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ZW021)

作品数:9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孙少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意蕴
  • 2篇诸子
  • 2篇西汉
  • 1篇新学
  • 1篇学术
  • 1篇盐铁
  • 1篇盐铁论
  • 1篇衍化
  • 1篇渊源
  • 1篇知名
  • 1篇生卒
  • 1篇生卒年
  • 1篇思想渊源
  • 1篇踏歌
  • 1篇子星
  • 1篇卒年
  • 1篇文学生态
  • 1篇文学实践
  • 1篇先秦

机构

  • 9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9篇孙少华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文史哲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诗歌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九子母”的形象衍化及其文学与文化意蕴被引量:2
2014年
《汉书·成帝纪》应劭注所称之"九子母",实有其事,且具有汉代方术的实践意义。汉代"九子母",实由天上的"九子星"转化而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九子母至晚在东晋与佛教发生了联系;又加当时九、鬼音同,故很快与佛教鬼子母混称起来。九子母与鬼子母在融合过程中的比重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子母"色彩,要远远大于"鬼子母";唐代以后,佛教"鬼子母"恶神形象比重逐渐增加,最终超越了中国本土的"九子母"形象,体现了两种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不平衡性。
孙少华
西汉诸子的“尚新”传统与“新学”渊源被引量:2
2012年
西汉诸子著书多有以"新"字题书名者,具有"尚新"的文学传统。自陆贾《新语》以下,又有贾谊《新书》、刘向《新序》、桓谭《新论》诸书,皆以"新"名书。桓谭自称其《新论》即因见《新语》、《新序》而萌生撰作之心。此类以"新"为名的著作,具有相同的学术目的、学术思想与撰写体制;这些撰者具有共同的学术宗师与思想渊源,后来又有稳定而持续的学者参与,继续撰写以"新"为名的著作,显示他们有继承这种学术思想的自觉意识,而这些著作及其所涵盖的学术思想,对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些典型的学术特征,足以证明一种"新学"的产生。根据班固与桓谭的论述,这种"新学"在汉代诸子间代有传承,其思想渊源上承孔子《春秋》,中接《孟子》、《荀子》。
孙少华
关键词:思想渊源西汉《新语》《新序》
“宦皇帝”与汉初诸子文学的“母题共性”被引量:1
2011年
汉代典籍与新出土文献,多见有"宦皇帝"、"官皇帝"、"宦皇帝而知名者"的记载。"宦皇帝"与"官皇帝"的意思一致。"宦皇帝"是封建政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有宦者,有士人,也有官吏。"宦皇帝而知名者"则拥有比一般"宦皇帝者"或内、外朝官员更大的特权。"宦皇帝"、"宦皇帝而知名者"与皇权或封建王朝内、外朝的关系,涉及到汉初上下、尊卑等礼仪与政治秩序的建立问题。贾谊《新书》提出的建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成为汉初诸子共同关注的焦点和"话语主题"。他们不断从儒家等经典文献寻求解决方案,"或叙经典,或明政术",成为当时著书立说的基本主题。这就使汉初诸子文学在撰写与编纂过程中表现出"母题共性"的典型特征。
孙少华
先秦两汉诸子“辞”“理”之辩的理论范畴与文学实践被引量:5
2013年
先秦两汉诸子文学,有"尚辞"、"明理"之辩,二者是先秦两汉诸子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非常重要的理论命题。"辞"、"理"与后世的"辞采"、"内容"并不完全一一对应;二者成为品评文学的基本标准,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辞"、"理"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比重,造成了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与文学特征。从文学实践价值来看,早期儒家、道家提倡"以理为尚",反对"繁辞富说"。战国末年,游士兴起,骋辞之辩,使诸子多"辞胜于理"之文。荀子、屈原之赋,"辞"、"理"兼重而"辞"胜于"理"。宋玉、景差等人骋辞使气,首开"尚辞"之风。入汉以后,赋家承宋、景余绪,枚乘、司马相如等人大开"尚辞"一路;陆贾、贾谊、刘向等人,则开"适辨一理"一途。扬雄始"尚辞",终"明理",拈出"事辞相称"的概念,为东汉赋家指明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方向。桓谭、班固、张衡等人,即承扬雄晚年"事辞相称"思想而来。
孙少华
关键词:明理
诸子“短书”与汉代“小说”观念的形成被引量:3
2013年
先秦诸子著作多写在八寸短简上,故常被称做"短书",指的是包括儒家在内的所有诸子著作。汉代的"短书"概念与先秦不同,主要指儒家作品之外其他诸子"虚妄不实"的文献。"说"有大小之别,"小说"从"说"分离出来以后至两汉之际,桓谭等人将"短书"与"小说"联系起来,使得"短书"的含义既具有汉代"短书"的一般意义,还在狭义上指那些由"小说家"撰作的"小说"。《汉书.艺文志》为认识汉代"小说"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在西汉人看来,汉儒"经传"与"史传"作品中看似与"小说"有关的文献却并不属于汉代"小说"范畴。
孙少华
关键词:小说小说观念
《盐铁论》与西汉经济转型中的学术及文学生态被引量:2
2012年
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的召开以及与此相关的《盐铁论》一书的产生,有着长久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背景。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盐铁政策屡有变化,这必然带来经济形态的转型。这种变化进一步给当时的学术与文学政策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当时学术与文学的生态及消长。
孙少华
关键词:西汉《盐铁论》学术文学生态
《杨白花歌辞》本事及其文学与文化意蕴被引量:3
2011年
《梁书》、《南史》记载的《杨白花歌辞》本事,与胡太后、杨华其实并无关系。《乐府诗集》中的《杨白花》("阳春二三月"),以"杨花"为主题,且与《梁书》、《南史》记载的胡太后、杨华故事颇相吻合。从文学风格上看,《杨白花》曲显然受到了南方地区的歌曲尤其是西曲歌的影响,其歌辞的产生时代并非在先唐,而是出于宋人之手。《杨白花歌辞》的"踏歌"与《杨白花》的"杨花"主题,体现着鲜明的"母题层垒"特征,反映了隋唐以来的社会风尚与文化习俗,对唐宋社会风俗与文学带来了深刻影响。
孙少华
关键词:踏歌
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文学实践功能被引量:2
2012年
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语涉及先秦时期文学的生成、保存与传播问题,具有文学实践功能的范畴意义。古代文学中的"文言"、"文章"、"文学"等概念,都是由这种思想生发出来的。认识"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演变历程,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生成与衍变的重要途径。
孙少华
桓谭生卒年新考被引量:1
2011年
因为历来直接证据较少,桓谭生卒问题一向争议很大。桓谭自云"年十七为奉车郎中"与《后汉书》本传称桓谭"出为六安郡丞,……道病卒,时年七十余",无疑是考察其生卒年的关键点。桓谭十七岁陪侍汉成帝赴甘泉的时间,有可能是汉成帝"微行"的鸿嘉元年(前20)。本此,桓谭生年当在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卒年在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
孙少华
关键词:桓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