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307445)

作品数:11 被引量:88H指数:8
相关作者:吕耀平王成辉胡则辉叶丽平胡金强更多>>
相关机构:丽水学院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丽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瓯江彩鲤
  • 4篇鱼骨
  • 3篇体色
  • 3篇基因
  • 2篇全红
  • 2篇花[鱼骨]
  • 2篇分子标记
  • 2篇CO
  • 2篇ISSR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序列多态性
  • 1篇遗传分化
  • 1篇遗传育种
  • 1篇抑制性差减杂...
  • 1篇鱼类
  • 1篇育种
  • 1篇生物学
  • 1篇生育
  • 1篇生育力

机构

  • 10篇丽水学院
  • 6篇浙江省海洋水...
  • 4篇浙江大学
  • 3篇上海水产大学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都灵大学

作者

  • 10篇吕耀平
  • 6篇王成辉
  • 6篇胡则辉
  • 5篇叶丽平
  • 2篇劳沈颖
  • 2篇胡金强
  • 1篇刘青娥
  • 1篇肖建中
  • 1篇雷焕宗
  • 1篇马玉清
  • 1篇杨新鑫
  • 1篇林植华
  • 1篇王军
  • 1篇刘豪
  • 1篇陈洁
  • 1篇王婷
  • 1篇冯潘虹

传媒

  • 3篇浙江大学学报...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丽水学院学报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与“全红”瓯江彩鲤体色相关的SRAP及SCAR分子标记被引量:9
2011年
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技术分析"全红"和"粉玉"瓯江彩鲤,筛选与瓯江彩鲤体色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从88个SRAP引物组合筛选出的12个引物组合共获得扩增条带104个,并筛选出1个SRAP特异扩增带,即"全红"瓯江彩鲤家系SR2,7173 bp带。该条SRAP特异扩增条带经回收、克隆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发现该片段在GenBank中与斑马鱼的POl多蛋白基因和尿红素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根据序列信息分别设计了4对正、反向引物(22—26 bp)。用4对引物分别在"全红"瓯江彩鲤F2和"粉玉"瓯江彩鲤F2群体中进行PCR扩增,仅发现SC-3(154 bp)能够在"全红"瓯江彩鲤群体中特异扩增,而且在"粉玉"瓯江彩鲤F2群体中未出现此扩增带。采用大样本对该SC-3标记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全红"瓯江彩鲤群体中呈现阳性,而在"粉玉"瓯江彩鲤群体中为阴性,可以区分这两种群体。因此SC-3标记可以作为"全红"瓯江彩鲤群体一个重要的分子遗传特征指标,为进一步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吕耀平胡则辉王成辉项松平苏小平姚子亮王凯伟
关键词:瓯江彩鲤SRAP标记SCAR标记
瓯江流域唇和花线粒体COⅡ基因部分序列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唇(Hemibarbus labeo)和花(H.maculatus)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Ⅱ)基因部分序列,将所得的COⅡ基因序列与4种取自GenBank的属鱼类同一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在实际分析的600bp序列中,序列A+T含量(56.9%~57.8%)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11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46个;唇和花2个地理种群间变异位点均为11个,唇种群间碱基替换均为转换,花的转换/颠换为8/3.以COⅡ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用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作外群,构建了属鱼类的系统发生树,其拓扑结构显示2个地理种群浙江花单倍体Ⅰ(H1)与江苏花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与浙江花单倍体Ⅱ(H2)形成一个单系群.韩国唇和日本为姐妹群,然后与中国花(浙江和江苏)相聚为一支.长吻和朝鲜单独聚为一支,表明2者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同时表明,韩国唇与江苏花、日本和浙江花(H1)的遗传距离均为0.0084,结合形态特征鉴定,推测韩国唇和日本是中国花(浙江和江苏)的同物异名.
吕耀平胡则辉叶丽平姚子亮
关键词:系统发育
“全红”瓯江彩鲤不同世代间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初步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ISSR技术对"全红"瓯江彩鲤(Cyprinus car pio var. color)4个世代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分化进行了分析。筛选的15个ISSR引物从4个世代群体中分别扩增到120、118、101和110条扩增谱带,全部扩增片段长度在200—2500bp之间。根据扩增结果,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为51.49%—67.80%,Shannon信息指数(Ho)为0.2176—0.2745之间,并随着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有70%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结合遗传分化指数Gst、UPGMA聚类分析,证实"全红"瓯江彩鲤4个世代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即任意两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达到较大的水平(Gst均为0.1588—0.2766)。
吕耀平王成辉胡则辉胡金强劳沈颖叶丽平项松平苏小平
关键词:瓯江彩鲤ISSR遗传分化
5种体色瓯江彩鲤线粒体COII基因的序列差异和遗传标记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线粒体DNA的COII基因,测定该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了瓯江彩鲤"全红"、"粉玉"、"粉花"、"麻花"和"大花"共20只个体的序列核苷酸位点差异和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大花"和"全红"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粉花"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在长度为604 bp的基因片段中,共检测到9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占1.49%),20只个体具有4种基因型,5种体色各自的平均核苷酸位点差异分别为0.38%、0.2%、0、0.13%和0.47%.UPGMA分子系统聚类树显示,"粉花"、"麻花"和"粉玉"的遗传关系接近;"全红"相对独立成一支,与其他4种体色瓯江彩鲤的遗传关系较远.COII基因可以作为区分三分支群体的遗传标记.
吕耀平胡则辉肖建中王成辉胡金强劳沈颖叶丽平项松平刘青娥
关键词:瓯江彩鲤序列多态性
唇1龄鱼和2龄鱼形态特征参数及其相关性比较分析被引量:17
2008年
对瓯江野生唇(Hem ibarbus labeo)1龄幼鱼与2龄成鱼21个形态特征参数测量分析后发现:不考虑体长的影响,相比1龄幼鱼,2龄成鱼的头宽、胸鳍长及尾鳍长这3个参数存在较大的变异(P<0.05)。分别分析1龄幼鱼与2龄成鱼形态特征参数与体长的相关关系,发现1龄幼鱼与体长显著相关的参数有12个,而2龄成鱼与体长显著相关的参数只有8个(P<0.01);进而控制体长的影响,分别分析这12个参数之间的偏相关关系,可以发现,相比2龄鱼,1龄鱼的各参数间存在更多的偏相关性。综合参数间的相关性,可以发现无论对于1龄幼鱼还是2龄成鱼,头长、头高、眼间距、尾柄长、体重、背鳍长这6个参数不仅与体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且与其它与体长显著相关的参数间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变异的可能性较低。
吕耀平
我国瓯江彩鲤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11年
瓯江彩鲤具有色彩艳丽、营养丰富、易养殖、生长快、病害少等优点,现广泛推广于浙南的山塘(池塘)、小水库、沟渠、网箱、流水养殖以及休闲渔业的垂钓和观赏,已成为永嘉、青田、龙泉等地自古稻田养鱼的当家品种。根据国内瓯江彩鲤的研究情况,对瓯江彩鲤的基础生物学、人工繁养殖、营养评价、遗传育种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瓯江彩鲤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吕耀平冯潘虹王婷苏小平陈洁
关键词:瓯江彩鲤生物学人工繁殖遗传育种
瓯江彩鲤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被引量:9
2008年
研究了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体重和形态特征等19个参数的两性异形及雌性个体生育力。结果表明:除特定体长1龄雌性个体的体高和体重显著小于雄性个体外,其它17个性状不存在显著的雌雄两性异型。在2龄鱼中,雌性个体的头长、头宽、头高、眼后头长、眼间距、尾鳍长、体重和躯干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而体高却显著小于雄性个体,其它性状也不存在显著的雌雄两性异型;对这9个差异显著的形态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67.6%的变异,体高、体重和躯干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42.9%变异),头宽和眼间距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24.7%变异)。以年龄、性别为固定效应的两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显示,1龄鱼第一主成分的分值显著小于2龄鱼,雌性第二主成分的分值显著大于雄性,其它主成分的年龄、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两因素交互作用对第一、第二主成分的分值亦无显著影响。雌性个体的生育力结果表明,瓯江彩鲤的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回归关系显著。偏相关分析表明,雌性怀卵数量与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4),而与体长的相关不显著(P=0.502)。生育力选择是瓯江彩鲤个体大小和局部特征两性异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吕耀平林植华雷焕宗王成辉项松平
关键词:瓯江彩鲤两性异形生育力
红、白两种体色瓯江彩鲤的抑制性差减杂交被引量:5
2009年
为了解瓯江彩鲤红、白两种体色差异的分子基础,应用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对这两种体色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以"全红"体色(全身体表为红色)彩鲤的cDNA为检验cDNA(Tester),以"粉玉"体色(全身体表为粉白色)彩鲤的cDNA为比对cDNA(Driver),进行抑制差减杂交。对筛选出的42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发现16条EST序列,其余26个克隆为空载体序列。在16条EST序列中,6条为鲤的线粒体DNA序列(鲤的线粒体:16S rRNA序列,COⅢ),5条为斑马鱼的相关基因序列(斑马鱼的骺蛋白聚糖、核心蛋白聚糖、光蛋白聚糖等相关基因;斑马鱼新型免疫型受体基因,Olfm1蛋白合成基因;斑马鱼原骨胶原蛋白mRNA),1条为鲫的mRNA序列,2条与无脊椎动物基因相类似(利氏曼原虫的22号基因组基因;蝇的抗菌缩氨酸前体mRNA基因),另2条为未知基因序列;比对结果发现4条序列可能与体色有关。为进一步筛选鲤体色调控相关的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刘豪王成辉杨新鑫王军马玉清
关键词:瓯江彩鲤体色差异表达基因抑制性差减杂交
瓯江彩鲤红、白两种体色遗传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0
2008年
相对于鲤的普通体色(青灰色)来说,红和白体色均为隐性基因控制。为分析红与白体色之间的遗传关系,通过各自能稳定遗传的红和白体色类型的瓯江彩鲤进行杂交,对4个F1家系和8个F2家系的体色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个体全为红色,F2中红色与白色个体的分离比例为2.75~3.00: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红色由显性基因控制,白色由隐性基因控制。研究表明鱼类体色间的显隐性关系是相对的,会随配对体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显性或隐性关系。
王成辉项松平吕耀平王剑潘增云何小珍
关键词:瓯江彩鲤体色
瓯江2种的ISSR分析优化和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以唇和花为材料,对影响PCR反应的主要因子-模板DNA、引物、dNTPs、Mg2+、Taq酶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适合唇和花基因组DNA的ISSR-PCR反应体系。25μL的PCR反应液含有的组分和终浓度分别为:约60ng模板DNA、1.2UTaq酶、0.4μmol/L引物、2.0mmol/L MgCl2、0.2mmol/L dNTPs、2%甲酰胺。利用优化反应体系从6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8个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对25个唇个体和22个花个体的DNA进行正式扩增,分别从两个种群分别扩增到168和156条扩增谱带,扩增片段长度在200—1500bp之间。根据扩增结果计算出两个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7.52%和53.21%,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450和0.2749,Nei’s指数分别为0.2292和0.183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3875和1.3169。两个种群内样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129和0.1529,结果表明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态性较高,其中唇的多样性明显高于花群体。引物UBC845扩增的610bp带和UBC854扩增的1240bp带为唇种的特异性谱带。属鱼类基因组中均含有微卫星DNA序列:(AG)8、(GA)8、(CT)8和(GAA)6。本研究为唇和花的种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选择育种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
吕耀平胡则辉叶丽平
关键词:花[鱼骨]ISSR分子标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