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220)

作品数:22 被引量:70H指数:4
相关作者:徐征赵谡玲高松刘志民杨一帆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交通大学辽宁大学珠海兴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理学
  • 9篇电子电信
  • 4篇电气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2篇发光
  • 7篇电致发光
  • 4篇电池
  • 3篇有机电致发光
  • 2篇电致发光器件
  • 2篇有机薄膜晶体...
  • 2篇有机电致发光...
  • 2篇有机发光
  • 2篇有机发光二极...
  • 2篇有机无机
  • 2篇有机无机复合
  • 2篇太阳能电池
  • 2篇退火
  • 2篇无机复合
  • 2篇量子
  • 2篇量子点
  • 2篇纳米
  • 2篇金属
  • 2篇晶体
  • 2篇晶体管

机构

  • 22篇北京交通大学
  • 3篇辽宁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京东方科技集...
  • 1篇珠海兴业光电...
  • 1篇北京中联科伟...

作者

  • 21篇徐征
  • 19篇赵谡玲
  • 6篇高松
  • 5篇刘志民
  • 5篇杨一帆
  • 4篇徐叙瑢
  • 3篇杨倩倩
  • 3篇陈海涛
  • 3篇陈跃宁
  • 3篇张福俊
  • 3篇张妍斐
  • 2篇刘志方
  • 2篇赵玲
  • 2篇黄迪
  • 2篇尹飞飞
  • 2篇樊星
  • 2篇龚伟
  • 1篇王庆伟
  • 1篇闫光
  • 1篇刘晓东

传媒

  • 8篇物理学报
  • 5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光电子.激光
  • 2篇液晶与显示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电源技术
  • 1篇功能材料
  • 1篇发光学报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晶硅太阳电池预处理及退火工艺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在沉积氮化硅薄膜之前采用氨气电离出氢等离子体,先对硅片进行氢等离子体预处理,通过数值分析和实验方法分别研究预处理时间、功率、温度、压力等各参数对钝化效果以及电学性能的影响。在预处理温度450~C,时间200s,射频功率4000W,气体压强200Pa,氨气流量4000sccm/min时,短路电流提高约4%。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型的化学气相沉积(PECVD)法,在电池表面镀上一层氮化硅膜,实验证实氢等离子体会透过氮化硅进入到硅基体内,从而使少子寿命提高约51xs。低温退火实验表明,430~440%为最优温度,随时间的增加,短路电流有明显提升。
张鹏徐征赵谡玲田玉华王庆伟
关键词:PECVD氮化硅薄膜等离子体预处理少子寿命退火
缓冲层结构微晶硅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
2015年
采用在籽晶层与I层之间插入缓冲层的方法制备了一组微晶硅太阳电池,其结构式:AI/N层/I层/缓冲层/籽晶层/P层/Sn O2:Zn O/玻璃基底.通过测试表明,具有缓冲层的微晶硅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明显好于无缓冲层的微晶硅电池,当1.6%硅烷浓度沉积籽晶层、3%硅烷浓度沉积缓冲层、5%硅烷浓度沉积I层时,获得微晶硅电池转换效率比无缓冲层高3.18%.
陈跃宁张宏伟徐征李超
关键词:缓冲层
红光量子点掺杂PVK体系的发光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无热处理制备了红光CdSe/ZnS量子点掺杂PVK的ITO/PVK:QDs/Alq3/Al结构电致发光器件.测试器件的发光光谱和电学特性等,研究了掺杂浓度(质量分数)对体系发光特性的影响,将非掺杂与掺杂体系做了比较,提出了优化掺杂体系的一些可行方案.量子点掺杂浓度较低时,主要为Alq3的发光;掺杂浓度为20%时,Alq3的发光得到抑制,红光发射最佳;继续增大掺杂浓度,QDs发光峰发生微弱红移,器件性能变差.与非掺杂体系相比,掺杂浓度合适的PVK:QDs体系大大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
刘志民赵谡玲徐征高松杨一帆
关键词:掺杂量子点PVK
有机绝缘层材料聚(4-乙烯基苯酚)喷墨打印工艺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压电喷墨打印方式在氧化铟锡(ITO)玻璃上直接图案化打印聚(4-乙烯基苯酚)(PVP),研究了不同浓度PVP的电学特性,从电容、漏电流、击穿场强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打印方式得到的PVP绝缘层在0~40V的外加电压下,漏电流密度在10-11~10-8 A/cm2范围内,为打印方式制备高性能交联PVP(CL-PVP)介电层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何慧王刚赵谡玲刘则侯文军代青徐征
关键词:喷墨打印有机薄膜晶体管绝缘层
基于单端反激式LED驱动电源的设计被引量:7
2016年
LED的快速发展,使得LED驱动电源的设计成为LED关注热点。由于LED的物理特性,决定了驱动电源应满足使LED正常发光的各种要求。设计了一款无IC控制的单端反激式LED驱动电源,主要介绍了反激式变压器的设计计算。该驱动电源电路结构简单,可驱动30颗LED灯珠,经测试效率可达88%,纹波电流仅为1.07%,可作为室内外照明应用。
孙健陈跃宁徐征尹飞飞
关键词:LED驱动电源单端反激式变压器设计
采用瞬态EL和延迟EL测试方法研究磷光掺杂体系的内部发光过程
2014年
有机磷光发光二极管(OLED)因为理论内量子效率能达到100%而成为研究热点,但是至今有机磷光OLED器件发光机理及过程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中搭建了一套瞬态电致发光和延迟电致发光的测量系统,并首次综合运用瞬态电致发光和延迟电致发光测量来探测有机磷光OLED器件发光层内部电荷载流子的运动,从而分析研究其内部发光过程及机理.研究中首先制备了一种高效红色磷光材料(pbt)2Ir(acac)衍生物(Irf)掺杂荧光材料作为发光层的器件,对其进行了瞬态EL测量,发现当驱动脉冲信号撤销时瞬态发光强度会突然出现一个瞬时过冲现象(transient overshoot),通过实验分析证实这个发光的瞬时过冲是由于发光层内部电子和空穴累积造成的,还证实了在发光层与空穴传输层界面存在空穴的累积.通过延迟电致发光的研究发现在这种掺杂体系中发光主要来自于客体材料Irf的直接俘获电子空穴复合发光,而不是来自于主客体之间的能量传递,器件中的空穴传输发生在客体材料Irf上,而电子传递则主要在主体材料TAZ上.同时还发现空穴注入是整个掺杂体系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龙嫚嫚赵谡玲徐征申崇渝张成文杨照坤黄迪
关键词:OVERSHOOT
混合量子点器件电致发光的能量转移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在量子点的研究中,对于量子点光致发光研究报道较多,而量子点电致发光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对于混合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中能量转移机理的研究未见报道,由于不同量子点之间的能量转移机理决定着器件的性能,为此本论文对该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制备了单种量子点器件和混合器件,混合器件是利用红、绿、蓝三种量子点按照1:1的比例两两混合,做成结构为ITO/PEDOT:PSS/QDs/Al的器件.研究发现在一定电压范围内,单种量子点器件的发光强度随着电压增加持续上升,而混合量子点器件的发光出现了短波长下降,长波长上升的现象,表明当有外加电场时不同尺寸的量子点间产生了较高效率的能量转移.同时首次对混合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能量转移的各项参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能量转移效率E、临界能量转移距离R0与外加电场的关系,对制备混合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具有指导意义.
何月娣徐征赵谡玲刘志民高松徐叙瑢
关键词:量子点电致发光电场
PCDTBT作为发光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2014年
使用PCDTBT作为发光层材料,制备了发光波长为705 nm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结构为ITO/PEDOT:PSS/PCDTBT/BCP/LiF/Al.器件启亮电压为2 V,在9 V时器件达到最高亮度,为29000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3.5 cd/A.还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50?C时器件的性能最佳,其原因是此时既有利于溶剂挥发,又保持了分子结构的稳定性,而高温退火降低了PCDTBT的π-π堆积的有序性,从而使得器件性能下降.
陈海涛徐征赵谡玲赵玲刘志民高松杨一帆刘志方申崇渝徐叙瑢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退火Π-Π堆积
大面积智能电致变色玻璃的产业化现状及未来被引量:12
2013年
主要关注现阶段世界范围内适用于建筑节能的大面积(>1.0m×1.0m)智能电致变色玻璃技术,对各种不同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当前欧美主要先进国家已经实现产业化的主流技术路线是:以无机过渡金属氧化物(主要是WO3)为电致变色材料,主要传导锂离子,以含锂无机化合物或有机聚合物为电解质的全固态电致变色玻璃技术。提出应该加快此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以满足我国建筑业日益增强的节能需求。
陈怡徐征孙金礼邓恒涛陈海涛赵谡玲
关键词:电致变色器件过渡金属氧化物节能玻璃智能玻璃
有机薄膜晶体管直流电流-电压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电流-电压特性的研究,建立了一种用于电路模拟的仿真程序(SPICE)的OTFT直流电流-电压模型,所用的参数都可从实验特性曲线中提取。对一种基于并五苯(Pentacene)的底栅顶接触(TC)结构的OTFT的实验曲线进行参数提取,并利用所得的参数与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得到的输出特性和转移特性曲线与实验结果无论在线性区还是在饱和区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验证了本文所建模型及参数的准确性。建立的模型能够准确描述OTFT的直流特性,可用于有机电路的SPICE仿真。
尹飞飞徐征赵谡玲张福俊陈跃宁徐叙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