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4DFB03000)

作品数:3 被引量:35H指数:2
相关作者:王丁郑劲松郝玉江张先锋童金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第二外显子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生态学
  • 1篇主要组织相容...
  • 1篇主要组织相容...
  • 1篇组织相容性
  • 1篇组织相容性复...
  • 1篇外显子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DNA
  • 1篇基因
  • 1篇繁殖
  • 1篇繁殖生理
  • 1篇繁殖生理学
  • 1篇繁殖生态
  • 1篇繁殖生态学
  • 1篇繁殖生物学
  • 1篇复合体
  • 1篇B基因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王丁
  • 2篇郑劲松
  • 1篇赵庆中
  • 1篇张先锋
  • 1篇廖小林
  • 1篇杜合军
  • 1篇童金苟
  • 1篇郝玉江
  • 1篇武敏

传媒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兽类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长江江豚微卫星DNA分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为了开发物种特异性微卫星标记,本文采用一种改良的快速微卫星分离法(FIASCO)从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的基因组中筛选得到72条微卫星DNA序列。根据重复单元的排列特点,完美型、非完美型及复合型序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3%、22.2%和19.5%。选择其中30条序列设计PCR扩增引物,并用12个随机选择的长江江豚样品进行多态性筛选。初步结果表明其中14对引物的扩增产物稳定并且具有多态性;在每个座位上获得2-1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87个;14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60和0.709。本研究获得了长江江豚的第一批物种特异性微卫星座位及其扩增引物,这些微卫星标记将在后续的保护遗传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郑劲松廖小林童金苟王丁
关键词:FIASCO微卫星DNA多态性
长江江豚繁殖生物学研究概述被引量:24
2006年
长江江豚,即江豚扬子亚种,是仅分布于长江及附属湖泊中的唯一江豚淡水亚种,也是3个江豚亚种中最濒危的一个亚种。本文概述了30年来国内外关于长江江豚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繁殖生态学、组织解剖学、生理学以及行为学等4个方面阐述了长江江豚繁殖生物学研究现状,并对其中一些相互矛盾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重点问题,力图为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指明方向,为早日实现长江江豚的人工繁殖奠定基础。
郝玉江王丁张先锋
关键词:繁殖生物学繁殖生态学繁殖生理学
长江江豚MHCD-RB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分离鉴定被引量:1
2009年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在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作为适应性遗传标记应用于保护遗传学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惟一生活于淡水环境中的江豚种群,且已处于濒危状况。为了开发适用于长江江豚保护遗传学研究的MHC遗传标记,首次采用北象海豹(Mirounga angustirostris)的一对DRB基因引物对长江江豚的基因组进行扩增,从5个个体中成功扩增并测序得到5条MHCDRB基因第二外显子188 bp的核苷酸序列。BLAST结果表明这5条DRB特异序列与Gen-Bank中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的DRB2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从而证实得到了预期扩增位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这5条序列在4个核苷酸位点上产生替代,翻译后氨基酸序列在3个位点上发生替代;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且核苷酸的非同义替代率远远高于同义替代率;此外,从同一个体分离到两种以上不同DRB核苷酸序列,暗示着长江江豚在DRB座位上可能存在基因重复现象。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的DRB基因具有核苷酸多态性和氨基酸多态性及潜在功能性,并经受着强烈的自然选择。因此,该DRB座位可以作为适应性遗传标记进一步用于长江江豚遗传多样性以及种群适应能力评估等保护遗传学研究。
杜合军郑劲松武敏赵庆中王丁
关键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DRB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