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0205110004)

作品数:28 被引量:353H指数:14
相关作者:裴先治李佐臣刘成军李瑞保陈有炘更多>>
相关机构: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6篇锆石
  • 9篇地球化
  • 9篇地球化学
  • 9篇东段
  • 9篇东昆仑
  • 9篇东昆仑东段
  • 9篇LA-ICP...
  • 7篇西秦岭
  • 6篇地球化学特征
  • 6篇地质
  • 6篇地质意义
  • 6篇岩体
  • 6篇火山岩
  • 5篇新元古代
  • 5篇元古代
  • 5篇碎屑
  • 5篇年代学
  • 5篇花岗岩
  • 5篇构造带
  • 4篇造山带

机构

  • 27篇长安大学
  • 17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教育部
  • 4篇国土资源部
  • 4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南阳理工学院
  • 1篇中煤航测遥感...

作者

  • 27篇李瑞保
  • 27篇刘成军
  • 27篇李佐臣
  • 27篇裴先治
  • 24篇陈有炘
  • 17篇裴磊
  • 13篇陈国超
  • 9篇杨杰
  • 9篇魏博
  • 7篇徐通
  • 6篇陈伟男
  • 6篇王元元
  • 4篇胡楠
  • 4篇刘战庆
  • 4篇王旭斌
  • 4篇杨森
  • 4篇陈功
  • 3篇吴树宽
  • 3篇王银川
  • 3篇魏方辉

传媒

  • 7篇地质通报
  • 5篇中国地质
  • 5篇地质论评
  • 4篇地质学报
  • 3篇地学前缘
  • 2篇岩石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Acta G...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11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昆仑东段巴隆花岗质片麻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27
2015年
东昆仑东段巴隆南侧古元古界白沙河岩组中可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采用LA-MC-ICP-MS方法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870.6±7.7Ma(MSWD=2.6)和875.3±6.3Ma(MSWD=0.92),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并经历了早古生代变质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Si O2、Al2O3、K2O,低Ti O2、Na2O的特征,A/CNK平均为1.14,A/NK平均为1.47,矿物组合中出现石榴子石和白云母等富铝矿物,显示S型过铝质花岗岩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N=6.22~25.37),有明显的铕负异常(δEu=0.16~0.44)。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Rb、Th,明显亏损Ba、Ta、Nb、Sr、P和Ti元素。综合分析,岩浆来源于陆壳部分熔融,可能为古元古界白沙河岩组长英质岩石发生脱水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是东昆仑地区响应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的物质记录。
陈有炘裴先治李佐臣李瑞保刘成军陈国超裴磊魏博
关键词:东昆仑东段花岗质片麻岩新元古代RODINIA
青海东昆仑东段塔妥地区小庙岩组变质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东昆仑地区小庙岩组的形成时代长期存在争议,且缺少精确的年代学证据。以东昆仑东段塔妥地区小庙岩组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方法,探讨其形成时代。结果显示,锆石具有较宽的年龄谱(1551~2624Ma),可划分为2624~2603Ma、2501~2290Ma、2196~2036Ma和1921~1551Ma年龄组,最后一组可进一步划分为1921~1690Ma和1641~1551Ma两个亚组。其中1921~1690Ma代表了物源区强烈的变质岩浆热事件,具有最强峰值特征(峰值年龄为1783Ma),而2501~2290Ma代表了源区一次变质事件,并有少量2196~2036Ma年龄记录,个别2600Ma的碎屑锆石暗示东昆仑地区存在新太古代的陆核。1641~1551Ma(加权平均年龄为1597Ma)代表了小庙岩组发生变质的时间,而物源区最晚变质年龄为1690Ma,从而确定小庙岩组形成于1690~1597Ma,属中元古代。对比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和东昆仑地区较老变质基底记录的构造-热事件信息,小庙岩组主要沉积物源可能来自于古元古界白沙河岩组,而东昆仑与华北在古元古代末—中元古代早期构造事件的对比揭示,在这一时期二者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特征。
王旭斌裴先治李瑞保陈有炘刘成军李佐臣杨森桑继镇陈功邓文兵
关键词:东昆仑LA-ICP-MS锆石U-PB年龄
西秦岭天水地区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西秦岭北缘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作为西秦岭造山带与北祁连造山带之间的区域韧性构造边界,带内构造样式复杂多样,多期构造叠加,不同部位韧性变形强度不同,兼具左行、右行剪切特征,但以右行为主,宏观构造显示由NNE向SSW斜向逆冲特征,且多被后期构造改造。EBSD组构分析结果显示,石英C轴优选方位指示非共轴变形,显示明显的中温柱面-中低温菱面-低温底面组构的右行剪切及不太明显的低温底面组构(偶见中低温组构)左行剪切特征;方解石C轴组构显示e1双晶滑移与r1平移滑动,兼具左行、右行剪切特征。组构特征反映该剪切带可能经历了中温—中低温—低温、以右行韧性走滑为主并曾出现过左行逆冲的复杂变形过程,综合分析推断该韧性剪切带经历了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韧性变形环境。区域对比分析认为,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响应古生代构造演化的构造变形记录主要为2期:一是志留纪天水—武山洋闭合导致大规模NNE-SSW向的陆-弧或陆-陆碰撞逆冲造成的左行逆冲剪切变形;二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秦祁结合部位强烈的大规模右行走滑拼贴运动形成的右行剪切变形和反"S"构造样式。
魏博裴先治刘成军裴磊李瑞保李佐臣陈有炘胥晓春刘图杰王元元任厚州陈伟男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
天水细尾子沟镁铁—超镁铁质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秦祁交接部位天水新阳镇细尾子沟新发现一套镁铁—超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主要由蛇纹石化橄辉岩和透辉石岩组成,岩石具有低Si O2含量、高Mg O含量、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与原始地幔含量相当的特点。镁铁质岩主要由变辉长岩和变辉长闪长岩组成,岩石具有堆晶岩的特点,具有低Si O2和Ti O2含量、高Mg O含量和Mg#值,具有较低的Ti/V比值(20±)、较高的稀土元素丰度和HREE较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镁铁质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其岩浆源区是受地壳物质交代改造过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具有E-MORB的特征。综合构造环境和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细尾子沟镁铁—超镁铁质岩为较典型的岛弧SSZ型蛇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细尾子沟岛弧SSZ型蛇绿岩形成于晚奥陶世晚期(443.6±1.8Ma)。细尾子沟岛弧SSZ型蛇绿岩的形成与"天水—武山"古洋盆自南向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表明秦祁交接部位早古生代构造格局是一个完整的洋—弧—盆体系。
刘成军裴先治李佐臣李瑞保裴磊陈国超陈有炘徐通张永明
关键词:SSZ型蛇绿岩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哥日卓托闪长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2
2013年
对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哥日卓托闪长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结果表明,哥日卓托闪长岩锆石Th/U比值(0.63~1.28)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8±1.5Ma(MSWD=0.53),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岩体的SiO2含量在53.07%~58.74%之间,Al2O3(14.66%~16.17%)含量相对较高,全碱含量较低(4.76%~6.04%),高钾(1.60%~2.90%),里特曼指数σ在1.69~2.66之间,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58.36×10-6~211.50×10-6,δEu为0.85~0.97,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常。高场强元素(Nb、Ta、P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Rb、U、La、Hf、Nd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哥日卓托闪长岩形成于高温环境(800℃±),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东昆仑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碰撞后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李佐臣裴先治刘战庆李瑞保裴磊陈国超刘成军陈有炘高景民魏方辉吴树宽王银川杨杰
关键词:闪长岩LA-ICP-MS定年构造环境
南秦岭勉略构造带张儿沟新元古代变安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LA-ICP-MS U-Pb年龄--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的记录被引量:22
2016年
本文报道了新获得的南秦岭南缘勉略构造带张儿沟新元古代变安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研究成果,并讨论了秦岭板块和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历程。张儿沟变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840±5.4 Ma(MSWD=0.44,n=20)和847±5.7Ma(MSWD=0.45,n=19)。张儿沟变安山岩属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具富硅(Si_2O=58.42%~63.57%)、富钠(Na_2O/K_2O=2.02~14.94)、富铝(Al_2O_3=16.80%~17.64%)和低镁(Mg O=1.87%~2.11%)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强烈富集Sr(541.42×10^(-6)~674.80×10^(-6)),亏损重稀土元素Y(9.25×10^(-6)~10.11×10^(-6))和Yb(1.10×10^(-6)~1.16×10^(-6)),具有较高的Sr/Y值(56.22~67.17),表现出弱的正铕异常(δEu=1.02~1.07),符合Adakite(高锶低钇中酸性岩,亦译埃达克岩)特征,为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熔融源区残留相可能为含10%~25%石榴子石角闪岩。张儿沟变安山岩是新元古代勉略洋盆北向俯冲阶段的产物,为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在该地区的岩浆响应。
徐通裴先治刘成军陈有炘李瑞保李佐臣裴磊
关键词:新元古代变安山岩勉略构造带RODINIA
西秦岭糜署岭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53
2013年
秦岭造山带南缘勉略缝合带附近发育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位于西秦岭地区勉略缝合带北侧的糜署岭岩体是该花岗岩带的一部分。本文对糜署岭岩体寄主岩及二长闪长质包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糜署岭岩体的结晶年龄为214.5±1.6Ma(MSWD=0.24)。糜署岭岩体寄主岩和二长闪长质包体A/CNK在0.64~0.97之间,具有准铝质特征。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97.3×10-6~246.6×10-6,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显示为右倾型,Eu具有中等的负异常。高场强元素Ta、Nb、P、Ti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明显亏损,而Rb、U、La、Zr、Hf、Nd、Y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寄主岩和包体是同源岩浆演化而来,是以基性岩为主的源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为I型花岗岩。糜署岭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为后造山花岗岩类,是印支期扬子与华北地块全面碰撞导致的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李佐臣裴先治李瑞保裴磊胡波刘成军陈国超陈有炘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构造环境西秦岭造山带
东昆仑东段香日德地区察汗陶勒盖正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2
2016年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察汗陶勒盖地区出露一套肉红色正长花岗岩,用LA-ICP-MS技术测得的锆石U-Pb年龄为239.9±0.7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察汗陶勒盖正长花岗岩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SiO_2、Al_2O_3、K_2O和低TiO_2、MnO、CaO的特征,A/CNK为1.05~1.13(平均值为1.10),K_2O/Na_2O值介于0.95~1.16之间,里特曼指数σ为1.56~2.24,CIPW标准矿物计算的刚玉质量分数大于1%,矿物组合中出现白云母等富铝矿物,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为61.47×10^(-6)~145.23×10^(-6),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_N=15.83~27.11),且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26~0.49)。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Rb、La、Th,亏损Ba、Ta、Sr、P、Ti等元素。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出明显的壳源特征,其源岩可能为以上地壳杂砂质岩为主的沉积岩。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察汗陶勒盖正长花岗岩体具有过渡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俯冲向同碰撞转化阶段,是东昆仑南缘青山-阿尼玛卿洋壳俯冲晚期的产物。
邓文兵裴先治刘成军李佐臣李瑞保陈有炘陈国超杨森陈功桑继镇王旭斌
关键词:东昆仑东段中三叠世LA-ICP-MS锆石U-PB测年
东昆仑东段清水泉辉长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3
2016年
清水泉辉长岩体位于东昆仑中缝合带清水泉蛇绿岩北侧,主要岩性为角闪辉长岩。该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452.1±5Ma,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辉长岩体样品SiO_2含量为43.89%~45.99%,Na_2O含量为1.30%~2.32%,K_2O含量为0.68%~1.39%,P_2O_5含量为0.26%~0.40%,TiO_2含量较低,为0.74%~0.95%,MgO含量为5.72%~6.54%,Mg~#值较低,为53~54。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体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点,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等,尤其以Ba的正异常最为突出)、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Zr、Hf)为特征。微量元素构造判别显示,其形成于活动陆缘岛弧构造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表明,清水泉辉长岩体可能形成于以清水泉蛇绿岩为代表的东昆仑中弧后有限洋盆向北俯冲的初始阶段。
桑继镇裴先治李瑞保刘成军陈有炘李佐臣陈国超杨森王旭斌陈功邓文兵
关键词:辉长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晚奥陶世
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砂岩碎屑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构造环境分析被引量:35
2015年
出露于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内的马尔争组沉积地层,其主体为一套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的大陆斜坡相深海—半深海浊积岩.利用砂岩碎屑组分统计分析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物源区源岩类型及其构造环境.砂岩骨架成分统计表明马尔争组砂岩主要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且成熟度较低,砂岩碎屑骨架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4%、21%、35%,Dickinson三角图解显示其物源类型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和岩浆弧物源区的混合物源.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马尔争组砂岩样品SiO2=58.12%~72.98%,均值67.77%,REE配分曲线总体表现为右倾,∑LREE/∑HREE =6.5~12.1,δEu =0.63~0.75,Eu具弱负异常,CIA值为56说明源岩遭受初级强度风化作用,具近源沉积特征.研究结果指示马尔争组砂岩物源区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源岩性质为长英质火山岩和花岗岩类源岩且主要来源于北侧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弧与变质基底,沉积盆地类型为深海—半深海盆地.它是古特提斯洋北支布青山—阿尼玛卿洋演化历史过程中一次重要的沉积响应.
裴先治胡楠刘成军李瑞保李佐臣陈有炘裴磊刘战庆陈国超杨杰
关键词:浊积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