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474)

作品数:9 被引量:158H指数:6
相关作者:杨万勤徐振锋吴福忠熊莉王滨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凋落
  • 4篇凋落物
  • 3篇凋落叶
  • 3篇亚高山
  • 3篇亚热带
  • 3篇亚热带常绿阔...
  • 3篇阔叶
  • 3篇阔叶林
  • 3篇常绿
  • 3篇常绿阔叶
  • 3篇常绿阔叶林
  • 3篇川西亚高山
  • 2篇凋落物分解
  • 2篇土壤氮
  • 2篇土壤呼吸
  • 2篇人工林
  • 2篇降解
  • 2篇降解特征
  • 1篇氮淋溶

机构

  • 8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杨万勤
  • 5篇吴福忠
  • 5篇徐振锋
  • 4篇王滨
  • 4篇熊莉
  • 3篇殷睿
  • 2篇张玺涛
  • 2篇高顺
  • 2篇王海鹏
  • 2篇马志良
  • 2篇谭波
  • 1篇苟小林
  • 1篇彭艳
  • 1篇黄莉
  • 1篇何伟
  • 1篇李志萍
  • 1篇李俊
  • 1篇张艳
  • 1篇陈青松
  • 1篇彭艳君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Journa...

年份

  • 6篇2015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层土壤氮截留与淋溶流失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以四川盆地典型桢楠(Phoebe zhennan)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原位培养法监测了雨季(3个时期)和旱季(2个时期)5个关键时期土壤N截留和淋溶输出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的N截留和淋溶输出总量分别为17.82,26.95kg/(hm2·a),桢楠人工林土壤的N截留和淋溶输出总量分别为8.90,17.98kg/(hm2·a),2种人工林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N截留作用,且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氮的输入与输出量显著高于铵态氮和亚硝态氮(P〈0.01)。此外,2种人工林土壤N输入和输出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59.64%~77.14%的N输入过程都发生于旱季末期和雨季早期,且这2个时期的土壤N淋溶输出量分别占全年的44.86%~52.70%。2种人工林土壤在旱季主要表现为N截留效应,而雨季主要表现为N流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桢楠人工林的铵态氮和马尾松人工林的硝态氮外,2种人工林土壤N库的其余N组分淋溶输出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对可溶性无机氮的截留量则与降水量呈负相关。总体而言,桢楠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N输入、输出和截留作用主要发生于旱季末期,且以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氮为主。
王滨吴福忠杨万勤李俊彭艳曹瑞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常绿阔叶林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子被引量:61
2014年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中国森林凋落叶分解速率数据库,分析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精确地预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收集已报道的中国森林凋落叶分解常数(k)及其相关变量,分析探讨地理因素(纬度、经度和海拔)、气候因素(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凋落叶质量(氮、磷、钾、木质素、木质素:氮和碳氮比)和叶特性(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对中国森林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国家尺度上,k随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氮、磷和钾的增加而增加,随纬度、经度、海拔、碳氮比、木质素和木质素:氮的增大而减小,叶特性对k的影响不显著。气候与地理因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纬度)能解释k值变异的34.1%,凋落叶质量(氮、钾、木质素和木质素:氮)能解释k值变异的21.7%,它们能共同解释k值变异的74.4%。了解森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在国家尺度上的格局和主控因素可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相关模型提供基础参数。
唐仕姗杨万勤殷睿熊莉王海鹏王滨张艳彭艳君陈青松徐振锋
关键词:分解速率叶凋落物
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地上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被引量:27
2015年
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分析仪对川西亚高山典型的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土壤呼吸(凋落物去除和对照)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凋落物去除处理和对照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动态变化,并呈现一致的动态特征,变动范围分别为0.35—4.39μmol m-2s-1和0.40—5.15μmol m-2s-1。整个观测期间,凋落物去除对土壤温度、水分以及土壤呼吸速率产生的差异均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凋落物去除分别使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水分平均下降了14.21%和4.95%。两种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指数相关,与土壤水分呈显著线性相关。凋落物去除和对照的土壤温度敏感性(Q10)分别为3.84和4.09。凋落物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均贡献率为14.93%,且存在明显季节动态。可见,地表凋落物是亚高山森林土壤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莉徐振锋杨万勤殷睿唐仕姗王滨徐李亚常晨晖
关键词:亚高山凋落物土壤呼吸Q10值
Winter soil CO_2 efflux in two contrasting forest ecosystems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被引量:2
2015年
Significant CO_2 fluxes from snow-covered soils occur in cold biom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winter soil respiration o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of China. We therefore measured winter soil CO_2 fluxes and estimated annual soil respiration in two contrasting coniferous forest ecosystems(a Picea asperata plantation and a natural forest).Mean winter soil CO_2 effluxes were 1.08 lmol m^-2s^-1in the plantation and 1.16 lmol m^-2s^-1in the natural forest.These values are higher than most reported winter soil CO_2 efflux values for temperate or boreal forest ecosystems.Winter soil respiration rates were similar for our two forest ecosystems but mean soil CO_2 efflux over the growing season was higher in the natural forest than in the plantation. The estimated winter and annual soil effluxes for the natural forest were 176.3 and 1070.3 g m^-2,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and soil temperature,which were 17.2 and 9.7 % greater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plantation. The contributions of winter soil respiration to annual soil efflux were 15.4 % for the plantation and 16.5 %for the natural forest and were statistically simila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nter soil CO_2 efflux from frozen soils in the 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ecosystems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as considerable and w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nnual soil respiration. Moreover, reforestation(natural coniferous forests were deforested and reforested with P. asperata plantation) may reduce soil respiration by reducing soil carbon substrate availability and input.
Zhenfeng XuFeifei ZhouHuajun YinQing Liu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青藏高原东部天然林分CO2通量
雪被斑块对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冬季土壤活性氮库及氮矿化潜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于2012年11月中旬-2013年3月中旬,分3个关键雪被时期(雪被形成期、稳定期和融化期)采集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内不同厚度雪被处理(浅雪被、中度厚度雪被和厚雪被)的土样,测定土壤活性氮库、土壤硝化和氮矿化潜力以期了解高寒森林土壤氮素生态过程.结果表明:冬季土壤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随着雪被厚度的增加而升高;冬季土壤活性氮库(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各形态土壤氮库都以雪被融化期最高,而土壤氮硝化潜力(7.36-8.44 mg kg-1 d-1)和矿化潜力(7.22-8.23 mg kg-1 d-1)则以雪被融化期最小;硝态氮是冬季土壤无机氮库的主体,占无机氮总量的95%左右;雪被厚度对各土壤氮组分总体影响不大.亚高山森林土壤活性氮库及氮矿化随雪被进程发生显著变化,可见雪被覆盖可能改变亚高山森林冬季土壤活性氮库及土壤氮转化时间动态格局.
殷睿徐振锋吴福忠杨万勤熊莉张玺涛唐仕姗谢承翰王滨
关键词: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
川西亚高山3种优势林木不同径级根系分解及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特征被引量:12
2015年
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川西亚高山3种优势林木(岷江冷杉、粗枝云杉和红桦)不同径级(≤2 mm,2-5 mm,≥5mm)的根系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质量损失及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特征.结果显示,红桦根系的质量损失率往往高于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根系质量损失率随径级增加而下降;非生长季的质量损失率占全年质量损失率的52%-65%;方差分析表明,木质素降解在树种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径级影响不显著(P>0.05),但二者交互作用有显著影响(P<0.05);3个树种木质素总体表现为非生长季降解生长季累积,且红桦降解或累积程度均显著高于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树种、径级及其交互作用对纤维素降解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除了红桦根系以外,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纤维素降解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综上所述,川西亚高山森林根系分解及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在物种之间有所不同,而根系径级效应与物种及季节有一定关联.
唐仕姗杨万勤何伟王海鹏熊莉聂富育徐振锋
关键词:川西亚高山径级质量损失率木质素降解纤维素降解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凋落叶木质素和纤维素在不同雨热季节的降解特征被引量:22
2015年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6个典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椿(Toona ciliata)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凋落叶木质素与纤维素第1年降解特征。结果表明:6种凋落叶质量损失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红椿(72.09%)>柳杉(58.61%)>杉木(51.07%)>麻栎(50.38%)>马尾松(31.08%)>香樟(27.75%);6种凋落叶木质素浓度动态不一致,纤维素浓度则整体上呈现一直下降的变化动态;第1个分解年,木质素降解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红椿(88.36%)>麻栎(61.21%)>柳杉(56.41%)>杉木(55.44%)>香樟(37.10%)>马尾松(24.10%),纤维素降解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红椿(99.22%)>杉木(90.58%)>柳杉(86.84%)>麻栎(84.70%)>香樟(76.40%)>马尾松(71.30%);季节性降雨极显著地影响凋落叶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率(P<0.01),6种凋落叶木质素和纤维素在雨季时期均有较大的降解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种凋落叶木质素和纤维素第1年降解主要发生在雨季,凋落叶木质素和纤维素在分解初期旱季的降解速率基本一致,而在季节性降雨期,纤维素降解速率快于木质素的降解速率。
马志良高顺杨万勤吴福忠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木质素纤维素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个常见树种凋落叶在不同降雨期的分解特征被引量:15
2015年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典型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季节性干湿交替可能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但迄今缺乏相应的报道。因此,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常绿阔叶林区最具代表性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椿(Toona ciliat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等6种凋落叶在第1年不同雨热季节的分解特征。结果表明,经历1a的分解,6种凋落叶质量残留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红椿(27.90%)<柳杉(41.39%)<杉木(48.93%)<麻栎(49.62%)<马尾松(68.82%)<香樟(72.23%),6种凋落叶在不同干湿季节质量损失差异显著(P<0.05)。阔叶树种在旱季(MRS、SRS和WRS)的质量损失显著高于针叶树种。雨季(ERS和LRS)对6种凋落叶质量损失的贡献率(69.73%—89.68%)均明显大于旱季(10.32%—30.27%)。6种凋落叶在不同时期中质量损失速率差异显著(P<0.05),且6种凋落叶在雨季的质量损失速率明显高于旱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凋落叶质量损失及其速率均与降雨量和温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凋落叶质量损失与初始C、木质素含量及C/N、木质素/N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N含量极显著(P<0.01)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亚热带地区森林凋落物分解的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雨季,雨季温湿度的改变可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
马志良高顺杨万勤吴福忠谭波张玺涛
关键词:雨季亚热带凋落物分解
季节性冻融格局变化对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气候变化情景下冻融格局的改变可能导致寒冷生物区土壤氮的淋溶损失,从而改变土壤养分循环和森林溪流的水体环境.因此,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循环及其变化对高山森林土壤氮淋溶损失的影响,于2010年5月到2012年4月期间,采用土柱培养实验,利用海拔形成的温度差异模拟气候变暖过程,将高山森林(海拔3600 m)土壤分别培养在海拔3600 m(A1)、3300 m(A2)和3000 m(A3)的森林地表,研究了生长季节与冻融季节不同关键时期的土壤氮淋溶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其损失量为(1.85±0.39)kg·hm-2·a-1(A3)<(1.87±0.34)kg·hm-2·a-1(A2)<(2.94±0.73)kg·hm-2·a-1(A1),其中,62%以上的氮损失发生在季节性冻融期间.冻融季节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流失的主要形式为铵态氮和硝态氮,且铵态氮的淋溶损失量高于硝态氮,而生长季节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主要形式是可溶性有机氮.这意味着冻融循环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高山森林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特征,未来气候变暖可能降低高寒森林土壤氮素肥力,增加森林溪流中的氮含量.
苟小林吴福忠杨万勤谭波徐振锋刘金铃李志萍黄莉
关键词:季节性冻融氮淋溶森林土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