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ZZ025)

作品数:32 被引量:282H指数:8
相关作者:易承志郑谦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政治法律
  • 9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都市
  • 15篇大都市
  • 12篇政府
  • 10篇政府治理
  • 8篇城市
  • 7篇城市化
  • 4篇电子政务
  • 4篇政务
  • 3篇农民
  • 3篇公民
  • 3篇公民权
  • 2篇行政
  • 2篇政绩
  • 2篇政绩工程
  • 2篇社会组织
  • 2篇突发事件
  • 2篇俘获
  • 1篇调适
  • 1篇都市区
  • 1篇行政边界

机构

  • 30篇华东政法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7篇易承志
  • 3篇郑谦

传媒

  • 3篇兰州学刊
  • 3篇社会主义研究
  • 2篇行政论坛
  • 2篇中国行政管理
  • 2篇城市问题
  • 1篇中国农村观察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学术界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情报杂志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广东行政学院...
  • 1篇太平洋学报
  • 1篇北京行政学院...
  • 1篇上海行政学院...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公共物品供应和生产的分离与“俘获”的发生——对地方“政绩工程”的另一种分析路径被引量:5
2011年
在公共物品的"多中心"供给模式中,供给过程往往被划分为供应和生产两个环节,并且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职能定位,这种分离试图为应对公共物品通常供给不足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然而,从公共选择的视角来看,以效率为核心的生产对供应的反馈作用、对公共物品的产出有可能产生影响,表现为有关公共物品决策的政治过程中的"俘获"行为加深,导致供给产出量的扭曲。在我国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实践中,这种现象表现为"政绩工程"的产生,即作为公共物品供应者的地方政府受到作为生产者的营利性组织"俘获"行为的影响,导致某些公共效用低下的公共物品产出过剩。因此,实行供应与生产相分离必须以公众偏好更有效地表达为前提,确保更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选择结果,同时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管。
郑谦
政府外部性视角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行政空间扩张分析——一个基于外部性问题内部化的假说被引量:1
2011年
从行政区域的角度来看,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治外部性问题表现在不同地区间公共决策的相互影响,即由于基础设施所具有的外部性特征,导致相邻地区的政府在供给基础设施中的内在动力欠缺。以合并为主要方式的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先不同管辖范围的地方政府予以归并,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空间范围。从经济效率的视角来看,这种合并对基础设施的外部性特征作了收益内部化的矫正,由此激励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地方基础实施建设投资增长,同时伴以规模经济特征,提高了供给效率,最终增加了居民的公共福利水平,也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郑谦
关键词:基础设施行政区划
大都市发展转型中的政府治理机制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城市化的推进要求实现大都市发展转型。大都市发展转型主要在经济、政府和社会三个领域展开,其中政府转型处于主导地位。大都市发展模式转型和政府转型构成了一种动态、系统的过程,只有通过动态、系统的政府治理机制创新才能实现。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是治理理念、主体和行为的统一体。当前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的创新还存在着治理理念转变不到位、治理主体间合作受限和治理行为不够优化等问题。推进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创新需要促进大都市治理理念更新、大都市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和大都市政府治理行为的优化。
易承志
关键词:大都市
大都市概念没有过时——兼与刘士林教授商榷被引量:4
2013年
刘士林教授在《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发表的《"大都市"已不适用于界定和表述中国大城市——以上海为例》一文中指出,"大都市"成为一些中国大城市定位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表述,但同时认为,"大都市"这个概念不利于解决中国大城市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已明显不适用于界定和表述中国大城市。对此,笔者认为,大都市概念在中西方语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能够很好地描述和反映城市化在中国的客观发展情况,这一概念并没有过时。中国大都市问题主要是由传统的大都市发展模式造成的,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大都市发展模式。
易承志
关键词:大都市行政
大都市社会转型与政府治理协同化——一个分析框架被引量:13
2016年
政府治理协同化是社会转型对政府治理的内在要求。当前,大都市社会正在从传统的外延型增长模式向内涵型发展模式转型。适应并推进大都市社会转型离不开政府治理的协同化。然而,在实践中,当前大都市政府治理协同化还受到一些障碍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为政府系统的内部协同不足、外部协同不足和内外结构性协同不足等方面。应当从理念塑造、组织再造、利益平衡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系统性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政府治理的协同化,从而有效适应并推动大都市社会转型。
易承志
关键词:大都市社会转型政府治理
新加坡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运行实践与启示被引量:1
2014年
新加坡是一个主权国家,也是一座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大都市。新加坡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在运行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治理主体构成、公共服务提供和治理方式选择上形成了鲜明的特征。其运行实践受到政治、地理和文化等背景因素的影响。新加坡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的运行实践对于中国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的运行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易承志
关键词:大都市政府治理
政治信任与内在效能感对基层选举投票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现有研究对政治信任、内在效能感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基于CGSS2010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定量研究了中国公民的政治信任和内在效能感对其参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显著影响到其参加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行为,而内在效能感对公民参加基层民主选举的投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考虑到当前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对于促进城乡基层民主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易承志
关键词:政治信任基层民主投票
大都市转型与电子政务价值重塑的生态学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特定的大都市发展模式与电子政务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大都市电子政务是该系统中的生命系统,大都市的发展模式构成大都市电子政务运作的环境系统。随着大都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大都市的电子政务也需要相应地改变其价值目标以适应大都市发展要求。重塑大都市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要求重塑大都市电子政务主体、改善大都市电子政务运行设施以及重塑大都市电子政务运行流程。
易承志
关键词:大都市电子政务生态学分析
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是如何配置的?——以上海市J镇为例被引量:13
2015年
本文以上海市J镇为例,在分析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机制分析框架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本文研究发现,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中,国家机制与社会机制是两种主要机制,而市场机制能够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不仅受这三种机制自身的影响,而且受三种机制间互动关系的制约。对于J镇而言,国家、社会两种机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两种机制间的契合不足,导致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形成了"双重洼地",其配置效果不仅差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也差于上海郊区的中心区域。要促进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应有效发挥国家机制和社会机制两者的主要作用以及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作用,并且实现国家机制与社会机制的契合。
易承志
关键词:大城市城乡结合部
社会组织在应对大都市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机制被引量:18
2014年
有效应对大都市突发事件要求提升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升大都市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要求改变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突发事件应对模式,引进新的大都市突发事件应对主体,建立多元共治的大都市突发事件应对模式。社会组织由于其特定的专业技术优势、沟通国家与社会的组织特性以及弹性的组织结构,在大都市突发事件应对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均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应对大都市突发事件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空间的扩充机制、参与主体的规范机制和参与能力的提升机制。
易承志
关键词:社会组织大都市突发事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