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6JA740012)

作品数:9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冯文坤万江松罗植杨镇源杨倩更多>>
相关机构: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7篇翻译
  • 3篇翻译研究
  • 2篇译者
  • 2篇译者主体
  • 2篇译者主体性
  • 2篇本体论
  • 1篇德里达
  • 1篇虚无
  • 1篇语言
  • 1篇哲学
  • 1篇哲学转向
  • 1篇中介
  • 1篇中介性
  • 1篇生存本体论
  • 1篇生命
  • 1篇事实性
  • 1篇体验哲学
  • 1篇同一性
  • 1篇庞蒂
  • 1篇躯体

机构

  • 8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斯坦福大学

作者

  • 8篇冯文坤
  • 2篇万江松
  • 1篇罗植
  • 1篇杨镇源
  • 1篇杨倩

传媒

  • 3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外语教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1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论翻译与翻译的生存本体论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在考察译者从非主体的存在到主体的存在,再到主体间性的存在的过程中,我们出乎意料地发现,译者主体在摆脱传统的原语中心论的桎梏后,却跌入了来自译语和译语文化多元因素制约的漩涡中。"再生"、"变异"、"变化"、"易异"、"创造性"、"他者"、"叛逆"、"翻译的存在"等概念屡屡出现在今天的翻译研究之中。考察其中原因,我们发现,翻译研究内在地沿循了一条生存本体论的存在主义思路。具体表现为:(1)翻译具有生存本体论意义;(2)基于译者之"此在性"的翻译含摄了自由与变异本体论意义。
冯文坤
关键词:翻译研究生存本体论
“无损失的翻译”与翻译的虚无——再论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观”被引量:2
2009年
我们只要问一句:有没有一种不具有翻译性的翻译存在?如果没有,那么"翻译性"或"变异性"就是翻译的本质属性。一切文本一旦遭遇翻译,它就获得了自己的翻译性。如果说原文所要求于翻译的是忠实,那就应该是一种充分忠实于翻译的本质属性,并同时让译者在翻译时履行对自我显现行为的忠实。
冯文坤杨倩
关键词:同一性德里达
“去蔽”却未“澄明”的译者主体性--体验哲学视角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文化转向"虽然使译者主体性得以彰显,但同时又将译者视作文化诸要素主宰下的"失语者",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切身体验化为虚无。借助体验哲学的认识方式来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以此重新审视译者及译者主体性,则有助于恢复译者个体体验的真实在场性,从而克服文化学派视野中单纯的译者社会学研究。因此,坚持由语言的体验观出发,我们才能真正地让译者回归主体之"体",实现译文基于体验上的与原文之对等。
万江松冯文坤
关键词:体验哲学译者主体性共在
皮尔士符号学观照下的三位一体翻译观被引量:3
2009年
翻译研究经历过的三种主流研究范式(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都未能真正揭示翻译这种交际行为的生命力。皮尔士符号学中"符号-对象-解释项"三位一体的合同性指号模式对翻译研究有着重大启示:它使研究者克服了以往三种范式对符号第一性、第二性和第三性的分别偏颇。我们也由此认识到翻译在共识性真理观下的阐释多样性,即翻译在维持其本体的前提下焕发的勃勃生机,从而"还翻译以生命"。
杨镇源
关键词:合同性
由实践哲学转向理论哲学的翻译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翻译研究正在经历从实践哲学向理论哲学的转向。翻译的理论哲学思考集中于翻译本体论研究、主体论研究与存在论研究。其共性是,认为对翻译理论的建构应着重于“翻译之翻译”的理性追问,主张翻译研究应该从“现象翻译”中剥离出来,以便能真正认识翻译的“真值”,从而为翻译理论找到一个恒存的支点。这条路数既可能将翻译研究带上一条简约主义的道路,亦可为自身跻身于人文主义关怀的学术领地开辟道路。
冯文坤万江松
关键词:理论哲学翻译研究
论梅洛-庞蒂的身体-语言观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被引量:2
2009年
翻译研究的主要困惑在于如何认识译者与他的主体性。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解,在实践层面抑或不是问题,因为翻译行为原本发生在个体。由学理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以及可译性等问题,从出发点上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梅洛-庞蒂紧紧抓住身体知觉、意识等概念,认为人的"身体场"直接地参与了历史意义的构建,并由此主张身体、语言、意义是在同一视域被提供的,由此对我们重新认识原文与译文/译者之间的关系与译者主体性具有建设性的启示。
冯文坤
关键词:梅洛-庞蒂翻译研究
论罗宾逊“翻译的躯体学”被引量:13
2008年
翻译研究经历了由"文本独白"到"译者独白"再到目前"文化独白"的转向。译者虽然由原语文化可以自由穿透的玻璃球变成了译语文化可以自由穿越的玻璃球,但译者认知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在翻译研究中依然缺席,译者依然仅仅是一个没有躯体体验的主体。美国译论家罗宾逊把翻译中既是载体又是感性存在的译者"躯体"引入翻译研究中,不仅为较为空泛、抽象的译者主体提供了实质性的基础,也为后现代语境下颠覆原文同一性的行为找到草根性的发轫点。
冯文坤罗植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罗宾逊
论蒯因“翻译的非确定性”的本体论承诺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考察蒯因对翻译之不确定性的表述和他对事实性概念的运用,着重关注他对物理(事实)与翻译之间关系主张的辩护上,并尤其注重他的"物理学存在着事实性而翻译倒不存在着事实性"的主张。本文将由三个方面展开:翻译的不确定性命题与内涵,蒯因对翻译的不确定性的辩护和翻译的不确定性的本体论承诺。
冯文坤
关键词:蒯因事实性本体论承诺
翻译:一种中介性的存在被引量:2
2009年
需要"翻译"的"存在物",是一种需要"中介"的存在物,是一种靠"中介"才能获得理解和生命的"存在物"。有中介就有"间性",就有异质。无中介的在场、在家感,是一种不需要语词和中介的直接在场,由此而产生的效果也就是译者直接在"原文之家",但它不属于翻译,不是翻译所应然。因此,原文对译者具有非在场性,而译语世界却构成了译者经验性和事件性的直接在场,正是这种直接在场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也正是后者使"地道"的译文或"地道"的原文成为幻想。
冯文坤
关键词:翻译语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