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0504)
-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 相关作者:侯威章大全钱忠华封国林杨萍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扬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归因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全球碳循环是气候变化的根本问题,其长期演变决定了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也决定了稳定大气CO2浓度的减缓政策的制定和减排技术的施行. 本研究利用2个参与了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耦合了碳循环过程的地球系统模式CESM和BNU-ESM,模拟研究了工业革命以来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归因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以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为衡量指标,相比通常研究中以累积排放量为指标,发达国家碳排放的历史责任减小了6%-10%,发展中国家增大了6%-10%. 这是由于历史时期(1850-2005年)发达国家占主导的工业碳排放对这一时期海洋和陆地固碳量的增加贡献了61%-68%和61%-64%,而发展中国家贡献了32%-39%和36%-39%. 因此发达国家排放情景下,相对较大的全球碳汇固碳量减小了发达国家碳排放的历史责任,但也由于海洋吸收了更多的碳,使得发达国家对全球海洋的酸化负主要责任(68%). 而且发达国家的高排放降低了全球碳汇的固碳效率,可能影响未来长期的固碳量,加剧全球增暖的程度. 因此未来在制定减排方案时,需要进一步考虑到碳循环过程对减排方案的响应和影响.
- 魏婷董文杰袁文平延晓冬郭彦
- 关键词:气候变化固碳历史责任
- 基于随机重排去趋势波动分析的极端高温事件研究及其综合指标的建立被引量:8
- 2012年
- 基于中国气象局公布的1961-2006年中国165个国际交换站无缺测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随机重排去趋势波动分析(S-DFA)方法,计算并分析了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阈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S-DFA方法在实际资料中的应用进行了检验。从可预报性的角度给出了极端高温事件强度综合指标的定义。该综合指标将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综合起来,兼顾不同地区各自特有的区域气候背景,进一步说明综合指标定义的合理性。基于极端高温事件综合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将1961-2006年间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分为4个不同等级的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综合指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一直保持平稳的波动变化,之后则一直处于上升之中,尤其是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上升。
- 侯威章大全钱忠华封国林
- 关键词:极端高温事件阈值
- 一种确定极端事件阈值的新方法:随机重排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被引量:12
- 2011年
- 将去趋势波动分析法(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DFA)和替代数据法相结合,同时引入启发式分割算法和卡方检验,提出了一种确定极端气候事件阈值的新方法,称为随机重排去趋势波动分析(stochastic sort detrendedfluctuation Analysis,S-DFA)方法.该方法的基本物理思想是认为资料序列中出现概率非常小的数据点属于小概率事件,这些数据点包含的系统整体演化信息极少,它们所对应的状态是系统演化的异常状态或是系统受到外界扰动而出现的极端状态;而出现概率密度较大或者概率分布比较均匀的数据点则不属于小概率事件的范畴,这些数据点包含了系统演化的丰富信息,是系统演化的正常状态.同百分位阈值方法相比,S-DFA方法明确指出了极端事件和非极端事件之间的临界值,并通过数值试验从不同的角度对S-DFA方法进行检验,以验证S-DFA方法的有效性.
- 侯威章大全周云杨萍
-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阈值
- 基于随机重排去趋势波动分析的极端低温事件研究及其综合指标的建立被引量:1
- 2011年
- 将去趋势波动分析法(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DFA)和替代数据法相结合,同时引入启发式分割算法和卡方检验,提出了一种确定极端气候事件阈值的新方法,称为随机重排去趋势波动分析(stochastic re-sort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S-DFA)方法.同百分位阈值方法相比,S-DFA方法明确指出了极端事件和非极端事件之间的临界值.基于中国气象局公布的中国165个国际交换站1961-2006年无缺测的逐日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随机重排去趋势波动分析(S-DFA)方法计算并分析了中国极端低温事件阈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S-DFA方法在实际资料中的应用进行了检验.从可预报性的角度给出了极端低温事件综合指标的定义.这一综合指标将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综合起来,且兼顾了不同地区各自特有的区域气候背景,进一步说明了综合指标定义的合理性.基于极端低温事件综合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将中国1961-2006年间极端低温事件分为四个不同等级的地区.极端低温综合指标整体表现出下降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前综合指标的变化具有两个明显的准10年周期,而在这之后则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且大大低于平均值,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再次上升至平均值附近.
- 侯威章大全钱忠华封国林
- 关键词:阈值
- 最概然温度背景下不同气候态中国夏冬季极端温度事件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9
- 2011年
- 利用1961—2009年中国逐日最高温度资料,分成1961—1990年、1971—2000年和1981—2009年三个气候态(分别称为Ⅰ,Ⅱ,Ⅲ态),基于偏态概率密度函数定义极端温度事件,从频次、强度两个角度研究了不同气候态下中国夏季和冬季极端温度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夏季极端高温的频次、强度在Ⅰ态黄淮、江淮流域显著减小,在Ⅲ态,干旱半干旱以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沿岸、长江三角洲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显著增加;冬季极端低温频次在Ⅱ态中的北方、长江三角洲以及Ⅲ态中的高原、东北东南部、长江三角洲显著降低.冬季极端低温强度整体呈降低趋势,但区域特征不明显.极端温度频次和强度在空间上一致性较好;时间演化上,夏季极端高温频次、强度均在Ⅱ,Ⅲ态显著增加,冬季极端低温频次、强度降低的趋势有所减缓.在当前气候态(Ⅲ态)夏季极端高温在经济发达地区发生比较频繁且极端性在增强;冬季极端低温的发生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且极端性也相对比较稳定.极端温度事件的频次与强度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在Ⅰ,Ⅱ,Ⅲ态共同时段内,后一气候态检测出的极端高温频次均比前一气候态少,极端低温频次均比前一气候态多,这与背景温度随气候态逐渐升高是相一致的;后一气候态检测出的极端高温强度均比前一气候态小,极端低温强度均比前一气候态大.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气候系统突变前,极端高温频次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突变后显著上升;极端低温频次在突变前后变化不明显.极端高温强度突变前表现出轻微的下降趋势,在突变后上升趋势明显;极端低温强度在突变前后大致相当,突变后的整体强度稍低于突变前.
- 钱忠华侯威杨萍封国林
- 关键词:极端高温气候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