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811203)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王丹妹何佟吉丽敏莫燕娜翁阳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教育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应激
  • 2篇热应激预处理
  • 1篇休克
  • 1篇氧自由基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人微小病毒
  • 1篇人微小病毒B...
  • 1篇十二指肠
  • 1篇十二指肠疾病
  • 1篇缺血
  • 1篇缺血再灌注
  • 1篇缺血再灌注损...
  • 1篇热休克蛋白
  • 1篇热休克蛋白7...
  • 1篇热应激
  • 1篇自由基
  • 1篇微小病毒B1...
  • 1篇胃十二指肠
  • 1篇胃十二指肠疾...

机构

  • 3篇海南医学院
  • 1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国家人口计生...

作者

  • 3篇王丹妹
  • 2篇莫燕娜
  • 2篇吉丽敏
  • 2篇何佟
  • 1篇高凌峰
  • 1篇崔立静
  • 1篇翁阳
  • 1篇徐安聪
  • 1篇蔡乌妹
  • 1篇欧守珍
  • 1篇汤净
  • 1篇符永帅
  • 1篇虞道锐
  • 1篇施子旭
  • 1篇蒋洁
  • 1篇周越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全身热应激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全身热应激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程度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10只。A组为正常体温+假手术对照组,B组为正常体温+肠IR组;C组为38.5~39℃热应激+肠IR组,D组为40~40.5℃热应激+肠IR组,E组为41.5~42℃热应激+肠IR组。自然恢复血液灌注后60 min,取大鼠肠组织行形态学观察,取肠黏膜组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黏膜热休克蛋白(HSP)72表达,用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用比色法检测肠黏膜Caspase-3活性。结果光镜下观察B组见有固有层破坏,出血;C组损伤程度比B组轻,见部分绒毛顶端破损;D、E组肠黏膜损伤程度更轻,仅出现绒毛顶端上皮下间隙增大或绒毛轻度水肿。肠黏膜HSP72水平A、B、C、D、E组分别为0.40±0.09、0.26±0.09、1.08±0.11、1.39±0.23、2.72±0.88。C、D、E组肠黏膜组织HSP72蛋白水平明显高于A、B组(P均<0.05);E组肠黏膜组织HSP72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D组(P均<0.05)。A、B、C、D、E组大鼠肠黏膜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60%±1.12%、35.53%±3.40%、21.10%±3.11%、7.50%±1.88%、6.60%±1.83%。肠黏膜细胞凋亡率D、E组比B组降低(P均<0.05)。A、B、C、D、E组大鼠肠黏膜组织Caspase-3活性分别为1.22±0.14、2.72±0.55、1.33±0.24、1.41±0.30、1.16±0.30,C、D、E组大鼠肠黏膜组织Caspase-3活性与B组相比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全身热应激预处理对肠IR有保护作用,以40、42℃热应激预处理保护作用较强,其机制与HSP72的表达水平有关。
王丹妹何佟吉丽敏翁阳莫燕娜
关键词: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热休克蛋白72
热应激预处理对提高小鼠抗缺氧能力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全身热应激预处理对提高小鼠抗缺氧能力的作用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传统的空白对照实验:即74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丙组,实验组37只,对照组37只。实验组为热应激预处理(当小鼠肛温达到40~41℃后维持该温度区间10min)+抗缺氧实验I在缺氧瓶中加入钠石灰(铺满瓶底即可),将实验组小鼠放入缺氧瓶中,盖紧瓶塞];对照组为不做任何预处理+抗缺氧实验。记录比较两组小鼠在缺氧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实验结果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显著性。结果实验组小鼠存活时间为(28.46±7.60)min;对照组存活时间为(20.03±4.77)min,P〈0.001,实验组小鼠存活时间比对照组长。结论热应激预处理对提高小鼠抗缺氧能力有一定作用,可能与热应激蛋白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氧自由基对细胞损伤有关。
徐安聪蒋洁崔立静符永帅蔡乌妹施子旭王丹妹
关键词:热应激预处理氧自由基抗缺氧
人微小病毒B19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人微小病毒B19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9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血液,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65例,消化性溃疡74例;同时收集128例健康体检人群血液作为对照,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两组样本中人微小病毒B19 DNA阳性率。结果 139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B19 DNA阳性率为10.07%(14/139),而128例健康体检标本中,B19 DNA阳性率为1.56%(2/12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消化性溃疡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B19病毒感染率,结果显示消化性溃疡组病毒阳性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12.16%vs 7.69%),两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小病毒B19存在于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血液中,可能与人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周越莫燕娜汤净吉丽敏欧守珍高凌峰何佟虞道锐王丹妹
关键词:微小病毒B19胃十二指肠疾病聚合酶链式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