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ZD037)

作品数:36 被引量:954H指数:18
相关作者:潘泽泉成伯清周晓虹翟学伟孔繁斌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南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经济管理
  • 21篇社会学
  • 10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社会
  • 6篇社会建设
  • 5篇信任
  • 5篇社会学
  • 4篇社区建设
  • 3篇政府
  • 3篇社会网
  • 3篇农民
  • 3篇农民工
  • 3篇民工
  • 2篇政治
  • 2篇秩序
  • 2篇中产阶级
  • 2篇社会工作
  • 2篇社会建设理论
  • 2篇社会网络
  • 2篇社会资本
  • 2篇市民
  • 2篇市民社会
  • 2篇资本

机构

  • 21篇南京大学
  • 12篇中南大学
  • 2篇江苏省社会科...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高等教育出版...

作者

  • 12篇潘泽泉
  • 5篇周晓虹
  • 5篇成伯清
  • 3篇林卡
  • 3篇翟学伟
  • 3篇孔繁斌
  • 1篇王家峰
  • 1篇刁瑷辉
  • 1篇周亚权
  • 1篇徐琴
  • 1篇刘进
  • 1篇苏科
  • 1篇薛天山
  • 1篇高红
  • 1篇沈毅
  • 1篇姜莹莹

传媒

  • 4篇江苏社会科学
  • 4篇南京大学学报...
  • 3篇浙江社会科学
  • 3篇南京社会科学
  • 3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
  • 2篇社会学研究
  • 2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社会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学术月刊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党政干部学刊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唯实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0
  • 11篇2009
  • 5篇2008
  • 13篇200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方近代市民社会思想的嬗变及其归宿
2012年
市民社会思想在西方政治传统中源远流长。发轫于十八世纪的近代市民社会思想作为一种弥合公共和私人领域、个人与社会内在张力的途径而出现,它旨在解决自利的个人如何在社会中合作。近代市民社会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与政治领域相分离的市民社会、受普适理性法则支配的市民社会、利益角逐场中的市民社会。
刁瑷辉
关键词:市民社会公共领域道德
社会网排斥与发展困境:基于流动农民工的经验研究——一项弱势群体能否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的研究被引量:54
2007年
从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和经验层面思考流动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建构过程中所遭受的社会排斥,思考社会关系网络排斥得以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内在的运作逻辑,思考社会关系网络的封闭性、异质性和开放性,我们发现,流动农民工在城市中陷入了一种发展困境,这种发展困境源于流动农民工在城市中所遭受的社会关系网的排斥,这种排斥源于一种空间策略,一种“污名化”的叙事和话语系统,一种对社会资源垄断的偏好,一种社会距离的自觉生成,从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性出发来研究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生活世界及其行动链是一个重要而且有效的研究视角。
潘泽泉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网排斥
从封闭组织到社会网络:组织信任研究的不同视角被引量:7
2008年
新经济社会学对组织信任研究影响日增,以科尔曼为代表的封闭组织观、以博特为代表的开放网络观与以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关系嵌入观对组织网络与社会资本有着不同的理解,分别体现出了封闭性、普遍性与关系性的信任观。总体来看,关系嵌入观在新经济社会学中占据了主流,其将组织与市场融入其中的社会网络视角在封闭性与普遍性之间持关系性的中间立场。
沈毅
西方人际信任研究的路径与困境被引量:19
2009年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信任研究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课题,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学者涉足此项研究。但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人际信任的理解和研究路径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关注个体特征对信任建立的影响;社会心理学者倾向于将人际信任看成人际关系的产物;社会学家则更愿意从文化、制度或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信任产生的机制。通过对西方人际信任的研究路径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的人际信任研究陷入了困境,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各学科特定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局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西方学者所共有的研究预设和思维模式影响、框定甚至是限制了信任研究。为摆脱人际信任研究的困境,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信任策略研究。
薛天山翟学伟
关键词:人际信任制度信任
理性选择与社会信任:迈向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新综合被引量:2
2009年
信任与理性的关系经历了综合—分离—新综合三个阶段,理性选择理论沟通了长期分离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并推动两者不断迈向新综合。在这个过程中,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秉承理性选择理论,坚持认为在市场中选择信任是非理性行为。社会学家通过对信任的不同解释,积极回应了理性选择理论:格兰诺维特证实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结构,将社会结构作为个人理性选择的背景;科尔曼将理性选择理论引入社会学,并对其进行了扩展;福山则通过信任研究提供了理性选择之外的解释道路。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融合趋势日渐明显,社会信任和理性选择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共同关注的领域,在促进两学科的研究者展开对话,并构建经济学和社会学新综合的格局中发挥着作用。
徐琴姜莹莹
关键词:信任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被引量:96
2007年
“风险”已经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观念。作为社会问题的当代话语形式的风险理论,特别是“风险社会”理论,不仅为把握当代社会问题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而且必将重塑社会学中的社会问题传统。当代社会问题的全球化和个体化趋势,既对局限于民族国家框架内的社会学想象力提出了挑战,也迫使我们调整思路以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新的直接性;而知识政治重要性的突显,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当代社会问题建构过程中的复杂性。
成伯清
关键词:风险社会社会问题个体化
以构建市民社会为目标:社区建设和发展策略的转变被引量:5
2009年
从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角度,依托并着眼于推动以市民社会为目标的社区建设来谋求社会的发展,并将社区建设和市民社会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已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社区作为发育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资源,社区建设作为建构市民社会的构成要素、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作为市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微观基础,要求我们通过社区建设来达到推动市民社会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
潘泽泉
关键词:社会建设市民社会
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被引量:56
2009年
当代中国社会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不时表现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和恶意犯罪的怨恨情绪。关于怨恨,学界其实具有长久的研究传统,特别是舍勒,从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怨恨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认为怨恨的形成除了受到伤害和经由比较而产生嫉妒之外,无能感是必不可少的中介。霍内特关于社会承认关系模式的论述,则可进一步阐释社会性伤害之由来和无能感的社会建构。当前中国社会由于情感支持的减少、权利保障的缺失、内在凝聚的匮乏和权力行使的特点,加上其他文化因素,使之滋生和郁积着大量的怨恨。
成伯清
关键词:怨恨嫉妒
现代化与发展主义语境中的农民工发展困境被引量:6
2007年
在中国,"现代化"或"城市化"可以说是由城市精英的诠释、谋划和全面推广而践履,是通过国家改造社会的想象或制度机构的强制性来推行,这是一种现代化和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表现出对现代化战略农民工群体的抗拒和排斥;农民工又通过自愿性隔离、空间书写、弱者的抵抗或行动策略自下而上来实现对城市现代化的抗拒,农民工何去何从成为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也是实现和谐社会,实现社会能否共同发展的重要议题。
潘泽泉
关键词:农民工
社区建设与发展话语的实践逻辑与新趋势被引量:5
2009年
社区建设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作为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最有效的手段,这一领域的研究依托并着眼于以社区建设和发展来谋求社会的发展,将社区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日益成为人类共识,并形成新的世界趋势。工业革命、现代化、城市化以及全球化对社区持续型的挑战和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决定了社区建设的理论和话语实践发生了重要变化,社区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潘泽泉
关键词:社区建设实践逻辑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