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1DFA91190)

作品数:8 被引量:126H指数:5
相关作者:叶静符建荣俞巧钢邹平马军伟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氮素
  • 2篇稻田
  • 2篇生物炭
  • 2篇施用
  • 2篇水稻
  • 2篇水稻土
  • 1篇单季稻
  • 1篇氮量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流失
  • 1篇氮素转化
  • 1篇地果
  • 1篇定位施肥
  • 1篇氧化亚氮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吸收
  • 1篇有机肥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库

机构

  • 8篇浙江省农业科...
  • 2篇长江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作者

  • 6篇俞巧钢
  • 6篇符建荣
  • 6篇叶静
  • 5篇邹平
  • 4篇马军伟
  • 3篇殷建祯
  • 3篇孙万春
  • 2篇杨生茂
  • 2篇姜丽娜
  • 2篇邵玲玲
  • 2篇王强
  • 1篇汪建妹
  • 1篇廖敏
  • 1篇杨梢娜
  • 1篇曹志洪
  • 1篇谢晓梅
  • 1篇陈义
  • 1篇唐旭
  • 1篇王欣欣
  • 1篇吴春艳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农业技术与装...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DMPP添加水平对土壤有机氮素转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研究单施有机肥模式下,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土壤有机氮素转化的影响,为土壤氮素高效利用和减少损失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壤恒温培养试验,研究单施有机肥条件下不同DMPP添加水平对土壤中有机氮素转化及硝化抑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条件下,DMPP可明显抑制土壤硝化反应的进程。培养期间DMPP最佳硝化抑制效果出现在14d,与不添加DMPP的处理相比,添加DMPP的处理铵态氮含量增加2~3倍,硝态氮含量减少2~3倍。14d后DMPP硝化抑制效果逐渐减弱。DMPP对硝化反应的抑制效果及有效抑制时间随着DMPP用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强,但是当用量增加到2%以上水平时,硝化抑制剂效果不再明显增强。综合用量水平和抑制效果,施用有机肥模式下DMPP添加量以氮素含量的1%~2%较为适宜。
殷建祯俞巧钢符建荣马军伟叶静唐秋萍
关键词:硝化抑制剂DMPP有机肥氮素转化
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7
2011年
以1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管理:不施肥(CK),施无机肥(N、NP、NK、NPK),施有机肥(OM),有机-无机配施(F、F’)下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显著影响,土壤总有机碳(TOC)变化趋势为有机无机配施(平均12.34g/kg)>单施有机肥(平均12.15g/kg)>无肥(平均10.56g/kg)>化肥(平均9.78g/kg);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及SMBC/TOC、WSOC/TOC、LFOC/TOC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土壤的。与不施肥相比,化肥、有机肥的施用均显著增加了土壤重组有机碳(HFOC)和HFOC/TOC,其中,化肥的施用更有利于土壤重组有机碳(LFOC)的积累。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显著增加了较大粒级(>0.25mm)水稳性团聚体及其TOC含量,而单施化肥则显著增加了较小粒级(<0.25mm)及其TOC含量。因此,长期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土壤活性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从而保持和提高了土壤质量和持续生产力。
廖敏彭英陈义谢晓梅吴春艳唐旭刘玉学杨生茂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水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冷浸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以临安山区典型的冷浸田为试验对象,通过开展田间水稻种植试验,探究生石灰、水稻秸秆和竹质生物炭对冷浸田温室气体(GHG)排放、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为改良冷浸田,实现水稻高产的同时,通过相关措施为实现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都有所提高,其中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产量高达7 728.25 kg·hm-2,而施用生物炭对土壤中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提高效果最明显,增幅分别为15.1%、49.0%和22.1%。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生石灰处理CH4累积排放量提高了21.9%,而生物炭处理CH4累积排放量降低了33.3%。试验各处理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都较低,其原因可能是各处理稻田土壤一直处于冷水浸润状态,施用生石灰提高了冷浸田土温,激发了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导致CH4大量排放,而施用生物炭改善了稻田土壤通气状况,增强甲烷氧化菌活性,进而导致CH4排放量降低。
邵玲玲邹平杨生茂叶静陶林富俞巧钢符建荣
关键词:冷浸田生物炭温室气体排放量
施用生物炭对稻田土壤密度的影响研究
2015年
生物质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高温热解炭化而成的产物称为生物炭。一般认为其多孔特性和巨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聚集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从而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施用3种不同原料来源的生物炭开展水稻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类型生物炭及不同施用方式对稻田土壤密度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施入生物炭第3年时,测得土壤密度与空白对照和常规处理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且生物炭施用方式及不同生物炭类型之间亦未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本研究中生物炭用量相对较低,以及田间试验时间相对较短有关。
钱绍鸣邹平
关键词:生物炭水稻土
不同施氮量对单季稻养分吸收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被引量:27
2012年
以杂交晚粳浙优1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用量对单季晚稻养分吸收和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30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及钾积累量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水平超过270kg/hm2后增施氮肥反而降低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施氮量在150kg/hm2时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杂交粳稻浙优12对土壤中氮素、磷素以及钾素的吸收利用。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期为吸氮量最大时期,施氮量在0~270kg/hm2范围内杂交粳稻浙优12各生育期植株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水稻植株全生育期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和钾积累量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水稻吸氮总量的相关系数最大。氨挥发速率、累计氨挥发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用基肥阶段氨挥发速率最快,累计氨挥发量最高。在基肥氮肥和分蘖肥氮肥施入后,高施肥水平(270kg/hm2、330kg/hm2)下氨挥发速率均远高于其他处理,其中,施氮量330kg/hm2处理施基肥后测得的累计氨挥发量占基肥施氮量的23.9%。
俞巧钢叶静杨梢娜符建荣马军伟孙万春姜丽娜王强汪建妹
关键词:氮素养分吸收氨挥发
水稻土时间序列磷素吸持特性研究
2014年
以浙江慈溪已鉴定的水稻土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研究水稻土序列磷素吸持特性,结果表明,慈溪水稻土序列中磷素大部分被固定在剖面上部-耕层;速效磷一般在剖面上部含量较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含量急剧降低;慈溪水稻土时间序列土壤磷素吸持百分数主要分布10%~30%,属于中等强度的吸持,水稻土序列剖面表层土壤磷素的吸持能力较强,一般都在20%以上,植稻1 000年和2 000年水稻土中剖面土壤磷的吸持百分数与剖面土壤游离铁分布极其相关.
邹平符建荣曹志洪叶静俞巧钢马军伟姜丽娜王强孙万春
关键词:水稻土时间序列磷素吸持
山地果园套种绿肥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被引量:44
2012年
采用野外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小区试验研究山地新生果园套种黑麦草、紫云英和箭舌豌豆绿肥作物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套种绿肥作物黑麦草、紫云英和箭舌豌豆能分别减少36.4%,33.9%和5.3%的径流水量流失,56.4%,55.2%和8.8%的泥沙流失,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固土效果加强。地表径流和泥沙携带侵蚀是果园氮磷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种植绿肥作物黑麦草、紫云英和箭舌豌豆能使总氮流失分别减少55.2%,49.3%和18.7%,总磷流失分别减少58.5%,55.6%和30.1%。山地果园套种绿肥可使氮磷流失量明显降低,有助于水体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果实品质。
俞巧钢叶静马军伟孙万春邹平符建荣殷建祯徐建祥
关键词:绿肥氮磷流失山地果园
不同竹炭施用量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以来源于竹材废弃物的生物炭为试验材料,采集宁绍平原典型稻田土壤进行水稻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竹炭施用量条件下生物炭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处理相比,来源于竹材废弃物的生物质经炭化后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减排效果随着竹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强,生物炭处理的水稻产量亦比空白和常规施肥处理有所提高。施用竹炭条件下,CH4和N2O季节累积排放量比对照处理分别降低了58.2%~91.7%和25.8%~83.8%;相对常规施肥处理而言,降低幅度分别高达64.3%~92.9%和72.3%~93.9%。这可能是由于竹炭所包含的有机碳高度芳香化而具有生物化学和热稳定性,同时竹炭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吸附能,竹炭的施用可能改善了水稻土理化特性并抑制相关微生物的活性,从而降低了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王欣欣邹平符建荣邵玲玲俞巧钢殷建祯叶静
关键词:竹炭甲烷氧化亚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