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05C0074M)

作品数:4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王昆华郭世奎包维民龚昆梅邵剑春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直肠
  • 4篇直肠癌
  • 4篇直肠癌患者
  • 4篇结直肠
  • 4篇结直肠癌
  • 4篇结直肠癌患者
  • 4篇癌患者
  • 4篇肠癌
  • 3篇荧光
  • 3篇荧光定量
  • 3篇实时荧光
  • 3篇实时荧光定量
  • 3篇实时荧光定量...
  • 3篇肠道
  • 2篇实时荧光定量...
  • 2篇菌群
  • 2篇菌群变化
  • 2篇肠道菌群
  • 2篇肠道菌群变化
  • 1篇手术

机构

  • 4篇云南省第一人...
  • 2篇昆明市第一人...

作者

  • 4篇郭世奎
  • 4篇王昆华
  • 3篇龚昆梅
  • 3篇包维民
  • 2篇陈弟
  • 2篇邵剑春
  • 1篇胡大春

传媒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云南医药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年份

  • 4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手术处理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手术处理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手术前后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标本50份及正常对照标本50份,应用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不同细菌的。结果正常对照组,手术前、后实验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双歧杆菌(8.85±0.57、5.22±0.45、0.47±0.28)、乳酸杆菌(8.06±0.654.86±0.38、3.52±0.26),手术前、后实验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以术后为甚。大肠杆菌为(5.46±0.48、6.57±0.85、4.83±0.47),粪肠球菌为(5.98±0.44、9.76±0.67、2.38±0.14),屎肠球菌为(4.79±0.69、6.88±0.35、1.45±0.19),拟杆菌为(7.98±0.84、9.12±0.53、5.83±0.54),梭杆菌为(8.12±0.78、9.67±0.82、5.41±0.59),梭菌为(5.16±0.55、7.01±0.43、4.42±0.48),术前实验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术后实验组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处理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复发和发展有关,应重视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理。
郭世奎王昆华包维民龚昆梅
关键词:结直肠癌手术肠道菌群实时荧光定量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肠道拟杆菌属、梭杆菌属和梭菌属量的变化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通过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肠道拟杆菌属、梭杆菌属和梭菌属量的变化,揭示肠道相关菌群改变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术前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标本40例及正常对照标本40例,根据细菌的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提取待测粪便标本细菌DNA,应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拟杆菌属(8.76±0.77;9.85±0.88)、梭杆菌属(7.94±1.25;10.0±1.65)、梭菌属(3.54±0.70;6.56±0.68),拟杆菌属中的脆弱拟杆菌为(2.12±0.48;4.07±1.77)、梭杆菌属中的坏死梭杆菌为(2.31±0.26;7.62±2.68)及梭菌属中的肉毒梭菌为(2.76±1.16;5.43±1.21),实验组数量均明显增多(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拟杆菌属、梭杆菌属和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明显关系。
郭世奎包维民龚昆梅胡大春邵剑春陈弟王昆华
关键词:结直肠癌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梭菌属实时荧光定量PCR
16SrRNA基因与结直肠癌患者肠道相关分子微生态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0年
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在西方国家居第二位,亚洲国家发病率在继续上升。在荷兰,发病率为6.3/10000,在美国为5.2/10000。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与肠粘膜细胞长期直接接触,对它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与肠癌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
郭世奎王昆华
关键词:RRNA基因结直肠癌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肠道相关分子微生态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根据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大肠杆菌的特异性引物,根据细菌的ddl基因序列设计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特异性引物。收集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标本30份(结直肠癌组)及正常对照标本30份(正常对照组),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5种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结直肠癌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双歧杆菌属:9.25±0.83比4.52±0.49,乳酸杆菌属:7.45±0.37比5.46±0.12,结直肠癌组的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杆菌:4.68±0.32比5.82±0.47,粪肠球菌:4.95±0.24比10.60±0.30,屎肠球菌:5.03±0.43比5.74±0.16,结直肠癌组的数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一定关系。
郭世奎包维民龚昆梅邵剑春陈弟王昆华
关键词: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实时荧光定量PCRSYB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