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

作品数:1,298 被引量:4,019H指数:23
相关作者:王建国宋美琴李大虎张帆戴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97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 1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21篇天文地球
  • 72篇建筑科学
  • 29篇自动化与计算...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机械工程
  • 7篇电子电信
  • 6篇文化科学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矿业工程
  • 4篇核科学技术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电气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70篇地震
  • 152篇震源
  • 120篇M
  • 105篇震前
  • 104篇震源机制
  • 94篇裂带
  • 91篇地震前
  • 88篇断裂带
  • 85篇断层
  • 71篇地壳
  • 65篇震源机制解
  • 65篇发震
  • 62篇形变
  • 51篇应力场
  • 51篇前兆
  • 48篇地震台
  • 46篇地震活动
  • 45篇地电
  • 44篇反演
  • 41篇地震序列

机构

  • 314篇中国地震局
  • 110篇中国地震台网...
  • 91篇中国地震局地...
  • 86篇天津市地震局
  • 79篇中国地震局地...
  • 75篇山东省地震局
  • 72篇安徽省地震局
  • 70篇四川省地震局
  • 65篇新疆维吾尔自...
  • 63篇中国地震局兰...
  • 62篇江苏省地震局
  • 61篇青海省地震局
  • 54篇河北省地震局
  • 54篇山西省地震局
  • 53篇云南省地震局
  • 48篇内蒙古自治区...
  • 47篇防灾科技学院
  • 43篇中国地震局地...
  • 42篇陕西省地震局
  • 38篇中国地震局工...

作者

  • 22篇王建国
  • 20篇李大虎
  • 20篇张帆
  • 20篇宋美琴
  • 19篇戴勇
  • 19篇冯丽丽
  • 17篇屠泓为
  • 16篇韩晓明
  • 16篇姚会琴
  • 14篇倪红玉
  • 13篇梁明剑
  • 13篇姚生海
  • 13篇李军辉
  • 13篇姚琪
  • 12篇石富强
  • 12篇姚新强
  • 10篇朱良玉
  • 10篇顾勤平
  • 10篇洪海春
  • 9篇杨文

传媒

  • 200篇大地测量与地...
  • 119篇地震地质
  • 107篇地震地磁观测...
  • 93篇地震工程学报
  • 77篇中国地震
  • 69篇地震研究
  • 56篇地球物理学报
  • 49篇地震
  • 44篇华北地震科学
  • 43篇地震学报
  • 38篇华南地震
  • 38篇震灾防御技术
  • 26篇地球物理学进...
  • 26篇国际地震动态
  • 25篇内陆地震
  • 24篇防灾减灾学报
  • 16篇高原地震
  • 15篇山西地震
  • 14篇世界地震工程
  • 14篇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

  • 70篇2023
  • 157篇2022
  • 139篇2021
  • 162篇2020
  • 148篇2019
  • 135篇2018
  • 124篇2017
  • 102篇2016
  • 84篇2015
  • 84篇2014
  • 68篇2013
  • 61篇2012
  • 11篇2011
1,2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5年尼泊尔地震三维发震构造及地震危险性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上,人们普遍认为该地震不足以释放该造山带上累积的能量,但对该地区后续地震危险性评价多基于二维或是假三维的形变反演计算结果.本研究从2015年尼泊尔地震主震与其最大余震M_W7.3地震之间的关系出发,着重分析讨论了尼泊尔地震的时间和空间的非均匀性,结合震源机制解、地壳速度结构、精定位后的余震分布及InSAR反演结果,建立了三维发震构造模型,利用非线性摩擦有限元方法,对一个地震周期内断层摩擦行为和块体变形进行了模拟,将计算结果和地表同震形变、形变反演的同震破裂、历史地震时空演化进行对比,在确认该三维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讨论了该地区后续地震的可能位置,认为在1934年比哈—尼泊尔M_W^8.1地震以东区域,还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可能,在最大余震M_W7.3地震东南部位,还存在发生中大地震的可能.
姚琪徐锡伟邢会林程佳江国焰马未宇刘杰杨文
关键词:三维模型有限元方法地震危险性
基于无人机航拍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桥索PE外观检测技术被引量:13
2019年
介绍一种基于无人机航拍的大桥桥索外观检测方法及其在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桥索聚乙烯(PE)保护套外观检测中的应用。根据桥梁结构特点和桥索分布形式设计一整套飞行检测方案,利用多轴旋翼无人机搭载的高清云台相机,批量密集地采集桥索的表观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提取有效信息,并依照现有相关规范对桥索的健康状况作出全面综合评价。无人机航拍较传统的人工吊篮或爬索机器人桥索检修技术具有简单高效、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能够高效、精准、全面地实现桥梁桥索的外观检测。
梁亚斌蔡思佳冯谦王浩
关键词: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
2017-08-09新疆精河M_S6.6地震附近区域相对应变的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2017年精河MS6.6地震震前,尼勒克、巴伦台和小泉沟台钻孔应变仪记录到显著的应变变化,经现场落实确认,异常是可靠的。根据这3个台的记录资料计算相对应变的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前最大(小)主应变大小和方向分别出现明显加速和急剧偏转变化。此外还发现,相对应变场异常期间主方向与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较为一致。
高丽娟邢喜民高歌李尚伟
关键词:钻孔应变
鹤岗地震台阵勘选记录信号及噪声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基于2019年中国地震局"一带一路"鹤岗地震台阵勘选资料,分析了勘选测点记录的近震Pg震相和远震P波震相在时间域和频率域的相关性。时间域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鹤岗地震台阵场地对近震Pg震相和远震P波震相的最佳监测距离分别约为550 m和1570 m;频率域相干分析显示,监测远震P波信号的最佳距离约1570 m,与时间域分析结果一致;近震和远震的最佳监测距离分别对应勘选台阵最内圆和最外圆半径,可作为该台阵布局设计的依据。台阵增益分析显示,勘选台阵对于Pg和P波震相识别具有一定增强作用。
常金龙高东辉欧阳兆国郝春月
关键词:地震台阵相干函数
利用噪声成像方法研究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下速度变化
<正>南北地震带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带东侧,包括西藏、青海及川、滇、甘等广大地域。包括全球瞩目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部和部分地质构造较为稳定的扬子地块。总体地势呈西高东低,并缓缓向东南倾斜,存在一系列规模巨...
张雪梅杨志高史海霞杨文魏星周龙泉黄志斌刘杰
关键词:地震观测噪声控制
文献传递
气枪震源水中能量辐射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云南宾川气枪主动源激发实验数据,对气枪震源水中能量辐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气枪震源水中激发脉动气泡周期和最大半径的经验计算公式。结果表明:(1)气枪震源的能量辐射效率在垂直向下方向要高于水平方向;(2)垂直向下的气泡能辐射效率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大;(3)供气压力为15MPa时,气枪震源垂直向下的能量辐射效率为9.4%;(4)供气压力越大,气枪震源压力波叠加增强的持续距离越远。
董明荣符力耘符力耘杨军邢超
关键词:气枪震源冲击波气泡
青藏高原东缘扶边河断裂周边地壳密度及垂向构造应力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文中基于扶边河断裂周边的2条重力和GPS观测剖面数据计算了该地区的重力异常,并利用该异常反演了马尔康-小金地区周边的地壳密度结构与垂向构造应力,分析了该地区的隆升机制;同时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历史发震情况及多年尺度的区域流动重力变化资料分析了小金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马尔康-小金地区周边自由空气异常较模型结果整体偏小,差异中误差为57mGal,EGM2008模型结果在该地区的精度较低。马尔康-小金地区的莫霍面深度约为60km,整体大于Ariy均衡面深度,受到的地壳垂向构造应力整体为正,认为是由于松潘块体向E挤压并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挡,产生向上的垂向构造应力,且青藏高原东缘的抬升主要由挤压隆升所致。此外,小金东部地区位于小金弧形构造带的弧顶区域,存在明显的垂向构造应力变化梯度带,且2018-2021年3a尺度的重力变化显示该地区存在重力变化四象限及变化梯度带,重力变化的量级超过90μGal,分析认为该地区存在发生强震的背景。
张国庆祝意青梁伟锋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
安宁河河谷及邛海地区土层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被引量:9
2016年
场地土层对地震动的影响研究一直是地震工程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利用汶川地震中安宁河及邛海周边地区6个台站记录到的主震的加速度时程,采用传统谱比法研究了5个土层台站所在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场地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与工程地质分区有着很好的相关性,不同的工程地质分区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不同,按放大作用大小排序,邛海湖滨平原亚区(Ⅲ3)>邛海洪泛平原亚区(Ⅲ_2)>安宁河平原区(Ⅱ)>山麓坡洪积亚区(Ⅰ_2)>中山基岩亚区(Ⅰ_1)。2工程地质分区为山麓坡洪积亚区(Ⅰ_2)的场地对地震动低频分量没有放大作用,但是对地震动高频成分放大作用显著。3工程地质分区为安宁河平原区(Ⅱ)的场地对地震动低频和高频都有放大效应,并且高频放大作用大于低频,并且3个分量放大作用在低频和高频表现不同,低频时地震动放大效应UD>NS>EW,高频时地震动放大效应EW>NS>UD。4工程地质分区为邛海洪泛平原亚区(Ⅲ_2)的场地对地震动低频和高频放大作用都非常显著,并且放大系数最大值所在的频带都在1 Hz左右,且放大最大值相差不大。5对于工程地质分区为邛海湖滨平原亚区(Ⅲ_3)的场地对地震动低频和高频放大作用都有放大效应,放大系数较大,且放大效应显著频段分布较宽。
李平薄景山李孝波肖瑞杰
关键词:地震动谱比法
基于全球分布的地震观测数据估计0S0模态的特征频率及品质因子
2019年
选取2011-03-11日本MW9.3地震后全球地震台站记录的约220 h波形数据,基于一定的判断准则,筛选出质量较高的448个垂向观测数据,采用频域AR方法对0S0模态的特征频率和品质因子进行估值,并以信噪比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特征频率f=0.814 658 4±5.3×10^-7,品质因子Q=5 586±12。该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精度更高,有助于约束现有地球介质密度和衰减模型,使其更接近真实地球。
周丰森王迪晋旦增
关键词:频率估计品质因子
广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被引量:22
2020年
此前,我国自然资源实行分头管理,各要素的调查监测分别由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组织开展,这导致了各类要素调查监测存在数出多门、标准不一、成果矛盾和难以共享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广西自然资源全要素进行统一调查监测。广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构建,将为自然资源不动产登记、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提供准确、可靠、科学和权威的自然资源基础数据。首先,从调查监测理论体系研究入手,研究符合广西区情的调查监测方案,并强化应急监测的作用;再重点研究了调查监测的云平台架构,分别从多维立体观测网络的搭建、遥感大数据的云计算、数据成果的分发服务等方面进行讨论;然后,分析了体系构建中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最后对基于调查监测成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黄景金唐长增李毅左天惠杨郑贝
关键词:自然资源
共13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