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671045)
- 作品数:25 被引量:96H指数:6
- 相关作者:郭登峰郭登峰刘琦王明贺赵会晶更多>>
- 相关机构:常州大学江苏工业学院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疏水性白炭黑的制备及在丁苯橡胶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7年
- 以硫酸和水玻璃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白炭黑,然后用硅烷偶联剂KH 570对白炭黑进行湿法改性,再用改性白炭黑增强丁苯橡胶(SBR),研究了改性白炭黑的最佳工艺条件,表征了改性白炭黑的微观结构,并考察了改性白炭黑对SBR加工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85℃、反应液pH值为4.5、KH 570质量分数为2.0%的条件下,可制得无定型非晶体结构、分散性较好的疏水性白炭黑,其吸油值和亲油化度可分别达到2.25 mL/g、10.12%;KH 570改性白炭黑可改善SBR的加工性能和拉伸性能,KH 570的最佳质量分数为2.0%。
- 高中飞王明贺陈南飞卢爱平郭登峰
- 关键词:疏水性白炭黑硅烷偶联剂丁苯橡胶
- 二维层状铜配位聚合物[Cu_2(TFBDC)_2(DMF)_2]_2·3MeOH·2DMF的合成、晶体结构和磁性(TFBDC=四氟对苯二甲酸根;DMF=N,N-二甲基甲酰胺)被引量:3
- 2008年
- 由Cu(Ⅱ)的硝酸盐与四氟对苯二甲酸(H2tfbdc)的自组装得到标题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衍射单晶结构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标题配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a=3.3739(5)nm,b=1.5696(2)nm,c=1.6419(2)nm,β=117.527(2)°。每个铜离子与来自4个四氟对苯二甲酸分子的4个氧原子和1个N,N-二甲基甲酰胺分子中的氧原子配位,形成四方锥的配位构型。四氟对苯二甲酸根桥连铜离子形成具有孔穴的二维层状结构,相邻的层状结构又通过氢键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网络结构。配合物中一些苯环上的-CF基团具有无序结构。变温磁化率数据(300~1.8K)显示配合物中分别存在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相互作用。
- 朱恩静刘琦陈群何明阳陈圣春黄鹤翔杨骞
- 关键词:配位聚合物晶体结构磁性
- 盐析-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麦芽酚生产废水中的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
- 2022年
- 本文采用盐析-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麦芽酚生产废水中的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检测灵敏度高,有效降低了样品基体的干扰。采用Van Deemter速率方程法对色谱条件进行了研究,对顶空分析条件、盐析剂种类和添加量等进行了探讨,确定了适宜的分析条件为:气化温度为200℃,柱温为95℃,检测器温度为180℃,柱前压为0.11 MPa,顶空平衡温度为60℃,平衡时间为30 min,盐析剂为NaCl且添加量为1 g。在此条件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高,线性关系良好,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线性相关系数R2≥0.9998,检出限均小于1μg/L。
- 肖建芳李成
- 关键词:盐析顶空气相色谱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
- 烷氧基化法一步合成丙烯酸乙氧基乙酯
- 2015年
- 采用镁铝固体催化剂催化环氧乙烷开环并插入丙烯酸乙酯(EA)的酯基中一步合成丙烯酸乙氧基乙酯(EEA),研究了催化剂中镁铝金属阳离子比例、催化剂焙烧温度等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采用SEM分析了催化剂形貌特征,经FTIR表征确认目标产物EEA结构。同时优化了烷氧基化法合成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n(Al3+)/n(Mg2+)=0.8、焙烧温度为500℃的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活性最高;丙烯酸乙酯与环氧乙烷摩尔比为3∶1、反应温度130℃、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总质量1.5%的条件下,EO转化率接近70%,EEA选择性为57.59%,DEEA选择性为25.29%,TEEA选择性为11.54%。
- 赵会晶朱煜王明贺李凯健毕继辉郭登峰
- 关键词:丙烯酸乙酯环氧乙烷丙烯酸系列化学品
- 固体碱催化剂KF/Al_2O_3催化合成乙二醇丁醚被引量:4
- 2011年
- 针对乙二醇丁醚合成中传统催化剂产物后处理工艺复杂、污染环境等缺点,采用浸渍法制备KF/Al2O3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催化环氧乙烷(EO)与丁醇反应合成乙二醇丁醚。考察了催化剂前驱体/载体比例、焙烧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化钾(KF)负载量为30%,焙烧温度为600℃时,催化剂对EO和丁醇反应催化活性最高。对催化剂进行了XRD表征,并采用Hammett指示剂法测定了催化剂的碱强度:pKa>9.3的总碱量为3.0mmol/g催化剂,碱强度(H_)≥18.4,属中等碱强度催化剂。KF/Al2O3固体碱催化剂用于催化合成乙二醇丁醚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10℃,反应压力0.20~0.30 MPa,催化剂用量为0.5%(m/m),n(BuOH)∶n(EO)为5∶1,反应时间100~120 min,EO转化率达99.47%。
- 郭登峰刘红刘准曹惠庆赵文石兆君
- 关键词:固体碱催化剂乙二醇丁醚
- 苯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应用被引量:6
- 2021年
- 采用偶联剂苯基三甲氧基硅烷(PTMS)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研究反应温度、反应体系pH值、反应时间及偶联剂PTMS用量对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活化度和表面羟基数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等对改性前后纳米二氧化硅结构进行表征,考察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对丁苯橡胶(SBR)的补强效果。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80℃、反应体系pH值为3.5、反应时间为90 min、偶联剂PTMS用量为纳米二氧化硅用量的6.85%时,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活化度达到100%,表面羟基数最小,为0.99个·nm^(-2);与使用未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补强的SBR胶料相比,使用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优化工艺条件下改性)补强的SBR胶料的门尼粘度明显下降,t 90明显缩短,拉伸强度提高4.5%,拉断伸长率提高9%,DIN磨耗量降低21%。
- 周垒李晓冬曹家凯张皓文孙小耀郭登峰
-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活化度丁苯橡胶
- 配合物[Co(O_2CC_6HF_4)_2(Phen)_2]的合成、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质(O_2CC_6HF_4=2,3,5,6-四氟苯甲酸根;Phen=1,10-邻菲咯啉)(英文)被引量:1
- 2010年
- 利用四氟苯甲酸(H2tfbdc),1,10-邻菲咯啉与四水醋酸钴在甲醇和水混合溶剂中的反应,得到了标题配合物[Co(O2CC6HF4)2(Phen)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循环伏安、X-衍射单晶结构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标题配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3719(8)nm,b=1.5956(10)nm,c=1.5849(10)nm,β=106.327(10)°;每个钴离子与来自2个2,3,5,6-四氟苯甲酸分子的2个氧原子和2个1,10-邻菲咯啉分子的4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变形的八面体配位构型。[Co(O2CC6HF4)2(Phen)2]独立结构单元通过两种氢键(C-H…F和C-H…O)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网络结构。
- 于丽丽刘琦席海涛朱恩静孙小强徐正
- 关键词:配合物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质
- 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二乙酯合成碳酸甲乙酯的热力学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为了得到碳酸二甲酯(DMC)和碳酸二乙酯(DEC)酯交换合成碳酸甲乙酯(EMC)反应的热力学数据,用Benson基团贡献法计算了相关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吉布斯自由能和摩尔定压热容。计算了300~1000K温度范围内,该反应的焓变、自由能变、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结果表明:由DMC和DEC酯交换合成EMc的反应的自由能变在300~1000K范围内均为负值,因此是热力学上可自发进行的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的自由能变逐渐减小,因此高温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即使在1000K时,反应的平衡常数也仅为33.20,这说明该反应自发进行的程度不高.
- 郭登峰柳娜罗士平薛冰
- 关键词:碳酸甲乙酯基团贡献热力学分析
- 二苯胺磺酸钠还原法制备粒径可控的金纳米粒子
- 2009年
- 采用二苯胺磺酸钠还原四氯合金酸的方法,在室温条件下,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表面活性剂,成功地合成了金纳米粒子。分别讨论了还原剂二苯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SDS、SDBS)及四氯合金酸的浓度等对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和形貌的影响。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合成出平均粒径大约为10、14、30、36nm的金纳米粒子。利用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对金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SDS或SDBS/HAuCl4的摩尔比,对金纳米粒子的尺寸大小有影响。
- 赖梨芳刘琦戎红仁陈智栋孙建华周全法尚同明
- 关键词:金纳米粒子二苯胺磺酸钠还原法
- 叶酸对磁性Fe3O4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被引量:1
- 2010年
- 以FeCl3·6H2O作为单一铁源,1,6-己二胺作为胺化试剂,利用无模板的溶剂热方法制备了胺基功能化的磁性Fe3O4纳米粒子,并利用其键合叶酸分子,制备出表面修饰了叶酸的磁性Fe3O4复合纳米粒子。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差热-热重分析仪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对所得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径、化学组成和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叶酸分子通过化学键牢固键合在磁性纳米Fe3O4粒子表面,叶酸修饰的复合纳米粒子仍然具有良好的磁性能。
- 魏开伟刘琦程美令袁晓卫于丽丽徐正
- 关键词:FE3O4磁性叶酸表面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