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H2012206135)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刘丽华贾云泷王郁段玉青王婷婷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邢台市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3篇肿瘤
  • 3篇免疫
  • 2篇氧酶
  • 2篇食管
  • 2篇吲哚胺
  • 2篇吲哚胺2,3...
  • 2篇淋巴
  • 2篇加氧酶
  • 2篇T细胞
  • 2篇IDO
  • 1篇调节T细胞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细胞
  • 1篇血管
  • 1篇亚群
  • 1篇增殖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杀伤

机构

  • 7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邢台市人民医...
  • 1篇邢台医学高等...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篇刘丽华
  • 6篇贾云泷
  • 5篇段玉青
  • 5篇王郁
  • 4篇王婷婷
  • 2篇王洪琰
  • 2篇孟宪利
  • 2篇单保恩
  • 2篇王淼
  • 1篇孙春秀
  • 1篇王欣荣
  • 1篇张璁
  • 1篇李书君
  • 1篇田连芳
  • 1篇张海谱
  • 1篇李月红
  • 1篇王佳丽
  • 1篇吕微

传媒

  • 4篇中国肿瘤生物...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小白菊内酯体内杀伤小鼠乳腺癌肿瘤干细胞
2013年
目的:探讨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PTL)对小鼠乳腺癌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的杀伤作用,为临床应用PTL治疗乳腺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化疗法制备富含CSC的小鼠4T1细胞乳腺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5-FU组、PTL组。4周后脱颈处死小鼠,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的体积和重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细胞比例,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的比例,免疫组化法检测CD55和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1,ALDH1)蛋白的表达,倒置显微镜观察乳腺癌细胞微球体的形成。结果:成功制备富含CSC的小鼠乳腺癌细胞移植瘤模型,PTL可下调小鼠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细胞的比例[(42.5±3.7)%vs(68.7±3.2)%,P<0.05],有效降低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SP细胞的比例[(39.2±1.8)%vs(61.3±2.6)%,P<0.05],下调小鼠移植瘤组织中CD55和ALDH1蛋白的表达[(18.9±1.5)%vs(30.1±1.3)%,(8.1±2.3)%vs(18.0±1.4)%;均P<0.05],抑制小鼠肿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形成微球体,并可抑制小鼠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0.625±0.159)cm3vs(1.715±0.184)cm3,(1.467±0.373)g vs(3.367±0.398)g;均P<0.05]。结论:PTL在荷瘤小鼠体内可以明显降低肿瘤组织CSC含量,提示PTL可用来靶向杀伤乳腺癌CSC。
王欣荣田连芳孙春秀李月红张海谱李书君刘丽华单保恩
关键词:乳腺癌小白菊内酯肿瘤干细胞
IDO与肿瘤免疫逃逸被引量:7
2014年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是一种免疫调节酶,能够抑制效应T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增殖与功能,并且与调节性T细胞形成了正反馈调节环路,抑制微环境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在肿瘤的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细胞自身可以表达IDO,还能够募集表达IDO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进入肿瘤微环境,在肿瘤浸润组织和引流淋巴结中都可以发现高水平表达的IDO。IDO的免疫抑制效应可以被其竞争性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ethyl-tryptophan,1-MT)所阻断,其异构体D-1-MT在前临床试验中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显著增强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
贾云泷王郁刘丽华
关键词:吲哚胺2,3-双加氧酶T细胞NK细胞免疫逃逸
过继性免疫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一般情况的影响。方法采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常规方法体外扩增CIK细胞,分三次回输患者体内,流式细胞仪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次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并观察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一般情况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比例、CD3+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CIK细胞治疗后与治疗前,CD3+T细胞比例、CD3+CD4+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升高(P<0.05),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CIK细胞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CD3+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下降(P<0.05)。CD3+CD4+T细胞比例、CD3+CD8+T细胞比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K细胞治疗前Tregs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IK细胞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regs比例显著下降(P<0.05)。结论 CIK细胞输注治疗可以增强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提高生活质量,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王婷婷王郁贾云泷王雪晓王佳丽吕微段玉青刘丽华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功能调节性T细胞
IL-27双向调节T细胞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3年
白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是2002年Pflanz等发现并命名的一种新型IL-12家族细胞因子,对不同类型免疫细胞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早期认为IL-27在Th1细胞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IL-27不仅对Th1、Th2和Th17亚群具有广泛调节作用,
段玉青贾云泷刘丽华
关键词:IL-27调节T细胞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细胞TH1
白细胞介素-27促进CIK细胞的增殖及其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2014年
目的:初步探讨重组人白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体外对人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增殖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第0天加入IFN-γ、CD3单抗,之后根据加入不同细胞因子剂量随机分为六组进行CIK细胞培养:A组(IL-2:1 000 U/ml,正常对照组),B组(IL-2:1 000 U/ml,IL-27:20 ng/ml),C组(IL-2:1 000 U/ml,IL-27:10 ng/ml),D组(IL-2:500 U/ml,IL-27:10 ng/ml),E组(IL-2:1 000 U/ml,IL-27:5 ng/ml),F组(IL-2:1 000 U/ml,IL-27:40 ng/ml)。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CIK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IK细胞CD3+CD56+T、CD8+T细胞的表达,自动细胞计数仪计数各组CIK细胞增殖情况,MTS方法测定各组CIK细胞对淋巴瘤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培养第11天,D组与A、B、C组比较,CIK细胞中CD3+CD56+T细胞的表达[(66.57±2.44)%vs(60.03±1.75)%,(55.51±0.03)%,(56.07±0.83)%;均P<0.05]、CD8+T细胞的表达[(81.67±1.97)%vs(70.30±2.67)%,(74.92±2.47)%,(74.43±1.90)%;均P<0.05]都明显增强;D组CIK细胞培养的扩增倍数明显高于A、B、C组[(4 811.87±23.07)vs(3 257.73±91.97),(3790.92±64.49),(4 009.85±43.08)倍;均P<0.05];效靶比40∶1时;D组CIK细胞培养第11天时杀伤力为(76.71±2.2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结论:细胞因子IL-27体外可显著提高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能力,最佳培养周期为11 d。
段玉青王婷婷贾云泷王郁张璁单保恩刘丽华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7细胞增殖淋巴瘤K562细胞
c-Myc和Bin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c-Myc和Bin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行肿瘤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ESCC患者肿瘤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各54例,使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Myc和Bin1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ESCC组织中的c-Myc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0.34±0.29)vs(0.17±0.16),P<0.001;55.56%vs 33.33%,P=0.033],Bin1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降低[(0.25±0.19)vs(0.33±0.20),P<0.001;57.41%vs 84.48%,P=0.007]。ESCC组织中c-Myc mRNA的表达与Bin1 mR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90,P<0.001),c-Myc蛋白表达与Bin1蛋白表达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9)。c-Myc和Bin1蛋白表达均与患者TNM分期、肿瘤侵犯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人ESCC患者肿瘤组织中c-Myc呈高表达,而Bin1呈低表达,两者表达呈负相关,均与ESCC进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联。
贾云泷王郁王婷婷段玉青王淼王洪琰孟宪利刘丽华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C-MYC基因淋巴结转移
食管鳞癌中IDO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2015年
目的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人食管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规律,通过检测VEGF的表达探索IDO及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并了解两者在食管鳞癌的进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6例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食管切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使用半定量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样本中IDO和VEGF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在食管鳞癌组织中IDO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食管鳞癌组织中的IDO和VEGF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20,P=0.022),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等无关(P>0.05),与患者TNM分期、肿瘤侵犯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IDO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33,P=0.001)。结论在食管鳞癌中IDO可能与肿瘤血管的形成有关。
王郁贾云泷王婷婷王淼段玉青王洪琰孟宪利刘丽华
关键词:食管鳞癌VEGF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