UV损伤的关键基因转录量的影响
2015年
通过Taqman探针绝对定量法研究了集胞藻PCC 6803在5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1)25℃+400μmol/mol CO2,(2)29℃+400μmol/mol CO2,(3)25℃+800μmol/mol CO2,(4)29℃+800μmol/mol CO2,(5)25℃+1200μmol/mol CO2,其phr A/psb A1/psb A2/psb A3等UV修复基因和16S rRNA基因的转录本拷贝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温度与CO2浓度的升高可以导致集胞藻PCC6803的psb A2/psb A3基因和16S rRNA转录本拷贝数的大幅减少,说明温室效应将有可能导致蓝藻的UV损伤修复能力与核糖体合成能力的下降;温度升高和CO2浓度升高对psb A2/psb A3基因和16S rRNA转录本拷贝数的联合作用表现为互相抵消,说明温度升高与CO2浓度升高的联合作用的机制较复杂,值得深入研究。
顾婷婷许敏赵以军程凯
关键词:温度CO2浓度PHR
较高的代表性排放路径等级能提高噬藻体的感染力
2023年
由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升温对噬藻体的感染力存在复杂的联合作用,本文在以下代表性排放路径(RCP)所对应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同步升高的条件下对席藻进行了10个月的培养:(1)25℃+400 ppm(CK组),(2)27.4℃+538 ppm(RCP4.5),(3)28.0℃+670 ppm(RCP6.0),(4)29.8℃+936 ppm(RCP8.5),测定了席藻的生长曲线和噬藻体PP裂解席藻的感染力指标(包括吸附率、潜伏期、裂解周期、裂解率、释放量及席藻对紫外损伤噬藻体的光修复率)。结果表明,RCP4.5的影响不明显,随着RCP等级的进一步提高,席藻生长加速,噬藻体PP的潜伏期和裂解周期缩短、裂解率和释放量增加。特别是,RCP8.5比RCP6.0条件下的裂解周期更短、释放量更大。此外,各RCP等级下的吸附率没有显著差异,而光修复率却在RCP8.5条件下显著提高。结果说明,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同步升高超过RCP4.5后,席藻的生长和噬藻体PP的感染力总体上均会增加,且不同指标的响应是不同步的,预示着:伴随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宿主藻生长的加速和藻类病毒感染力的增强是不同步的,并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改变藻类病毒与其宿主藻的生态平衡。
尚时雨程凯
关键词:温室效应蓝藻病毒紫外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