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3AA601100)

作品数:9 被引量:180H指数:7
相关作者:朱伟赵联芳张俊赵建张兰芳更多>>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安徽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沉水
  • 3篇沉水植物
  • 2篇人工湿地
  • 1篇底质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沿程变化
  • 1篇演替
  • 1篇伊乐藻
  • 1篇移栽
  • 1篇营养繁殖
  • 1篇有机碳
  • 1篇淤堵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植物群落演替
  • 1篇植物特性
  • 1篇生长量

机构

  • 7篇河海大学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苏州市湿地保...

作者

  • 7篇朱伟
  • 3篇赵联芳
  • 3篇张俊
  • 1篇阮宏华
  • 1篇秦高峰
  • 1篇赵建
  • 1篇万蕾
  • 1篇冯育青
  • 1篇李国卿
  • 1篇沈翼军
  • 1篇操家顺
  • 1篇郑铭
  • 1篇陈清锦
  • 1篇张兰芳
  • 1篇程南宁
  • 1篇童巍
  • 1篇王莹

传媒

  • 2篇湖泊科学
  • 2篇水资源保护
  • 2篇生态环境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农机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的设计被引量:4
2007年
应用面向对象技术、数据库、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理论和水质模型,在GIS平台提供的强大空间功能基础上集成开发了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针对长江镇江段采用河流数字网络模型、水质模型与GIS的耦合,对时空实时处理提出了解决方法。同时,利用该系统可以对水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对空间特性和属性信息进行查询、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可以分析水质变化和未来趋势,实时监控水质情况和污染源,防止污染,并进行辅助决策分析。
郑铭秦高峰沈翼军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决策系统
长江淡水潮汐湿地植物特性和植物群落演替研究——以镇江北固山湿地为例被引量:7
2006年
镇江北固山湿地属于长江近河口段淡水潮汐湿地,植物群落基本保持原生演替的前期状况。根据对该湿地的实地观测研究,描述了河滨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结合湿地的水文特征刻画了湿地高等水生植物在时间、空间和景观上的生态过程;综合河滨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及湿地的水文特征探讨了镇江淡水潮汐湿地的演变趋势。对湿地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而为长江淡水潮汐湿地的生态修复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及湿地保护提供参考。
朱伟李国卿赵联芳
关键词:植物特性演替
太湖东岸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主要化学特性被引量:4
2010年
湖滨带是湖泊流域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重要的生态过渡带。笔者以太湖东岸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小的吴中与吴江段湖滨带为代表,测定分析了湖滨带沿水位变幅区至陆向辐射区(近水区、中水区、远水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全氮、全磷、铁、锰的含量。结果表明: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分布沿水体至陆地方向呈逐渐减小趋势,近水区最大,平均值为93.10mg/kg,中水区与远水区平均值分别为62.70、52.00mg/kg;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铁、锰含量的分布沿水体至陆地方向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陆向辐射区高于水位变幅区,这说明自然状态下的湖滨带在拦截、过滤营养元素与重金属元素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王莹冯育青阮宏华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湖滨带
底质中氨氮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2
2006年
沉水植物的生长不但与水体营养盐浓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受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影响,尤其是底泥中氨氮的含量对于植物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底质中氨氮对高等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能够为沉水植被的重建及选种提供科学参考。作者在人工配制的7种含不同浓度铵态氮的底质条件下,通过测定苦草VallisnerianatansL.和伊乐藻Elodeanuttallii两种沉水植物的植株鲜物质量的变化、干物质量、根系的活力、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期明确这两种沉水植物与水体底质浓度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氨氮起始质量分数<50mg·kg-1和<500mg·kg-1时可以分别促进苦草和伊乐藻鲜物质量、干物质量和根系活力的增加,大于此范围则会抑制苦草VallisnerianatansL和伊乐藻Elodeanuttallii的生长。
朱伟张俊赵联芳
关键词:沉水植物氨氮底质生理特性
垂直流人工湿地填料的淤堵机理初探被引量:24
2007年
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污水时,填料的淤堵往往是制约其处理功效和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垂直流人工湿地单元模型,通过测定填料有效孔隙率与截留SS总量、COD降解量、生物膜的增长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填料淤堵机理.结果表明:进水中悬浮颗粒全部为无机颗粒的系统较进水中全部为溶解态污染物质的系统更易造成淤堵,进水中全部为溶解态污染物的系统至实验结束时未出现淤堵现象.淤堵发生后,填料上层的渗透系数明显低于中下层,表明淤堵主要发生在填料上层部分;截留的不可生物降解无机SS、被截留但未被降解的有机SS、生物膜的生长及老化脱落、以及被上述物质吸附的水是导致淤堵的主要原因.淤堵发生后,湿地日污染物去除总量降低,湿地功效受到影响.
童巍朱伟阮爱东
关键词:垂直流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对城市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机理被引量:50
2007年
针对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镇江市内污染较为严重的古运河河水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装置,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净化机理.镇江古运河水质调查结果表明,河水中悬浮态污染物质含量较高,为劣Ⅴ类水体;当水力负荷为750mm/d时,人工湿地系统对COD_(Mn)去除率约为50%-60%,TN去除率约为40% -50%,TP去除率约为30%-40%,能够将劣Ⅴ类水处理为Ⅳ类水甚至Ⅲ类水,表明其对污染河水处理的有效性.研究人工湿地内部污染物浓度的沿程变化规律,可以发现河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湿地下行池,尤其是表层30cm处,而上行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分析表明与可能与污染河水中的碳氮比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本次实验发现湿地表层对污染物的去除表现为滤料及植物根系的过滤、吸附、截留以及微生物的降解、植物吸收等综合作用.
赵建朱伟赵联芳
关键词:人工湿地沿程变化
重污染水体中沉水植物的繁殖及移栽技术探讨被引量:23
2004年
通过对沉水植物繁殖方式的归类和分析,揭示了沉水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在总结常见的沉水植物移栽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渐沉式沉床快速移栽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植物纤维作为生长基质的沉床上菹草和伊乐藻均有一定程度的生长。
程南宁朱伟张俊
关键词:沉水植物营养繁殖移栽
水体底质异质性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4
2006年
为了解湖泊、河流不同底质条件对高等沉水植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人工模拟,进行曝气泥、河道底泥、掺砂泥和细砂4种不同底质条件下的轮叶黑藻生长影响试验。轮叶黑藻的分根数、成活率和生物量等指标的变化表明:曝气泥和掺砂泥的试验组中的轮叶黑藻的生长情况优于底质为河道原泥和细砂的试验组,水体底质条件对水生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这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水生植物的重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张俊朱伟操家顺万蕾
关键词:沉水植物水质
伊乐藻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被引量:42
2004年
研究了耐寒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nuttallii)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以及不同生物量的伊乐藻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在冬季水温3~7℃的低温条件下,大多数水生植物处于生长停滞期,然而实验结果表明,伊乐藻在此条件下却具有明显的生长能力,并且单位生物量的增长量最大可达0.34g;实验结果同样显示了伊乐藻在低温条件下对TN、TP和CODCr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对TP的去除效果要比对TN和CODCr的去除效果好;从实验结果还可看出,伊乐藻在水温高于4℃时对藻类具有抑制作用,从这一点就可说明伊乐藻具有一定的克藻效应,且其抑制能力与水温有很大的关系。
朱伟陈清锦张兰芳
关键词:伊乐藻生长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