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N313)

作品数:7 被引量:216H指数:7
相关作者:李爱农边金虎雷光斌张伟李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遥感
  • 2篇地形
  • 2篇地形起伏度
  • 2篇山地
  • 2篇起伏度
  • 2篇岷江上游
  • 2篇变化检测
  • 2篇DEM
  • 1篇地形辐射校正
  • 1篇多尺度分割
  • 1篇遥感数据
  • 1篇遥感影像
  • 1篇沼泽
  • 1篇中国地形
  • 1篇山地面积
  • 1篇湿地
  • 1篇树算法
  • 1篇土地资源
  • 1篇土地资源承载...
  • 1篇土壤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7篇李爱农
  • 4篇雷光斌
  • 4篇边金虎
  • 2篇姜琳
  • 2篇张伟
  • 2篇南希
  • 2篇李刚
  • 1篇蒋锦刚
  • 1篇江晓波
  • 1篇卢晓宁
  • 1篇吴炳方
  • 1篇张正健
  • 1篇冯文兰
  • 1篇于之锋
  • 1篇王少楠

传媒

  • 2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岷江上游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被引量:30
2015年
岷江上游地形复杂、人地矛盾突出,特别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土地资源成为本地区的稀缺资源。应用GIS与DPSIR模型,首先构建了针对岷江上游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各指标的格网化,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土地资源相对承载力,并将结果划分为相对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等级。分析表明::(1)岷江上游土地资源相对承载力总体呈东高西低的规律,五县依次为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相对中等级区面积最大达到33.2%,相对高等级区最小仅为4.8%;(2)社会经济、放牧类指标对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较大;(3)汶川地震区土壤侵蚀严重,但属于相对中等级区;(4)土地利用类型和效率等状态因子对区域内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为敏感,贡献率均值达到72%。研究对岷江上游土地资源利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发展提供支撑。
李刚卢晓宁边金虎李爱农雷光斌南希姜琳
关键词:土地资源承载力DPSIR主成分分析岷江上游
1974~2007年若尔盖县湿地变化研究被引量:23
2012年
选取1974~2007年期间的5期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在解决多源遥感影像(MSS、TM、ETM+和CBERS影像)和多时相(1月、6~9月)影像数据的遥感分类问题上,以模糊物元理论来解释多数据源和多时相数据之间的关系,设计关联函数概率转化的多源遥感数据分类物元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了若尔盖县湿地区1974~2007年期间的地物类型分布,并进行了变化检测和概率修正算法处理,揭示了1974~2007年若尔盖县湿地变化特征。2007年,若尔盖县各类型湿地的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河流和湖泊1.37%、泥炭沼泽4.23%、沼泽化草甸9.91%和湿草甸6.04%。1974~2007年期间,若尔盖县的河流和湖泊、泥炭沼泽、沼泽化草甸和湿草甸的面积在减少,以旱生植物为主的中、低覆盖度草地、居民点、建筑用地和沙地面积在增加。泥炭沼泽主要向沼泽化草甸、湿草甸演替。人为因素则是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影响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不确定性问题仍是遥感分类与变化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蒋锦刚李爱农边金虎于之锋雷光斌
关键词:泥炭沼泽多源遥感数据物元模型变化检测
地形辐射校正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2年
从经验模型、物理模型及半经验模型3个方面综述了地形辐射校正模型研究的主要进展,并从模型的输入参数、前提假设条件和评价方法 3个方面讨论了现有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地形辐射校正模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可以从多源或多时相数据、图像增强或信息填充等方面恢复阴影区域信息,提高模型的校正精度,考虑引入新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精确的定量评价,并建议地形辐射校正模型研究应该更加重视阴影区域光谱信息的恢复,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
王少楠李爱农
关键词:遥感地形辐射校正
岷江上游2000-2010年土壤侵蚀时空格局动态变化被引量:36
2014年
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RUSLE模型的月模式,计算岷江上游2000,2005,2010年的土壤侵蚀量,对其时空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从坡度、土地利用类型、高程3个方面系统分析土壤侵蚀现状。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土壤侵蚀与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对于岷江上游而言,海拔2000m以下和4000~5000m且坡度在25°~45°区域内的稀疏植被、裸土、草原以及旱地是土壤侵蚀的重点防治区。(2)岷江上游2000,2005,2010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2275.38,2664.73,3309.26t/(km2·a),土壤侵蚀呈现加剧的趋势。(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得2005年比2000年的土壤侵蚀量减少9.27×10^4t,汶川地震使得2010年比2005年的土壤侵蚀量增加了33.4×10^4t,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改善水土保持功能上取到了很大的成效,汶川地震加剧了土壤侵蚀程度。
姜琳边金虎李爱农雷光斌南希冯文兰李刚
关键词:土壤侵蚀RUSLE岷江上游退耕还林
基于DEM的中国山地空间范围定量界定被引量:19
2013年
目前为止,中国的山地空间范围尚没有一致的划定和界线。在众多影响山地和非山地划分的因素中,山地的界定标准和地形起伏度计算尺度最为重要。山地是一个令许多科学工作者难于严密定义的科学对象和学术用语,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山地定义出现。该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4种关于我国山地的定量界定标准,结合作者关于地形起伏度计算尺度的研究,分别得出4种定义下的我国山地的范围和面积。通过与现有资料(《中国地貌类型图》)的对比和分析,确定适合于我国的山地定量界定标准,并最终计算出我国山地面积为658.8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8.2%。
张伟李爱农江晓波
关键词:地形起伏度山地面积DEM
基于DEM的中国地形起伏度适宜计算尺度研究被引量:73
2012年
基于SRTM和ASTER DEM数据,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3个实验区,在渐变尺度下计算平均起伏度变化曲线的"突变点",据此确定中国地形起伏度的适宜计算尺度;结合山地界定标准计算各实验区山地面积,并采用人工解译的山地范围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地形起伏度适宜计算尺度与所采用的DEM数据有关,DEM分辨率越小,地形起伏度适宜计算尺度越大;2)针对同一分辨率DEM数据,中国境内的地形起伏度适宜计算尺度随地貌特征变化而变化,但总体变化幅度不大;3)针对SRTM和ASTER DEM两种常用数据源,分别选择4.72km2和3.20km2作为地形起伏度适宜计算尺度是合理的,山地界定精度达90%以上。
张伟李爱农
关键词:山地地形起伏度DEM
基于多尺度分割和决策树算法的山区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以四川攀西地区为例被引量:28
2014年
山区遥感影像变化检测面临地形效应明显、空间异质性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构建适用于复杂地形条件的变化检测方法一直是遥感应用研究的难点。在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的基础上,构建对象的多种光谱、形状及地形特征,将地形阴影、物候等造成的虚假变化当作"未变化"训练样本,利用决策树算法自动提取检测规则,建立复杂地形条件下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四川攀西山区1989年和2009年TM影像的检测试验,最后对方法的不足和改进措施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包括:(1)文中构建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弱山区复杂地形条件对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不利影响,采用地面调查数据和分层随机采样的总体验证精度为93.57%,Kappa系数为0.8706。(2)C5.0决策树算法对于只有"变化"和"未变化"两种类别且同类间训练样本高度异质化的影像分类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能力。通过将地形、物候等引起的虚假变化当作"未变化"训练样本可以有效提高检测精度。(3)光谱特征仍是TM影像遥感分析的主要信息源,影像间NDVI的差值对于植被覆盖区域土地覆盖格局变化的检测具有良好的表征作用。(4)攀西地区1989—2009年间土地覆盖格局变化明显且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典型的驱动方式包括退耕还林(草)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等。共检测出变化面积740.2km2,占影像总面积的2.49%。
张正健李爱农雷光斌边金虎吴炳方
关键词:多尺度分割决策树算法遥感影像变化检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