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

作品数:633 被引量:3,386H指数:28
相关作者:高原武艳强江在森张元生苏小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3篇期刊文章
  • 65篇会议论文
  • 8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32篇天文地球
  • 44篇建筑科学
  • 19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水利工程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2篇理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78篇地震
  • 61篇震前
  • 55篇地壳
  • 53篇M
  • 52篇裂带
  • 49篇地震前
  • 46篇断层
  • 44篇断裂带
  • 40篇形变
  • 38篇青藏高原
  • 36篇震源
  • 33篇GPS
  • 32篇汶川地震
  • 31篇北缘
  • 30篇强震
  • 30篇发震
  • 27篇东北缘
  • 27篇震源机制
  • 25篇青藏高原东北...
  • 23篇地电

机构

  • 425篇中国地震局地...
  • 214篇中国地震局
  • 187篇中国地震局兰...
  • 45篇中国地震局地...
  • 33篇中国科学院
  • 25篇中国地震台网...
  • 23篇四川省地震局
  • 19篇辽宁省地震局
  • 1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青海省地震局
  • 14篇中国地震局工...
  • 13篇河北省地震局
  • 13篇江苏省地震局
  • 12篇北京大学
  • 12篇山西省地震局
  • 12篇新疆维吾尔自...
  • 1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1篇兰州大学
  • 10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31篇沈旭章
  • 30篇高原
  • 24篇武艳强
  • 23篇薛兵
  • 21篇江在森
  • 20篇张元生
  • 20篇苏小宁
  • 20篇孟国杰
  • 20篇赵翠萍
  • 19篇崔月菊
  • 17篇李营
  • 17篇王伟君
  • 17篇王平
  • 16篇安张辉
  • 16篇陈棋福
  • 16篇林湛
  • 15篇杜建国
  • 15篇张晶
  • 14篇刘旭宙
  • 13篇范莹莹

传媒

  • 126篇地震
  • 74篇地球物理学报
  • 65篇地震工程学报
  • 48篇地震地质
  • 36篇地震学报
  • 33篇大地测量与地...
  • 26篇地震地磁观测...
  • 14篇地震研究
  • 14篇地球物理学进...
  • 14篇中国地震
  • 13篇震灾防御技术
  • 10篇西北地震学报
  • 10篇国际地震动态
  • 8篇武汉大学学报...
  • 8篇第四纪研究
  • 8篇中国地球物理...
  • 7篇中国科学:地...
  • 6篇科学通报
  • 6篇岩土工程学报
  • 6篇甘肃科技

年份

  • 22篇2023
  • 61篇2022
  • 58篇2021
  • 42篇2020
  • 46篇2019
  • 50篇2018
  • 54篇2017
  • 57篇2016
  • 55篇2015
  • 42篇2014
  • 55篇2013
  • 33篇2012
  • 30篇2011
  • 39篇2010
  • 42篇2009
  • 19篇2008
  • 1篇2007
6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大陆背景噪声强度时空分布被引量:2
2017年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8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记录的连续波形垂直向分量,进行了中国大陆背景噪声强度时空分布研究,得到了中国大陆周期为10s的背景噪声强度的时空分布图像。背景噪声强度的时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11年1~3月间的背景噪声强度最高。背景噪声强度空间分布显示,中国大陆背景噪声强度呈现明显的分区特性,其分布与地质结构无明显相关性,表明背景噪声场的强度高于场地效应。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背景噪声强度最大,向内陆地区逐渐衰减,至青藏高原地区背景噪声强度减至最小。这种方向性的强度分布很可能与菲律宾和太平洋的潮汐等因素有关,受印度洋的影响不大;而到新疆地区,背景噪声的强度又有一定程度增加,表明这一地区的背景噪声主要不是来源于中国东南海域,而是来自于欧亚大陆内部。本研究得到的背景噪声强度可以为多个地区的微震强度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也可以为背景噪声互相关的地震学研究提供参考。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基于背景噪声提取面波衰减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进而实现从背景噪声中提取面波衰减。
周连庆Xiaodong Song赵翠萍
关键词:背景噪声
江苏省泗阳浅层沉积结构的微动H/V谱比法探测
2022年
江苏省泗阳地处郯庐地震带内,存在一定的地震灾害风险。地震场地放大效应是加重地震灾害的重要因素,与浅层结构密切相关。文中基于217个微动观测的H/V谱比法结果,研究江苏省泗阳县城的地震场地效应和浅层沉积结构。H/V峰值频率分布结果表明,泗阳研究区地震场地的共振频率介于0.6~1.8Hz之间,有明显的起伏变化;对应的浅层沉积厚度为30~200m,整体上表现为中部浅、向东西两侧逐渐加深的特征,其中中部城区浅层沉积厚度为30~70m,东南角最厚;浅层沉积在NNE走向有显著的深浅交替条带,与海泗断裂带的位置和走向基本一致。与区内2条浅层反射地震勘探剖面进行对比发现,微动方法获得的基岩起伏形态较为可靠。通过微动H/V谱比法得到的沉积结构和场地响应特征,能够为泗阳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小区划提供有益参考。
彭菲王伟君熊仁伟吕晓健闫坤孙鑫喆耿爽寇华东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震短临预报专群结合模式探索
2022年
1研究背景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我国特色的地震预报工作,大规模群测群防工作始于1974年5月11日云南昭通大关M_(S) 7.1地震后。1974年8月,国家地震局召开了大关地震现场会议,局主要领导处室负责人、局属研究所和各省市区地震局办的主要领导专家、震区灾区县市区公社领导和测报点人员等近200人,在交通闭塞且尚有余震的震灾区现场开展震害灾情考察,统一了群测群防和专群结合地震预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现场会后各省地震管理部门均召开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会议,认真贯彻国务院[1974]69号文件精神和国家地震局云南昭通地震现场会议精神,总结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开展情况及安排部署工作。
张永仙琚长辉刘静张盛峰
关键词:专群结合地震短临预报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邻近区域水管倾斜和伸缩应变观测结果被引量:4
2014年
计算分析了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邻近区域300 km范围内6个定点形变台站2009-01-01~2013-07-21(地震前一天)26道水管和伸缩仪整点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潮汐参数计算,初步评价了观测数据的质量,并给出了主要潮汐响应参数和平滑数据的日均值曲线。基于日均值曲线分析了形变速率的动态特征,展示了数据观测中较为明显的速率转折和突变,探讨了这些变化与岷县漳县6.6级地震之间的可能联系。
唐九安沈旭章高安泰
关键词:数据预处理
2010年4月玉树M_S7.3地震序列的断层结构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玉树地震序列2010年4月14日至10月31日间发生的ML≥1.0地震进行双差定位,得到1545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玉树地震序列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发现玉树MS7.3地震发震构造由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条相交断层组成,主震发生在北西走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上,5月29日的MS5.9余震序列发生在北东东走向的一条隐伏断裂上,两条断裂均接近直立.甘孜—玉树断裂是羌塘地块和巴彦喀拉地块的构造边界,由于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的差异运动使甘孜—玉树断裂强耦合段应力高度积累,在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破裂失稳发生了MS7.3地震.主震断层的左旋滑动导致北东东向断层的正应力减小,库伦应力增加,45天后触发了MS5.9余震序列的活动.
王勤彩王中平张金川李君陈章立
关键词:双差定位矩张量解
2018年5月松原M_S5.7地震序列发震断层及应力场特征被引量:15
2019年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8年松原M_S5.7地震序列中ML≥1.0地震重新定位,之后使用CAP方法求解松原M_S5.7地震序列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再借助MSATSI软件包反演得到松原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综合分析以上研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松原M_S5.7地震序列发生在NW走向的第二松花江断裂与NE走向的扶余—肇东断裂交会处,将地震精定位结果沿两条断层走向作剖面分析,NW向剖面主轴长度约为5 km,震中分布均匀,NE向剖面主轴长度亦约为5 km,震中呈倾向NE的高倾角分布;(2)该序列中的4次ML≥3.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节面Ⅰ走向为NE向,节面Ⅱ走向为NW向,均为高倾角走滑断层。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节面解与第二松花江断裂性质基本一致,由此推断第二松花江断裂是本次松原地震的发震断层;(3)松原地区的主压应力方位角为N86°E,倾角为7°,主张应力方位角为N24°E,倾角为71°。松原地区的区域应力场既受到大尺度的板块构造运动的控制,又受到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太平洋板块对北东亚板块向西俯冲作用下,东北地区产生了近EW向的主压应力,受周边地质构造控制,松辽盆地内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交会处易发生走滑型地震,2018年松原M_S5.7地震正是在这种构造作用控制下发生的中强地震。
李君王勤彩郑国栋刘庚周辉周聪
关键词:双差定位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
南北地震带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使用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2009年1月—2017年8月466次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1976年1月—2017年8月GCMT公布的259次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研究区1.0°×1.0°网格大小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南北地震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由于所处动力环境复杂,其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向;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周边除龙门山断裂带NE段最大主应力为NW-NNW向外,其它地段最大主应力近EW向;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逐渐由近EW向到NW或NE向,再到近NS向。整体而言,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由北到南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川滇菱形块体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向,应力方向转换带与块体边界基本一致,其东边界以东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向,西边界以西为NNE向。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角度分析,难以将"南北地震带"作为一个统一的地震带应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研究与实践中。
崔子健崔子健陈章立王勤彩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应力场震源机制
地幔流体及其在地震孕育中的作用
2022年
依据地球物理宏观资料、行星化学和地球化学微观分析以及高温高压实验结果,阐明了地幔中存在丰富的流体,扼要介绍了若干流体引发地震的假说,简述了隐爆产生地震的机制。地幔矿物流体包裹体、高温高压相含水硅酸盐矿物与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表明,整个地幔内普遍存在高能密流体,地幔过渡带和D″层是流体富集的地带,地幔中存在的总水量比海水量高出几个数量级。地幔高能密流体流动产生热对流,造成了固体地球内温度、电导率、地震波速度以及地球化学组成的不均一性。高能地幔流体向外逃逸,不仅改变了壳幔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且为岩浆形成和地震孕育提供了能量。流体在地震孕育中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降低断层带摩擦力以及岩石强度触发地震和流体爆炸或相变产生地震。流体爆炸产生地震是地核与下地幔流体以“运移—局部聚集—爆炸的幕式循环”反复进行,产生不同震源深度、不同震级的各类地震。然而,地幔流体的组成、行为及其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杨帆孙凤霞刘轶男杜建国
关键词:地幔流体地震流体包裹体地幔矿物高温高压实验
高层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抗震性能简化分析
2020年
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钢框架是一种新型的抗震结构体系,为分析其抗震性能,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简化分析模型。在验证该简化模型合理有效的基础上,建立了某十层算例的整体模型,施加竖向荷载的同时施加水平倒三角形循环荷载作用,进而分析了该算例的滞回性能。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简化分析模型不仅可以较准确的模拟该结构体系的延性和抗侧刚度,还可以有效预测结构的变形分布和非线性性能。
洪敏秦瑞王凤高永国高中南李少华
关键词:偏心支撑钢框架高强钢简化模型抗震性能
基于GPS观测研究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震后地壳形变特征及其机制被引量:10
2016年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甘孜—玉树地震带,在震后7~10天内,我们快速建立了由15个GPS测站组成的跨地震破裂带观测剖面,包括1个连续站,3个半连续站和11个流动站,对所有站进行了240多天的观测,获取了该次地震的震后形变时空特征.采用欧拉矢量和位错模型解算了背景速度场,并从GPS观测的形变场中扣除该分量.采用分层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余震引起的地表形变,结果表明余震对部分测站的位移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采用对数模型拟合位移时间序列,表明特征衰减时间为6.7±1.2天.利用最速下降法反演震后余滑时空分布,反演结果表明震后断层活动以左旋滑动为主,断层南盘具有少量的抬升.在空间分布上,余滑主要位于同震破裂区的两侧,西北侧的余滑几乎达到地表,而东南区的余滑基本在同震破裂区的下方,余滑最大的区域位于结古镇东南下方10~20km的深度范围.随着震后离逝时间的增加,2个余滑区在空间上保持不变,余滑区的面积逐渐扩大.余滑的矩释放为(1.5~5.1)×10^18 Nm,相当于1个MW6.1~6.4地震释放的能量.分层岩石圈黏弹性模型计算的地壳孔隙弹性反弹形变与地表观测值相差较大,不能解释观测到的震后变形.采用麦克斯维尔流变体模型计算下地壳和上地幔松弛引起的地表形变,显示出其对地表形变的贡献较小.GPS观测得到的震后形变所具有的快速衰减特征,以及余滑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GPS地表形变,表明2010年玉树MS7.1地震后早期阶段的地壳形变主要是由余滑机制决定的.
孟国杰苏小宁徐婉桢任金卫杨永林Nikolay V.Shestakov
关键词:玉树7.1级地震震后形变余震活动
共7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