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101-001)

作品数:31 被引量:606H指数:14
相关作者:余辉徐军燕姝雯卢少勇温周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3篇太湖
  • 9篇河流
  • 8篇沉积物
  • 7篇水质
  • 7篇湖流
  • 7篇环太湖
  • 6篇太湖流域
  • 6篇重金
  • 6篇重金属
  • 6篇污染
  • 6篇流域
  • 4篇氮磷
  • 4篇营养盐
  • 4篇湖泊
  • 4篇洪泽湖
  • 3篇沼虾
  • 3篇日本沼虾
  • 3篇河流水
  • 3篇河流水质
  • 2篇氮磷含量

机构

  • 20篇中国环境科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吉林建筑工程...
  • 6篇湖北省水产科...
  • 3篇河海大学
  • 3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湘潭大学
  • 2篇湖北大学
  • 2篇永州职业技术...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环境科...
  • 1篇江苏省水文水...

作者

  • 14篇余辉
  • 10篇徐军
  • 9篇燕姝雯
  • 8篇卢少勇
  • 6篇温周瑞
  • 5篇张璐璐
  • 5篇谢平
  • 4篇张文斌
  • 4篇焦伟
  • 4篇陈雷
  • 4篇李焕利
  • 3篇王雪
  • 3篇王振平
  • 3篇甘树
  • 3篇牛勇
  • 3篇姚理为
  • 3篇王鹏
  • 2篇黄国忠
  • 2篇王强
  • 2篇汪怀建

传媒

  • 5篇长江流域资源...
  • 4篇湖泊科学
  • 4篇环境科学
  • 4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环境化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十一五农业环...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12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流域重金属湿沉降特征被引量:10
2011年
为研究太湖流域湿沉降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现状,采用ICP-MS对2009年8月—2010年4月期间太湖周边10个采样点湿沉降中的ρ(Cr),ρ(Cd),ρ(Pb),ρ(Ni),ρ(Mn)和ρ(Zn)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湿沉降中ρ(Zn)最高(年均值为79.54μg/L),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占重金属总量的66.3%;其他依次为ρ(Mn),ρ(Pd),ρ(Ni),ρ(Cr)和ρ(Cd),分别为26.90,6.36,5.12,1.74和0.26μg/L.湿沉降中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ρ(Cr)和ρ(Mn)以西北部湖区较高,ρ(Cd)和ρ(Zn)以南部湖区较高,ρ(Ni)以西部湖区较高,ρ(Pb)以东部和西部湖区较高.Cr,Cd,Pb,Ni,Zn及Mn的湿沉降率分别为2.14,0.34,7.57,6.18,101和33.1 mg/(m2.a),通过湖面湿沉降年入湖量分别为5.00,0.79,17.7,14.5,236及77.4 t.
余辉张璐璐李焕利燕姝雯陈雷姚理为
关键词:太湖重金属湿沉降
洪泽湖输沙淤积、底泥理化特性及重金属污染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基于洪泽湖近20年(1975-2004)来的相关研究,对洪泽湖输沙量和底泥的分布特征及理化性质各指标的含量等数据进行了搜集处理和分析。统计和分析了相关理化性质的空间特征分布与变化趋势,洪泽湖入湖输沙量大于出湖输沙量,呈淤积状态;对洪泽湖底泥中的总氮、总磷、重金属等进行了评价,重金属大部分元素达到土壤评价二级标准,重金属污染属于重污染,与镉浓度含量超标有关。提出了防治洪泽湖底泥污染的措施。
陈雷张文斌余辉卢少勇
关键词:洪泽湖沉积速率重金属污染
环太湖河流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分布被引量:7
2013年
以16条环太湖主要进出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欧共体标准物质局(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分析其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Pb、Cd、Cu、Zn)形态分布特征,旨在为合理预防和治理太湖重金属污染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均超过60%,说明在所调查的环太湖河流中它们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和二次释放潜力,其生物有效性顺序为Zn>Cd>Cu>Pb.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含量总体为北部河流>南部河流,且呈现入湖河流>出湖河流.除元素Pb外,其它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含量基本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焦伟卢少勇牛勇周俊宇
关键词:太湖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被引量:21
2010年
采用沉积物再悬浮振荡器在0.2-0.5 N/m^2的切应力和60-1800 s的持续振荡时间下,对太湖沉积物原状芯样的再悬浮特征开展模拟实验研究,揭示切应力大小和外力作用时间对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振荡初期,上覆水中悬浮物浓度上升速率较快,随振荡时间延长,上升速率减缓,浓度趋于稳定;且浓度上升速率随切应力增加呈显著增大趋势。此外,悬浮物沉降通量随振荡时间而增大,而再悬浮通量呈相反变化趋势,两者的时间变化曲线逐渐接近,最终达到动态平衡。室内模拟试验观测值与太湖现场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模拟装置能够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较好地反映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特征。
王鹏王胜艳郝少盼姚琪汤露露
关键词:浅水湖泊风浪扰动剪切应力悬浮颗粒物太湖
枯水期环太湖河流溶解态重金属空间分布被引量:9
2011年
文章以环太湖53条出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测定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枯水季节)溶解态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Mn、Ni、Cu、Zn、Cr、As等六种重金属溶解态浓度含量均较低,且未超标。将53条河流出入湖区域分为无锡常州区、宜兴区、湖州区、苏州区四个区域,无锡常州区除Cd外,其它重金属含量最高;Cd在宜兴区含量最高,湖州区含量次之,且超标现象严重;苏州区河流由于大部分时间出湖,故各重金属含量最低,水质最好。
燕姝雯余辉李焕利张璐璐王雪徐军
关键词:溶解态重金属太湖
基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湖泊保护与利用——以湖北斧头湖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为了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及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根据湖泊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建立在生态适宜性分析基础上的湖泊生态功能分区,可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湖泊资源、协调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依据.以湖北省斧头湖为对象,在对斧头湖生态环境调查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生物及人为干扰因子;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确定水质评价等级,采用专家论证法确定生物及人为干扰因子评价等级,建立起湖泊生态养殖适宜性评价等级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因子叠加法,对斧头湖生态养殖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区域生态养殖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同时考虑到湖泊生态环境和综合资源保护要求、斧头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将斧头湖划分为极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轻度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各适宜区面积分别占斧头湖总面积的12.04%、24.81%、49.65%、9.58%和3.92%.从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及渔业的可持续利用角度看,极适宜区、高度适宜区适合开展生态养殖;中度适宜区和轻度适宜区要以生态恢复为主,可进行一定规模的放养养殖;较不适宜区应进行生态修复,不适宜进行各种开发活动.
孔令阳李中强王双玲杨兰芳徐军
关键词:生态适宜性湖泊GIS
太湖梅梁湾、贡湖湾水质与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季节变化被引量:4
2013年
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对太湖梅梁湾和贡湖湾的水质、浮游甲壳类密度进行了为期一周年的采样调查,并分析了梅梁湾和贡湖浮游甲壳动物密度与水体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梅梁湾营养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贡湖湾;(2)梅梁湾和贡湖湾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均为19种,浮游甲壳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数量最高出现在秋季,最低出现在冬季;(3)梅梁湾象鼻溞为绝对优势种,全年平均象鼻溞数量占枝角类总数量的70.24%。贡湖湾象鼻溞为优势种,全年平均象鼻溞数量占枝角类总数量的57.21%;(4)桡足类中无节幼体数量所占比例最大,梅梁湾、贡湖湾无节幼体年平均数量分别占桡足类总数量的65.39%和65.50%。枝角类、桡足类密度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温周瑞谢平
关键词:水质浮游甲壳动物太湖
太湖氮磷营养盐大气湿沉降特征及入湖贡献率被引量:56
2011年
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太湖流域不同区域10个采样点收集降水样品230多个,测定其中不同形态N,P营养盐的质量浓度,分析太湖大气湿沉降中N,P营养盐沉降特征,计算N,P营养盐湿沉降率及其占太湖河流入湖负荷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湿沉降中ρ(TN)年均值为3.16 mgL,DTN(溶解性总氮)占TN的70%以上,其中以NH4+-N为主;湿沉降中ρ(TN)年均值最高值出现在南部湖区,最低值出现在北部湖区.湿沉降中ρ(TP)年均值为0.08 mgL,相对较低.5个区域湿沉降中不同形态N的质量浓度均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而不同形态N,P的湿沉降量均为夏季最大.南部、东部湖区TN的湿沉降率相对较大.各采样点湿沉降中NH4+-N沉降率约占DTN沉降率的30.4%~52.0%,NO3--N沉降率约占DTN的31.6%;各区域间湿沉降中DTP(溶解性总磷)占TP的比例差异较大.大气湿沉降中TN和TP的年沉降总量分别为10 868和247 t,为同期河流入湖负荷的18.6%和11.9%,湿沉降对太湖富营养化的贡献及可能带来的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余辉张璐璐燕姝雯李焕利徐军
关键词:太湖湿沉降营养盐
环太湖河流水质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8
2011年
针对太湖流域所划分的5个污染控制区,对各区共29条主要环太湖河流水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旨在为合理预防和治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北部重污染控制区内河流污染最为严重,并呈现出北部重污染控制区>湖西重污染控制区>浙西污染控制区>东部污染控制区的趋势.对比10年来历史数据表明,环太湖河流水质呈好转趋势,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入湖河流污染问题依然严峻,而削减氮入河量是太湖入湖河流治理的重中之重.
卢少勇焦伟王强甘树任德友
关键词:太湖河流水质
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污染负荷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利用第一次全国污染物普查数据对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的原始产生量、出厂排放量按行业类别及排放去向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仅COD、氨氮2项指标被纳入普查工业源重点因子,为全面分析工业源污染负荷量,选取常州、苏州、无锡、镇江地区共计1424家典型企业对TN、TP因子进行了补充监测,同时,对各县市共214家污水处理厂排口浓度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工业源直排入河量及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入河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原始产生废水19.59亿t、COD 118.7万t、氨氮3.47万t,经过企业内部处理后出厂排放废水量约11亿t,其中35%的废水接入了污水处理厂;太湖流域江苏片区最终入河的工业源污染物量分别为COD 10.6万t/a、氨氮4 665t/a、总磷934t/a、总氮1.84万t/a。
颜润润晁建颖张磊崔云霞庄巍
关键词:工业污染源太湖流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