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镇江市科技局社会发展基金

作品数:18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赵文强谢红珍欧阳星文吴艳君王俊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四院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镇江市医学重点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基因
  • 5篇动脉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动脉疾病
  • 4篇细胞
  • 4篇冠状动脉疾病
  • 4篇分子
  • 3篇心病
  • 3篇综合征
  • 3篇基因变异
  • 3篇冠心病
  • 2篇易感
  • 2篇易感性
  • 2篇凝集素
  • 2篇脾淋巴细胞
  • 2篇细胞间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机构

  • 9篇江苏大学附属...
  • 4篇江苏大学附属...
  • 3篇江苏大学
  • 2篇镇江市第二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友谊...
  • 1篇江苏大学职工...

作者

  • 5篇王俊
  • 5篇吴艳君
  • 5篇欧阳星文
  • 5篇谢红珍
  • 5篇赵文强
  • 4篇陈辉
  • 3篇李晶
  • 3篇裘影影
  • 2篇芮金兵
  • 2篇殷玉俊
  • 2篇严丽荣
  • 2篇朱伟
  • 2篇尤海燕
  • 2篇陆益龙
  • 1篇孙维斌
  • 1篇单秀红
  • 1篇华韦
  • 1篇陈文华
  • 1篇宋晓丽
  • 1篇朱立群

传媒

  • 5篇江苏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北京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甘肃中医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8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OX40L基因变异与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风险关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OX40L基因变异与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扩增(PCR-SSP)技术检测187例年龄≤55岁、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和13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rs3850641位点A/G变异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其分布频率;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测量病变血管支数(DVN)和狭窄程度积分(SSI);应用ELISA法测试血浆sOX40L、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应用散射比浊法测试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OX40L基因变异与ACS风险、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血浆3个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OX40L基因A/G变异与早发ACS风险显著关联,G等位基因比野生型早发ACS风险增高2.031倍(OR=2.03),变异型比野生型DVN、SSI、血浆OX40L、VCAM-1和CRP显著增高。结论OX40L基因变异可能与早发ACS风险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OX40L过度表达、细胞黏附和炎症反应可能是ACS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赵文强王俊谢红珍欧阳星文陈辉吴艳君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聚合酶链反应OX40配体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巨脾行刮吸法原位脾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刮吸法原位脾切除术的优越性。方法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性巨脾患者100例采用刮吸法原住脾切除,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腹水情况、术后引流管变清时间、引流液淀粉酶值、术后发热情况、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并与另100例患者采用传统托脾法脾切除术作比较。结果刮吸法原位脾切除术较传统托脾法脾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管变清时间短,无引流液淀粉酶值增高、术后发热轻、持续时间短,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术后住院天数短。结论刮吸法原位脾切除术较传统托脾法脾切除术设计合理,此法可减少术中损伤和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李宏欣顾勇徐书福扬海利李玲娣崔磊王健李宗宝张建新
关键词:脾切除刮吸法传统法
LTA 804C/A基因变异与冠心病易感性、严重度和分子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淋巴毒素-α(LTA)804C/A基因变异与冠心病(CHD)易感性、病变严重度和分子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扩增技术(PCR-SSP)对184例CHD患者和118例对照组(CTL)分别检测LTA 804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其分布频率;用冠状动脉造影测试病变血管支数(DVN)和狭窄程度积分(SSI);用ELISA法和散射比浊法测试血浆LTA、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LTA基因变异与CHD易感风险、DVN、SSI、血浆LTA、CRP、VCAM-1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LTA 804C/A变异与CHD患病风险显著关联(AA+CA基因型OR=1.47,A等位基因OR=1.54,均P<0.05),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在CHD组比CTL组显著增高(均P<0.01);804位点变异型(AA+CA)比野生型(CC)的DVN、SSI、VCAM-1及CRP显著增高(P均<0.05);但血浆LTA无显著变化。结论LTA 804C→A基因变异可能是CHD患病的易感基因型,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炎性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有关,但与LTA转录无关。
赵文强王俊谢红珍欧阳星文王士强陈辉吴艳君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OX40L/OX40基因组变异与早发冠心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OX40L/OX40基因组变异与早发冠心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43例年龄<55岁早发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PACS)的患者为PACS组、209例早发稳定性心绞痛(PSAP)为PSAP组和138例对照组检测OX40L基因rs3850641 A/G变异位点和OX40基因rs2298212 G/A位点变异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其单倍型;用冠脉造影测量病变血管支数和狭窄程度积分;用酶链免疫吸附法(ELISA)测试血浆可溶性OX40L(sOX40L)、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用散射比浊法测试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OX40L/OX40基因变异与冠心病风险、冠脉病变程度和血浆3个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OX40L 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发生PACS风险比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显著增高(OR=1.99,1.83;P=0.021,P=0.0001);而OX40 A等位基因比G等位基因发生PACS风险显著降低(OR=0.49,P=0.002);单倍型GGGG比AAGG(野生型)的PACS风险显著增加(OR=2.11,P=0.033);在4种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烟)被校正后OX40L G等位基因和GG基因型及单倍型GGGG与PACS风险仍具有独立关联性(OR=1.97、1.78、2.01,P=0.026、0.001、0.038),OX40 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对PACS风险仍有独立的关联性(OR=0.31、0.45;P=0.043、0.0001);OX40L基因型GG+AG比AA型血管病变支数≥3支的百分率和狭窄程度积分均显著增加;OX40基因型AA+GA比GG型血管病变支数≥3支的百分率和狭窄程度积分显著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变异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OX40L基因型GG+AG比AA型血浆可溶性OX40L、C反应蛋白、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均显著增高;OX40基因型AA+GA比GG型三指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40L/OX40基因组变异可能与PACS风险、冠脉病变程度及炎性因子的表达的正反调节有关。
赵文强王俊孙光明欧阳星文谢红珍陈辉吴艳君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OX40配体
可溶性血管粘附蛋白、C反应蛋白在老年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可溶性血管粘附蛋白 - 1(solublevascularadhesionprotin 1,sVAP 1)、C反应蛋白 (Creactivepro tein ,CRP)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体内表达变化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将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两组 ,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血清sVAP 1、CRP水平并对二指标作组间比较以分析各组之间差异。结果 :二指标以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体内水平为最高 ,与老年非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及健康老年人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1) ;老年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二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升高 (P <0 0 5或P <0 0 1)。sVAP 1与CRP二指标间作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二组内二指标间均有相关性 ,正常对照组内两指标间无相关性。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老年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存在sVAP 1、CRP异常表达 ,其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sVAP 1、CRP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形成与发展。
严丽荣蒋廷波于焱闻平
关键词:老年心肌梗死C反应蛋白
医院感染漏报的监测及其评价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漏报原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2年1-12月全院21 750份出院病历资料,采用STATA 7.0软件对医院感染率、漏报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 750例出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19例,感染率为1.9%,抽查4 596份病历,医院感染440例,漏报21例漏报率为4.8%;医院感染漏报较高的科室分别为ICU、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产科以及心血管科,分别占28.6%、23.8%、14.3%、14.3%、9.5%;医院感染漏报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软组织,分别占33.3%、23.8%、19.1%、14.3%;医院感染漏报原因与诊断标准掌握不准确、病原体送检率低、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方法问题以及管理机制等有关。结论医院感染漏报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感染学知识水平与监测方法的提高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是降低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的关键,医院感染漏报的监测是评价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指标。
曹卫平吕为农郑君毛雨陈宁涛陶纲顾红政
关键词:医院感染漏报
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鼠脾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体外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BALB/c鼠T,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从5~6周龄BALB/c鼠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并鉴定其纯度。用EZ-Sep^TM Mouse 1X分离异体BALB/c鼠脾脏淋巴细胞,分别在刀豆球蛋白A(ConA)、脂多糖(LPS)刺激下,用不同比例MSCs处理,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T,B细胞CD69,CD28和CD86的表达和凋亡,实时定量PCR测定细胞因子IL-10和IFN-γ的mRNA水平。结果:MSCs明显抑制T,B细胞增殖和T细胞的凋亡,促进IFN-γ、抑制IL-10的mRNA表达(P〈0.01),并且随着MSCs数量的增加而更加明显。MSCs对T,B细胞CD69,CD28和CD86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MSCs对BALB/c鼠T,B细胞有免疫负调节作用,但机制复杂,可能与协同抑制细胞增殖和凋亡、干预相关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有关。
殷玉俊李晶裘影影尤海燕朱伟焦志军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淋巴细胞免疫调节
3.0TMRI上FLASH与MEDIC序列定量测量猪膝关节软骨体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在3.0TMRI上比较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LASH)与多回波数据联合成像(MEDIC),对猪膝关节软骨体积定量测量的可重复性及准确性。方法:使用水激发FLASH与水激发MEDIC序列扫描20个猪膝关节,扫描完成立即解剖剥离软骨获得体积,最后比较由图像测量出的体积和解剖出的体积,评估图像测量的准确性。结果:FLASH中膝关节各部的体积测量的可重复性误差由2.5%~3.2%,MEDIC的可重复性误差由1.6%~3.0%。MEDIC及FLASH图像测量的体积与形态学测量的体积有很高的相关性,r=0.90~0.98。在FLASH和MEDIC序列软骨体积测量值与形态学测量值之间的随机配对误差分别是4.3%~6.8%和2.9%~6.6%,系统性误差分别是-0.6%~1.2%和-1.1%~2.8%。结论:在3.0TMRI上MEDIC图像体积测量可重复性与准确性较高,可用于关节软骨的定量测量;同时一个矢状位MEDIC可提供膝关节软骨各部较全面的体积测量。
张礼荣王德杭尉传社俞同福单秀红陈文华孙维斌
关键词:MRI软骨体积可重复性FLASH
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sICAM-1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06年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的水平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和放免法分别测定3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30例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患者、28例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sICAM-1和UAER水平。结果:①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在排除代谢因素影响后(两组年龄、病程、BM 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bA1 c等无显著性差异),2型糖尿病组中微量白蛋白尿组与正常白蛋白尿组sICAM-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2型糖尿病组UAER与sICAM-1正相关,相关系数0.53(P<0.01),尤其在微量白蛋白尿组,相关系数达0.59(P<0.01)。结论:sICAM-1增高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过程,它的检测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治疗、预后观察的一个临床指标。
庄若袁国跃蒋维于炎陆益龙朱伟严丽荣王东候莉苗曼悌
关键词: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细胞间粘附分子
淋巴毒素-α/半乳糖凝集素-2基因变异与冠心病风险及分子标志物之间关系
2008年
目的:研究淋巴毒素-α(LTA)804C/A及其配体半乳糖凝集素-2(LGALS2)C3279T基因变异与冠心病(CAD)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扩增技术(PCR-SSP)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分别检测284例CAD患者和218例对照组LTA804位点及LGALS23279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和联合单倍型;用冠状动脉造影测试病变血管支数(DVN)和狭窄程度积分(SSI);用ELISA法测试血浆LTA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用散射比浊法测量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LTA和LGALS2基因变异与CAD发病风险、DVN,SSI、血浆LTA、VCAM-1和CRP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LTA804C/A和单倍型AACC与CAD发病风险显著关联(OR=1.74,2.64);LGALS2基因型CT+TT、T等位基因和单倍型CCTT发生CAD风险显著降低(OR=0.49,0.58,0.41);LTA804变异型比野生型的DVN,SSI、VCAM-1及CRP显著增高,LGALS2则与此相反。结论:LTA804/LGALS23279基因变异可能是CAD发病的风险/保护基因型,分别对冠脉病变程度和炎性细胞因子过度表达起促进/抵御作用。
赵文强王俊谢红珍欧阳星文陈辉吴艳君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基因型聚合酶链反应半乳糖凝集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