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313-002)

作品数:21 被引量:210H指数:8
相关作者:胡洪营赵文玉王洪涛卢如张逢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桂林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3篇污水
  • 7篇污泥
  • 5篇臭氧
  • 5篇臭氧氧化
  • 3篇絮凝
  • 3篇再生处理
  • 3篇生活污水
  • 3篇水处理
  • 3篇水处理厂
  • 3篇水再生
  • 3篇曝气
  • 3篇污水处理
  • 3篇污水处理厂
  • 3篇污水再生
  • 3篇污水再生处理
  • 2篇絮凝剂
  • 2篇厌氧
  • 2篇厌氧消化
  • 2篇造价
  • 2篇造价分析

机构

  • 15篇清华大学
  • 5篇桂林理工大学
  • 4篇苏州科技学院
  • 3篇河海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建工环境...
  • 1篇沈阳航空航天...

作者

  • 7篇胡洪营
  • 6篇赵文玉
  • 5篇王洪涛
  • 4篇张逢
  • 4篇卢如
  • 3篇岳东北
  • 3篇黄勇
  • 3篇李轶
  • 3篇马俊伟
  • 3篇刘杰伟
  • 2篇施汉昌
  • 2篇马垚
  • 2篇刘志刚
  • 2篇周琦
  • 2篇陈亚松
  • 2篇文嘉
  • 2篇冯斌
  • 2篇吴静
  • 2篇潘杨
  • 2篇田磊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
  • 3篇给水排水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水处理技术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2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可再生能源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污水处理厂磷的形态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对以A-A2/O—微絮凝—砂滤为处理工艺的某污水处理厂全流程磷的形态变化进行现场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构筑物中的磷主要以正磷酸盐形式存在,且正磷酸盐浓度在整个处理流程中的变化规律为:从沉砂池到前置反硝化池减小,从前置反硝化池到厌氧池增大,从厌氧池到好氧池减小,在厌氧池达到最大,在砂滤池出水达到最小。而正磷酸盐占总磷比例在二沉池出水处最大,由此判定二沉池出水处为最佳投药点。聚磷酸盐和有机磷浓度占总磷的比例沿处理流程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刘志刚虞静静李轶颜孜佳许斌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化学除磷反硝化除磷正磷酸盐
污水深度处理微絮凝-砂滤工程实例被引量:3
2011年
针对苏州某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TP和SS不能达到一级A标准的情况,采用微絮凝-砂滤深度处理工艺,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分析,出水稳定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标准,TP、SS和COD去除率分别为53%、59%和31%,每吨水实际运行费用约0.15元。
刘志刚虞静静马天李轶
关键词:深度处理生活污水
污水深度处理臭氧氧化系统工程造价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系统掌握污水深度处理臭氧氧化系统的工程造价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降低其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臭氧发生、臭氧投加、臭氧接触反应及臭氧尾气处理等污水深度处理臭氧氧化系统4个子系统的工程造价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臭氧发生单元的造价所占比重最大,高达60%~70%,其次是臭氧尾气破坏设备(16%~18%)和臭氧投加单元(12%~15%),臭氧接触反应设备的造价所占比重最小,约为3%~5%。影响臭氧氧化系统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除处理规模外,还有臭氧投加量、臭氧气体浓度及水力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其中臭氧投加量和臭氧气体浓度的影响较大。在达到处理要求的情况下,提高臭氧利用率、降低臭氧投加量以及升高臭氧气体浓度,是有效降低臭氧氧化系统工程造价的关键。
赵文玉张逢胡洪营卢如陈玉芬
关键词:污水回用臭氧氧化工程造价
污水再生处理臭氧氧化系统运行费用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系统掌握污水再生处理臭氧氧化系统的运行费用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降低运行费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污水再生处理臭氧氧化系统的运行费用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其运行费用主要由臭氧发生系统运行费用和臭氧尾气破坏系统运行费用构成,其中前者比重高达95%-99%,后者约为1%-5%。影响污水再生处理臭氧氧化系统运行费用的主要因素是臭氧投加量、臭氧气体浓度等工艺参数。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提高臭氧利用率,减少臭氧投加量,以及提高臭氧气体浓度,是有效降低污水处理臭氧氧化系统运行费用的关键。
赵文玉张逢胡洪营卢如陈玉芬
关键词:污水再生臭氧氧化
微生物絮凝剂M-C11处理高岭土悬浊液的响应曲面优化被引量:9
2015年
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微生物絮凝剂M-C11处理高岭土悬浊液的过程参数进行优化,选取中心复合实验设计(CCD),以p H、M-C11投加量和Ca Cl2投加量等因素为自变量,以处理后的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Fr)为响应值,并借助扫描电镜对絮凝剂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M-C11可显著改善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性能,且选取的3种单因素水平均可影响絮凝剂活性。经多元回归拟合分析,在M-C11投加量为2.56 m L,Ca Cl2投加量为0.37 g/L的最优条件下,微生物絮凝活性实验值可达92.37%,接近模型预测值(92.30%)。Ca Cl2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高于M-C11投加量(PCa Cl2
马俊伟刘杰伟刘彦忠王洪涛岳东北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絮凝机理
曝气生物滤池去除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磷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主要考察上向流BAF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时对磷的去除效果,分析了气水比、滤层高度对BAF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出水中溶解性磷的浓度总是高于进水中溶解性磷的浓度,并且气水比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在气水比2∶1时,总磷去除效果最佳,但平均去除率仅有38%;滤层高140 cm处取得水样中总磷的浓度最低,低于总出水中总磷的浓度;溶解性磷的浓度随着滤料层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加;颗粒磷的去除主要集中在0~140 cm段。
顾梦雅张维佳张旭
关键词:气水比滤层高度除磷BAF
A-A^2/O工艺的脱氮途径分析与运行诊断被引量:2
2012年
以江南地区某城市污水处理厂A-A2/O工艺实际运行资料为背景,通过现场分段采样并通过物料衡算对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脱氮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污水厂的硝化效果良好,脱氮效率主要受制于反硝化不足,污泥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以及好氧区总氮分担去除率各占了12%、32%、42%和14%。而污泥脱硝池运行异常以及曝气区溶解氧过高是导致反硝化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潘杨黄勇李培
关键词:城市污水反硝化溶解氧
气升回流一体化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中试被引量:2
2014年
针对分散型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及处理设施的污泥处置问题开发了气升回流一体化反应器。该系统由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和气升区组成。以苏州市郊区某村的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该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工艺特性。在进水COD、NH4^+ -N、TN及sS平均浓度分别为314、34、47、95mg/L且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出水COD、Nn4^+ -N、TN及ss平均浓度分别约为50、4、16、6mg/L,对COD、氨氮、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95%和60%左右。该工艺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当进水容积负荷在0.56~1.67kgCOD/(m^3·d)之间时出水水质稳定,且可实现长期不排放污泥。该反应器结构简单,且运行费用仅为0.37元/m^3。
周琦黄勇潘杨马垚冯斌
关键词:工艺特性
面向景观回用的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与水质安全保障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被引量:5
2012年
针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混合处理,工业废水对处理系统冲击负荷大、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运行不稳定,微絮凝—砂滤深度处理药剂消耗量大等城镇污水处理厂面临的实际难题,提出了"全程控制、整体优化、减排降耗"的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和水质安全保障原则与技术路线。研究开发出包括废水生物抑制性监控技术、A2/O工艺稳定运行与强化脱氮技术、微絮凝—砂滤工艺优化和自动加药技术以及污水深度处理雾化曝气、臭氧氧化技术等在内的成套技术和关键设备。A2/O工艺优化运行与强化脱氮技术和微絮凝—砂滤深度处理工艺优化技术结合,在保障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和药耗,关键水质指标稳定达到景观用水标准,有力地支持了污水处理厂尾水景观利用,显著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胡洪营赵文玉李轶陈亚松文嘉
关键词:A2/O工艺微絮凝砂滤臭氧氧化再生水景观
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途径与技术研究发展需求被引量:66
2010年
根据工业废水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废水处理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废水处理技术及水质安全评价与管理技术是水环境污染防治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分析工业废水特点和阐述废水污染治理基本策略与途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工业废水处理特性评价、工艺优选方法、水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废水污染治理思路和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应实现以下5个方面的转变和发展,即处理模式从不同种类废水混合收集集中处理向分类收集分别处理优先转变;研究开发从重视废水处理单一技术研发向同时重视废水处理技术集成与处理工艺优化方法研究转变;水质有机污染评价从重视综合浓度指标向同时关注和重视"有机物特征指标"转变;废水排放控制指标从重视常规指标向同时关注和重视水质安全和综合生物毒性指标转变;工艺设计理念从"处理工艺"向"生产工艺"转变.
胡洪营赵文玉吴乾元
关键词:处理工艺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