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ZW057)

作品数:10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李相银更多>>
相关机构:淮阴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主题

  • 8篇上海沦陷时期
  • 8篇沦陷
  • 8篇沦陷时期
  • 3篇文学
  • 2篇诗歌
  • 2篇副刊
  • 1篇行迹
  • 1篇学社
  • 1篇学史
  • 1篇症候
  • 1篇症候分析
  • 1篇散文
  • 1篇散文创作
  • 1篇社团
  • 1篇视点
  • 1篇特辑
  • 1篇统制
  • 1篇佚文
  • 1篇暧昧
  • 1篇文学社

机构

  • 7篇淮阴师范学院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9篇李相银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新文学史料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钦州学院学报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鲁迅在上海沦陷时期文学中的投影被引量:1
2013年
上海全部沦陷后,汪伪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副刊《中华副刊》曾以"官报"身份组织三次"纪念鲁迅特辑",企图假借称誉鲁迅赋予其新的文化象征意义,以期符合汪伪政权的意识形态,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一复杂现象体现了鲁迅在上海沦陷时期文学中的特别意义:他以"缺席的在场"方式进入文学场域,与撰文者、读者彼此互动又相互制约。毫无疑问,在上海沦陷时期,以《中华副刊》纪念特辑为异样高潮的鲁迅传播呈现出殖民侵略背景下文学的混杂性,同时也反证了鲁迅主体性的强大,而中国大众对鲁迅的认知与尊崇表明文化精英最重要的栖息地仍在民间。
李相银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文学
论汪伪当局对上海文艺的统制被引量:2
2010年
上海沦陷后,汪伪当局为统制上海文艺,主要利用了以下手段:掌握现代传播媒介,制定新闻出版法规,对文化人进行威逼利诱,筹组文学团体,渗透日本战时文化思想,策划"和平文学"运动。
李相银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文艺
上海沦陷时期路易士诗歌论
2014年
上海沦陷后,路易士填补了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离去后的文学真空,成为诗坛第一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是由于他与《中华副刊》的双赢合作,二是因其进入了个人创作的高潮期。他行走在大海、都市与小城之间,"大海"书写投射了他对自由的向往,"都市"书写则意在表达现代人的紧张焦虑,尽管返沪之初他曾对上海产生游子重回慈母怀之心情。对都市"在而不属于"的生存感和对小城的依恋构成其精神之两面,反映出路易士作为一个现代诗人的文化乡愁。穷愁、自怜、自傲以及不安的毁灭感构成这一时期路易士诗歌的主要情绪。
李相银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诗歌
周作人与上海沦陷时期的散文创作
2016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久居北京的周作人开始对上海散文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纪果庵、文载道、柳雨生等青年作家在题材选择与表达方式等方面学步周作人。就政治选择而言,纪果庵、文载道等可算是大节有亏,但其作品既有民俗风物描摹背后的乡土之思、文史随笔式的借古喻今,又有关注现实的苦闷忧愤,笔端不时传递出沦陷区中国民众的悲哀与痛苦。相对而言,柳雨生亲日态度鲜明,媚日之文甚多,其忆述战前北大之文又态度暧昧。与纪果庵、文载道、柳雨生等人不同,黄裳坚守民族气节,其创作的文史随笔于无意中奠定了《古今》散文的基本风格。青年一代作家虽在取材与表达方式上接近周作人,但也渐与周作人分野,并开始与其对话。
李相银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散文
“蝼蚁槐聚”与“寡妇再醮”:《槐聚诗存》再解读
2015年
《槐聚诗存》对钱锺书的意义不同寻常,诸多诗作记录了他在上海沦陷时期蛰居状态下的真实心情,以及对政治和时局的看法,是打开钱锺书灵魂的一把钥匙。"蝼蚁槐聚"是他对自身生存处境的自况,"寡妇再醮"则是他对附逆文人的观感与评判。在上海沦陷时期创作的旧体诗里,钱锺书不仅仅是一个忧世伤生的诗人,还是一个深切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诗作记述的也不仅仅是他蛰居时期的写作态度,还有他隐约可见的人文情怀与独立品格。毫无疑问,在上海沦陷后的低气压时代,在说与不说的两难境遇中,以诗言志成为钱锺书针对现实发言的一种方式。
李相银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
暧昧与混杂:沦陷时期周作人精神症候分析——以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为视点
2013年
周作人在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学期刊上受到热捧是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他在《古今》、《杂志》等期刊上的相关文字显示出与过去迥然有别的精神混杂面向。在"春秋笔"与个人苦衷之间的自私选择造成了周作人"落水"之后的道德隐忧。为排遣这种隐忧,周作人一方面借助《古今》展开政治交游,对汪精卫谄媚示好;另一方面又在《苦茶庵打油诗》中进行忧虑自评。这反映在"破门"事件与片冈铁兵"扫荡反动老作家"事件之后,周作人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事件的爆发证明周作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寻求中日之间、侵略者与被奴役者之间文化认同的失败。因此,《苦茶庵打油诗》是周作人的自我总结陈辞。周作人的文字代表了沦陷区"落水"文人与官员局促难安的精神状态。在背离民族道义之时,尴尬、暧昧、回避、辩解、神圣化等等成为其寻找合法性、自我解脱时的精神表现。
李相银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
周作人与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关系研究
2013年
抗战期间,周作人附逆之后对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周作人一向的上海厌恶症与他在此时上海文学界中所获得的尊崇地位形成奇妙反差。周作人与《古今》、《风雨谈》等期刊之间的互动表明了他的潜在心理:在畏惧民族道德审判的精神状态中用高雅装点自己,寻找同路人以排遣罪恶感与寂寞感。就文学创作实绩而言,周作人与周黎庵、文载道等上海青年文人的文学交谊不仅让《古今》变成了周氏散文大本营,还促成了上海沦陷时期的散文热。
李相银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
论《杂志》的文学史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杂志》不仅为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化人指引了方向,而且对文艺创作做了具体指导。对现实发出声音作为其重要文化使命,文艺批评与报告文学是它对现实发言的主要文学形式,《杂志》借此延续了左翼文学的社会批判意识;关于"新文艺腔"的论争与对日伪"民族主义文学"口号的反驳是《杂志》开展的两次重要文艺论争;《杂志》为张爱玲的成名提供了多种机遇,相对于《万象》有意规训张爱玲创作之路而言,《杂志》的呵护与培育给张爱玲提供了更大的文学空间,张爱玲能成为沦陷时期上海文学的重要存在,《杂志》居功至伟。
李相银
关键词:文学史意义
《中华副刊》上黄裳的三篇佚文
2013年
黄裳是上海沦陷时期散文热的先行者,他在《中华副刊》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墨与文人》、《听春雨》与《忆景山》未见收入其文集。三篇佚文不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还有很强的艺术性。黄裳的有意遗忘概因《中华副刊》乃汪伪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副刊之故。此举反映出沦陷时期文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在对沦陷状态下的文人进行政治评价时,不能简单以刊物的政治倾向定性,而应根据文章的立意来判断。
李相银
关键词:佚文
上海沦陷时期路易士(纪弦)行迹考被引量:1
2014年
在战后台湾,纪弦因对现代主义诗歌的贡献而在诗坛占据重要地位。赴台之前,纪弦则以"路易士"之名活动于1930至1940年代的上海文坛。上海沦陷时期,路易士尤为活跃,不仅成立了诗领土社,还创办了《诗领土》杂志。诗领土社是上海沦陷时期具有鲜明创作宗旨与理念的文学社团,《诗领土》则是当时唯一推崇现代诗并致力于现代诗创作的杂志。这一时期的路易士和他的《诗领土》无疑是中国现代诗最重要的代表。路易士为此自认为在沦陷的上海坐着"诗坛上第一把交椅"。
李相银
关键词:沦陷时期纪弦现代主义诗歌行迹文学社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