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052203)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永翀韩立李彦菊任雅琨康利斌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CuTi_2固态反应界面原子脱溶断键的电子理论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研究固态反应界面系数与原子脱溶所需断裂的共价键之间的关系:同类原子脱溶所需的共价键断键能越高,界面系数越小。以CuTi2固态反应基体为例,计算CuTi2固态反应基体中(101)、(100)、(001)、(110)和(013)等低指数晶面上原子脱溶所需的共价键断键能。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晶体取向的原子脱溶所需的共价键断键能不同。通过Cu原子和Ti原子的界面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101)、(100)、(001)、(110)、(013),该结果对于CuTi2/Zn反应体系及其他CuTi2反应体系固态反应区的结构演变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 李彦菊陈永翀张喜凤任雅琨张艳萍王秋平杜志伟
- 关键词:固态反应价电子结构键能
- 正极材料Li_(1.26)Fe_(0.09)Ni_(0.36)Mn_(0.36)O_2的电化学特征及性能研究
- 2015年
- 通过液相法制备了Li1.26Fe0.09Ni0.36Mn0.36O2(LFNMO)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该新型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α-NaFeO2层状结构。其电化学特征是:在1.7~1.1V之间存在可逆的低电压放电平台;在1.1~4.8V电压内,放电到1.1V时LFNMO的结构发生变化,再次充电后结构恢复,充放电过程中LFNMO的结构变化稳定可逆。所制备的LFNMO正极材料,在0.1C倍率,2.0~4.8V内,首次放电比容量175.4mAh/g,6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1.1%。
- 康利斌陈永翀冯彩梅巩宇张萍
- 关键词:正极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电化学性能
- V2G还是VEG?未来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与商业模式探索被引量:4
- 2013年
- 基于目前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困境认识,提出未来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与商业实现的VEG模式(Vehicle-Energystation-Grid)。在VEG模式中,电动汽车充电方式由用户自己选择,可以在能量站快充,也可以在停车场或家庭车库进行慢充。能量站安装有低成本、长寿命的MW级储能电池,能够从电网充电储存电量后给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同时,能量站能够与电网互动,用于电力调峰或调频。作者认为,开发低成本长寿命的新型储能电池和可以安全快速充电的新型动力电池是实现VEG模式的两大技术关键。只有这两大技术关键突破后,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春天才能够真正到来。
- 陈永翀王秋平
-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商业模式V2GVEG
- 锂离子液流电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2年
- 锂离子液流电池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储能电池技术,它综合了锂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的优点,是一种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彼此独立、能量密度大、成本较低的新型绿色可充电池。本文介绍了锂离子液流电池技术的研究背景,阐述了锂离子液流电池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详细综述了锂离子液流电池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指出目前有待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相关技术研究与发展有望开辟一种安全、环保和低成本的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并在未来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网的储能系统。
- 陈永翀武明晓任雅琨康利斌李彦菊韩立林道勇王秋平
- 关键词:储能电池
- 锂离子液流电池电极悬浮液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5年
- 锂离子液流电池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传统液流电池的结构特点相结合,是一种正处于基础技术开发阶段的新型电化学储能电池技术,具有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彼此独立、成本较低等特点,适用于未来电网储能领域。电极悬浮液作为实现锂离子液流电池充放电功能的主体材料,其导电性能和流动性能是影响锂离子液流电池倍率特性和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论文结合实验数据对该方向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及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认为电极悬浮液的研究需要从导电机理、质量比容量、流变性能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建立标准评价体系。
- 冯彩梅陈永翀韩立巩宇Cserháti CsabaCsik Attila
- 关键词: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