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221303)

作品数:14 被引量:146H指数:7
相关作者:岳湘安侯吉瑞赵仁保张立娟刘立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理学

主题

  • 5篇活性剂
  • 5篇表面活性
  • 5篇表面活性剂
  • 5篇采收率
  • 4篇原油
  • 3篇低界面张力
  • 3篇低渗
  • 3篇低渗透
  • 3篇非均质
  • 3篇大庆原油
  • 2篇低渗透油层
  • 2篇油藏
  • 2篇油层
  • 2篇乳状液
  • 2篇提高采收率
  • 2篇驱油
  • 2篇重烷基苯
  • 2篇重烷基苯磺酸...
  • 2篇烷基苯
  • 2篇烷基苯磺酸

机构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海洋石油高效...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大庆钻探工程...

作者

  • 9篇侯吉瑞
  • 9篇岳湘安
  • 2篇张立娟
  • 2篇陈涛平
  • 2篇赵仁保
  • 2篇刘必心
  • 2篇刘立伟
  • 1篇王灵碧
  • 1篇张志琦
  • 1篇李凯
  • 1篇李秀生
  • 1篇石冈
  • 1篇于龙岩
  • 1篇王斐
  • 1篇张晓娇
  • 1篇吴肇亮
  • 1篇鲍晓军
  • 1篇李明远
  • 1篇吕鑫
  • 1篇赵凤兰

传媒

  • 4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大庆石油学院...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钻采工艺
  • 1篇应用化学
  • 1篇Chines...

年份

  • 6篇2011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被引量:15
2008年
低渗透油藏是胜利油田重要的增储阵地之一,胜利油田目前在低渗透储层特征研究、小井眼和水平井钻井技术以及整体高效水力压裂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在储层渗流机理、注气混相驱技术等方面形成了新的认识。为有效开发低渗透油气资源,今后开发技术的研究方向应主要关注于深化研究储层渗流机理和规律、加强注气混相驱、非混相驱或近混相驱研究、研究和引进国际先进的压裂技术和材料、研究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注水技术等方面,以提高储量动用率,有效利用石油资源。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水平,开发好和运用好低渗透油藏,对胜利油田以及我国的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李秀生王灵碧
关键词: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
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石油采收率的综合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复合体系,探索了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驱油剂的粘弹性越强,在油藏孔隙中的微观流场越易于向孔隙盲端及孔喉等滞留区发展,有利于驱替残留在这些区域中的原油。在以ORS为主表面活性剂的ASP复合体系中,随着碱浓度的增加,驱油剂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可降至1×10-3mN/m,但同时导致复合体系粘弹性的严重损失,剪切速率为1×10s-1的视粘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使其驱油的综合效应变差。实验结果表明,在非均质岩心中,驱油实验的采收率最高值并不是与高碱浓度条件下的超低界面张力相对应,而是出现在界面张力为1×10-2mN/m量级的低碱浓度区。ASP复合体系的驱油能力实质上是其界面特性与流变性的综合效应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实现复合体系界面特性与流变性的最佳匹配,可获得理想的驱油效果。
岳湘安侯吉瑞吕鑫张立娟
关键词:石油采收率流变性
碱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体系分配系数的影响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实验,测定了碱性条件下水相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计算了表面活性剂在壬烷/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并探讨了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两项分配系数的影响。
刘必心侯吉瑞唐红娇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
文献传递
大庆原油中活性物质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预接触时间、红外谱图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原油中活性物质对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接触时间的增加,原油与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最低值逐渐上升,最终与平衡值相同;而直馏煤油与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最低值和平衡值几乎相等,且不受接触时间影响;原油中的活性物质由油水界面向水相扩散并最终达到平衡,并且界面张力在达到最低值前后均与t-1/2(t为实验时间)成线性关系,符合扩散规律;对油相和水相进行红外谱图和质谱分析后发现,在与碱接触后,油相的活性物质减少,水相中活性物质增加,验证了原油中的活性物质对降低界面张力起到重要作用。
刘立伟侯吉瑞岳湘安
关键词:活性物质三元复合驱
低渗透油层弱水湿岩心的合理驱替速度被引量:2
2011年
为探索考虑动润湿滞后条件下低渗透油层弱水湿岩心的合理驱替速度,将岩石孔隙简化为等直径平行毛管束,通过压力平衡方程式,建立驱替速度、接触角以及渗透率等之间的理论关系式,进行低渗透油层弱水湿岩心水驱油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数据求出理论关系式中的有关参数,并在Moore和Slobod毛管数定义式的基础上,对毛管数进行适当的修正.结果表明:低渗透油层弱水湿人造岩心接触角为79.032°时,其水驱采收率最高为47.67%;合理驱替速度与渗透率之间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当岩心渗透率为50×10-3μm2时,合理驱替速度为1.4 m/d.
陈涛平张晓娇刘斌
关键词:低渗透油层采收率
润湿性对水在微管和岩芯中流动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实验研究了去离子水在内径为14.9,5.03,2.05μm的亲水和憎水微圆管中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去离子水在14.9μm微管中的流动特性与经典Hagen-Poiseuille(H-P)方程相符;但随着管径的减小,去离子水在亲水和憎水微管中的流动特性均偏离经典理论,其偏离程度受管壁润湿性的显著影响,并随着雷诺数的减小而增加.同时,流体在岩芯中的渗流是其在无数微米量级孔喉中流动的宏观表现,润湿性对孔喉中微尺度流动的影响将导致岩芯渗流特性的变化.因此,研究了盐水在不同润湿性岩芯中的流动,发现润湿性对岩芯渗流和微尺度流动的影响规律相似.
王斐岳湘安徐绍良张立娟赵仁保侯吉瑞
关键词:微圆管润湿性渗流
复合体系超低界面张力和碱在驱油过程中的实际作用被引量:37
2006年
以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为依据并结合理论分析发现,在实际油藏的驱油过程中,碱/活性剂/聚合物(ASP)复合体系与原油的超低界面张力对于启动残余油滴和降低毛管阻力的作用均比以往所推断的要小;为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而加入的大量强碱,将导致储层矿物的溶蚀、地层和井筒的严重结垢以及产出液的深度乳化,这对于复合驱的总体效果和效益都是不利的。因此,对于复合体系超低界面张力和碱在驱油过程中的实际作用研究应予以客观的评价,对于非超低界面张力体系驱油实际效果的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侯吉瑞刘中春岳湘安
关键词:复合驱超低界面张力提高采收率
碱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体系分配系数的影响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实验,测定了碱性条件下水相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计算了表面活性剂在壬烷/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并探讨了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对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两项分配系数的影响。
刘必心侯吉瑞唐红娇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
文献传递
ASP体系与大庆原油的乳化作用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0
2008年
ASP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之间的乳化作用与该体系提高采收率以及采出液分离的效果直接相关。通过建立的ASP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乳化能力的评价方法,给出了ASP三元组分对乳化作用的影响;并系统评价了作用力和作用方式、油水比、ASP三元组分的类型及质量分数等因素对乳状液的类型和稳定性的影响。碱在乳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质量分数的碱有利于乳化形成,碱的强度直接影响形成乳状液的类型和稳定性,而水溶性聚合物可通过提高水相粘度和油膜或水膜的强度而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
赵凤兰岳湘安侯吉瑞李凯
关键词:三元复合体系乳化乳状液大庆原油
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与滞留行为被引量:5
2008年
在内径为40mm、长度为1500mm的填充砂管中,在线测量了由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柠檬酸铝所形成的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填充砂孔隙介质中的流动和滞留特性,考察了交联聚合物溶液的流动形态及流动速度对孔隙封堵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过程中,经过多次压力脉动最终导致一种局部性的非均匀封堵;随着流动线速度的增加,封堵位置与交联聚合物注入口间的距离呈非线性增大;对应于封堵现象的发生,可能存在一个临界注入量,只有当交联聚合物溶液的注入量大于该临界值时,才会对孔隙介质产生封堵作用。
石冈蒲守智李明远吴肇亮鲍晓军
关键词:交联聚合物溶液多孔介质封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