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3-08)

作品数:21 被引量:365H指数:12
相关作者:程根伟郭兵陶和平史展孙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7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气候
  • 4篇冻融
  • 3篇侵蚀力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降雨
  • 3篇降雨侵蚀
  • 3篇降雨侵蚀力
  • 2篇原位
  • 2篇生态
  • 2篇水文
  • 2篇土壤可蚀性
  • 2篇土壤水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倾向率
  • 2篇倾向率
  • 2篇温度
  • 2篇胁迫
  • 2篇可蚀性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西华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程根伟
  • 7篇李卫朋
  • 7篇史展
  • 7篇陶和平
  • 7篇孙建
  • 7篇郭兵
  • 6篇刘斌涛
  • 6篇宋春风
  • 4篇范继辉
  • 4篇沙玉坤
  • 4篇鲁旭阳
  • 4篇王小丹
  • 2篇蔡延江
  • 2篇杨云川
  • 2篇杜子银
  • 2篇刘淑珍
  • 2篇鄢燕
  • 2篇陈有超
  • 1篇姜琳
  • 1篇黄麟

传媒

  • 4篇山地学报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水力发电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绿色科技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估被引量:24
2017年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球第三极的核心,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全球生态地位极为重要。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提出用近5个"五年规划"期的时间,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保护类、建设类和支撑保障类三大类10项工程,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截至2015年,一期工程顺利实施完成。根据中科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座谈会精神,在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和"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完成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成效评估。结果表明,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完成了阶段目标;高寒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格局变化率低于0.15%;生态系统服务稳中略增,增幅3%—5%。但西藏生态环境脆弱,筑牢屏障任务依然艰巨。
王小丹程根伟赵涛张宪洲朱立平黄麟
关键词: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工程
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
2013年
论述了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动态,以及NPP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和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总结出了以下结论:①青藏高原年均NPP为0.3Pg Ca-1,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与该地区的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异规律一致;②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植被生产力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年增加速率约为0.7%;③温度是影响青藏高原生物生长的主导因子,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而增加;④未来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植被NPP,在IPCC预测的B1、A1B和A2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的NPP均呈增加的趋势。
德吉央宗鲁旭阳
关键词: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
土壤冻融作用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4年
土壤冻融作用是季节性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是指由于土壤温度变化而出现的反复冻结解冻过程。冻融作用不仅影响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而且还会改变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从而可能对冻土广泛分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了土壤冻融对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效应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寒植被生态系统对不同冻融格局的响应特征,总结了不同气候环境条件及生境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生物量和生产力、根系生长及其对水分和温度胁迫响应等的生理生态表现,同时对当前土壤冻融与植物生理生态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释,提出全球变化背景下频繁的土壤冻融作用将强烈改变植被生态格局和功能,并指出这种改变在高寒生态系统中表现将更为显著。
杜子银蔡延江王小丹鄢燕鲁旭阳刘淑珍
关键词:生态过程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TRMM 3B42数据精度检验被引量:15
2013年
多源信息融合的流域水文模拟及预报技术,是目前水文预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易发生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区域,从单个站点及子流域降水量相关性、降雨空间分布和相对误差等方面对TRMM卫星3B42产品探测精度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TRMM 3B42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在日、月尺度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5),3 h尺度相关性较差(R<0.5),且3 h和日尺度在降水量峰值拟合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数值偏差和时间上的提前或延迟;不同时间尺度下两组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组数据2008—2010年降水量序列均值相对偏差在±10%的概率密度百分数为32.26%。总体上研究区TRMM3B42数据呈现高估(四川盆地大部分区域),局部出现低估(四川盆东南及地周边地区);研究区3 h尺度TRMM 3B42数据探测精度明显低于日尺度,高程变化对TRMM 3B42数据的探测精度具有一定影响。因此,针对该区域TRMM 3B42数据3 h和日尺度数据序列精度相对较差的问题,应用该卫星数据进行3 h尺度流域水文模拟及预报研究时,就需要对该区域卫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两种数据的优势。
杨云川程根伟范继辉孙建李卫朋
关键词:降水频率水文预报
卫星降雨数据在高山峡谷地区的代表性与可靠性被引量:26
2013年
以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典型高山峡谷地区为研究对象,用该区域地面观测降雨量数据对TRMM PR 3B42 V6产品进行了3 h、日、月3个时间尺度的有效性评估,旨在为开展区域卫星与地面降水数据融合的流域水文模拟及预报奠定数据基础。分别采用了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降雨量相关性、经验正交函数-奇异值分解方法(EOF-SVD)分析降雨量主要模态空间分布特征、相对偏差Bias、错报率RFA和探测率PD指标对该卫星产品进行了精度评定。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该卫星产品与地面观测数据在3个时间尺度存在显著的线性时间和空间相关性,但相关程度随时间尺度的减小而减弱;二者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具有一致性特征,但在高海拔、大坡度区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相对偏差指标显示2008—2010年降雨量均值相对偏差在±10%的概率密度百分数为36.08%;随高程的增加,卫星数据RFA呈逐渐增加趋势变化,PD呈逐渐减小趋势变化;总体上小雨对误差的贡献最大,大雨峰值误差贡献次之,时段降雨量偏差随时间尺度的增加逐渐减小,而随高程的增加卫星数据的探测精度下降。因此,对于类似的高山峡谷流域,要应用该卫星产品进行日、3 h尺度水文模拟及预报,有必要对流域卫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两种数据的优势。
杨云川程根伟范继辉孙建李卫朋
关键词:TRMM卫星数据融合
西南地区亚高山典型林区土壤碳排放及影响因子被引量:4
2015年
为进一步厘定西南地区亚高山典型林区土壤碳(carbon,C)排放的主控因素,更精确估算土壤C排放,该文以贡嘎山峨眉冷杉林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采集了2008—2009年土壤CO2排放速率及相应环境要素数据。结果表明,成熟林与中龄林区土壤储量分别为291.0、63.8 t C/hm2。成熟林与中龄林全年土壤C排放速率整体变化态势基本一致。其中中龄林土壤C排放速率日均最大值、最小值与平均值分别为34.53、6.96、16.26 kg C/(hm2·d)。成熟林土壤C排放速率日均值的最大值、最小值与平均值分别为55.34、9.50、24.57 kg C/(hm2·d)。土壤C排放速率日均值与5 cm土壤温度表现的相关性最高(r成熟=r中龄=0.73,P<0.05)且二者存在指数关系(R2成熟=0.60,R2中龄=0.56)。土壤温度是影响该区域土壤C排放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在IPCC不同气候情景下(B1,A1B和A2),成熟林土壤C排放量将比基准情景分别高出15%、25%和31%;中龄林土壤C排放量将比基准情景高13%、21%和27%。该研究可为变化环境下中国西南山区碳平衡估算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
李卫朋孙建沙玉坤程根伟
关键词:土壤温度排放速率气候情景亚高山
山地科学的重点问题与学科框架被引量:7
2012年
现代社会面临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山区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后备地将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山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山地灾害防治以及山区国土整治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的指引。从山地的概念和属性入手,论述了山地科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讨论了山地科学与山地学的联系与区别,构画了山地科学的学科框架,提出山地科学近期应关注的5个重点领域:1.山地环境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2.山地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3.山区城乡关联发展模式;4.山地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减灾途经;5.数字山地与虚拟现实技术。加强山地基础科学问题和分支学科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地理科学,并为山区资源和环境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程根伟钟祥浩郭梅菊
关键词:学科框架
我国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趋势研究被引量:59
2012年
降雨是我国西南山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研究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趋势对我国西南山区土壤侵蚀的监测、评估、预报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0—2009年129个气象站逐日降雨量资料,计算出西南山区各气象站逐年降雨侵蚀力。采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和克吕格插值等方法对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50年来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西南山区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区域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明显,变差系数Cv一般高于0.40;西南山区大部地区降雨侵蚀力呈上升趋势,说明由降雨侵蚀力引起的土壤侵蚀风险在增加,但在成都平原附近降雨侵蚀力在明显下降;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系数随海拔高度升高而不断增加,在海拔2 500 m以上地区尤为明显,西南山区西北部的高海拔地区海拔高度对降雨侵蚀力增加具有放大效应。
刘斌涛陶和平宋春风郭兵史展
关键词:降雨侵蚀力气候倾向率
长江上游地区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25
2012年
研究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长江上游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库,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对土壤质地进行转换,采用EPIC模型计算出各土种的可蚀性K值,采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各亚类的可蚀性K值,将其链接至长江上游土壤图的属性表,得到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图,进而探讨土壤可蚀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土壤可蚀性以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三峡库区区域土壤可蚀性明显高于四川盆地地区;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上游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谷地;平均K值为0.239 0,最大值0.41,最小值0.07土壤可蚀性高低与土壤侵蚀强度、海拔高度和坡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宋春风陶和平刘斌涛史展郭兵华娟
关键词: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异地理信息系统长江上游
基于水文气象条件的河道临界集水面积确定的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河流源头是最小河流的起点位置,源头位置的确定具有较大的困难,一般采用该点以上集水面积的大小来判定。河道集水面积临界阈值是数字化河网的一个核心问题,直接影响着河网密度与流域划分结果。以往人们主要是利用常数面积法或经验值确定区域的河道集水面积的临界阈值,对于利用水文气象条件确定河流集水面积临界阈值研究甚少。本文分析了现有确定集水区阈值面积的方法,并基于河流源头主要特性,提出了以河道枯季临界流量(0.005~0.01m3/s)作为河源起点的判定标准,并提出利用水文数据(年降雨量、年蒸发量以及最枯月流量)来推算流域内临界集水面积阈值的新方法。选择西藏尼洋河的白水曲流域DEM数据提取河网来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得到当临界流量0.0085 m3/s时,从DEM自动提取的河网与实际河网最相匹配。该方法能够考虑区域的水文气象条件对河流特征的影响,所得的结果比较合理,对于复杂水文条件下的地区进行数字化河网提取具有重要意义。
沙玉坤李卫朋范继辉程根伟
关键词:水文学集水面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