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J05107)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雷国良朱芸李志忠姜修洋赵志军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泥炭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正构烷烃
  • 1篇神农架大九湖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泥炭记录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西部
  • 1篇全新世
  • 1篇钻孔
  • 1篇晚全新世
  • 1篇湖岸
  • 1篇化学特征
  • 1篇环境意义

机构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朱芸
  • 3篇雷国良
  • 2篇姜修洋
  • 2篇李志忠
  • 1篇张茂恒
  • 1篇张虎才
  • 1篇陈晔
  • 1篇李华勇
  • 1篇赵志军
  • 1篇陈秀玲
  • 1篇常凤琴
  • 1篇靳建辉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3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神农架泥炭记录的MIS3阶段环境变化及千年尺度气候波动被引量:15
2013年
地处典型东亚季风区的神农架大九湖盆地有华中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亚高山泥炭沼泽湿地。对盆地中心部位钻孔DJH-2中821~430cm泥炭沉积进行花粉浓缩物AMSC测年,经校正发现其沉积时段为59.8~26.1kaB.P,与MIS 3阶段相对应。研究显示,在MIS 3阶段研究区气候环境适宜植被的生长和有机质的保存,基于α-纤维素δ^(13)C重建的大气湿度显示平均为72%的湿度值总体略高于全新世晚期,且MIS 3早期(60~49kaB.P.)和晚期(38.5~26.1 kaB.P.)较高,大气湿度平均为75%和72%,中期(49.0~38.5kaB.P.)略低,平均69%,温度则由早期到晚期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高分辨率的泥炭记录显示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呈现5个波动旋回,期间出现的4次冷干事件与H冷事件一一对应,并且存在多次暖(温)湿事件对应于D-O暖事件。此段沼泽沉积是大九湖对这一时期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增强的直接响应,与全球众多记录对比揭示出MIS 3阶段神农架泥炭记录在岁差尺度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主要受太阳辐射控制,其功率谱分析显示存在的多个显著周期为千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强度主要受太阳输出量控制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
朱芸赵志军陈晔张茂恒雷国良
关键词:神农架大九湖泥炭MIS
青藏高原西部昂拉仁错古湖岸钙华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昂拉仁错湖古湖岸阶地钙华常量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探讨了钙华沉积的常量元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结果显示:钙华中CaO含量达34.75%~58.48%,是其主要组分;此外还含有少量的MgO,K_2O和Na_2O等,其含量低于3%,是湖泊自生作用形成的矿物。与湖泊古水位对比显示,元素Mg的含量及Mg/Ca比值等对湖泊水位的响应没有明显规律性;在古湖面高度约4777±5m之上,K_2O和Na_2O的含量低并且稳定,在古湖面4777±5m之下,K_2O和Na_2O的含量随湖泊水位下降逐渐增加。结合现代湖泊钙华的沉积特征,结果显示K_2O和Na_2O的含量随湖泊盐度增加而增加,表明钙华中K_2O和Na_2O含量与湖泊水位可能呈反相关关系,是潜在的重建湖泊水位或盐度的代用指标。同时发现,在湖泊相对淡化阶段,湖水中的元素K和Na处于富集阶段,钙华中K_2O和Na_2O含量低且稳定;而当湖泊进入咸水阶段,湖水中的K^+和Na^+离子接近饱和,钙华中的元素K和Na逐渐富集,因此钙华中K_2O和Na_2O含量增加是湖泊进入咸水阶段的重要特征。基于这些事实,推断当该湖泊水位降至4777±5m左右时,湖水的性质开始向钠-氯型转化,是昂拉仁错湖泊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雷国良张虎才李志忠Adam M.Hudson朱芸姜修洋陈秀玲常凤琴李华勇
关键词:钙华
晚全新世以来福建仙山泥炭钻孔的正构烷烃记录被引量:13
2013年
通过对福建仙山泥炭钻孔中正构烷烃的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近千年以来的气候特征。分析显示:正构烷烃分布范围主要为C16~C35,且以奇碳链为主,奇偶优势明显。正构烷烃与有机质含量(TOC)密切相关,在典型的泥炭层,TOC含量高,长碳链的C27,C29和C31正构烷烃占优势,揭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草本或木本等高等植物,盆地处于相对干的沉积环境;在非泥炭层,TOC含量低,钻孔中多含粗砂或粉砂,中碳链的C21或C23正构烷烃占优势,揭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或苔藓植物,表明相对较湿的沉积环境。钻孔中正构烷烃C23/C27比值与前人提出的C23/C29和P等参数呈同向变化,可以作为区域干一湿变化的代用指标。结合地层的年代序列,利用正构烷烃重建了区域距今1400年以来的植被演化和气候变化历史。结果显示,福建仙山地区气候存在3次相对湿润和4次相对较干的时段。在钻孔358—280cm(约公元600—910年),气候相对较干,在280~40cm(约公元910~1640年),降水较多,气候湿润,但中间存在两次变干的阶段;在40-0cm(约公元1640年至今),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转干。TOC含量和正构烷烃C23/C27序列与南方旱涝频率序列、石笋和硅藻记录对比显示,研究区在中世纪暖期气候相对较干,而小冰期则相对湿润,揭示出仙山泥炭沉积记录的气候信息具有区域一致性,为认识季风在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提供了依据。
朱芸雷国良姜修洋李志忠靳建辉
关键词:泥炭正构烷烃降水晚全新世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