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RC2007042)

作品数:31 被引量:98H指数:6
相关作者:徐卫李建勇朱丹霞缪扣荣乔纯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9篇淋巴
  • 28篇细胞
  • 24篇淋巴细胞
  • 24篇白血
  • 24篇白血病
  • 22篇慢性
  • 22篇慢性淋巴细胞
  • 20篇淋巴细胞白血...
  • 19篇慢性淋巴细胞...
  • 6篇淋巴瘤
  • 5篇预后
  • 5篇基因
  • 4篇蛋白
  • 4篇遗传学
  • 4篇细胞淋巴瘤
  • 4篇细胞遗传
  • 4篇细胞遗传学
  • 3篇荧光
  • 3篇荧光原位杂交
  • 3篇原位

机构

  • 29篇江苏省人民医...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张家港市第一...

作者

  • 31篇李建勇
  • 31篇徐卫
  • 18篇朱丹霞
  • 15篇乔纯
  • 15篇缪扣荣
  • 13篇范磊
  • 11篇吴雨洁
  • 9篇方成
  • 8篇董华洁
  • 7篇王冬梅
  • 6篇洪鸣
  • 6篇刘琼
  • 6篇曹鑫
  • 6篇朱华渊
  • 5篇刘澎
  • 5篇沈秋丹
  • 5篇于慧
  • 4篇王银花
  • 4篇刘玲
  • 4篇庄芸

传媒

  • 14篇中国实验血液...
  • 7篇中华血液学杂...
  • 4篇国际输血及血...
  • 3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年份

  • 9篇2011
  • 9篇2010
  • 10篇2009
  • 3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bcl-6、lpp和miR-28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本研究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系中Bcl-6、LPP和miR-28表达,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Northern blot检测8个DLBCL细胞系(CTB-1、MD901、OC1-LY8、BEVA、RCK8、MD903、HRC57和K231)bcl-6和lpp的mRNA水平,液相杂交法检测miR-28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CL-6和LPP的蛋白水平。结果显示,bcl-6基因易位类型涉及Ig基因细胞系(Oc1-ly8、MD903、CTB-1和MD901),其bcl-6mRNA的表达较强,而在未涉及Ig基因易位的细胞系(HRC57和K231)中未见表达。lpp mRNA在CTB-1细胞系中表达阴性。miR-28在各细胞系中均有表达,表达强度高到低依次为:K231、CTB-1、MD903、HRC57、MD901、RCK8、OC1-LY8和BEVA。BCL-6蛋白在各细胞系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RCK8、BEVA、MD901、CTB-1、MD903、OC1-LY8、HRC57和K231;而LPP蛋白在K231细胞系中未见表达,余各细胞系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HRC57、OC1-LY8、BEVA、RCK8、CTB-1、MD901和MD903。各细胞系中bcl-6和lpp mRNA水平与蛋白的表达并不一致,即高mRNA水平并不一定导致蛋白的表达增加。结论:不同DLBCL细胞系具有不同的BCL-6、LPP和miR-28蛋白表达水平,各细胞系中bcl-6和lpp mRNA表达水平与它们表达的蛋白量不平行,有关bcl-6、lpp和miR-28基因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徐卫李建勇范磊乔纯于慧沈秋丹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6LPP
端粒长度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预后意义的初步研究
2010年
本研究测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端粒相对长度,分析其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ZAP-70蛋白、CD38表达以及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因突变等临床因素的关系,以初步探讨端粒长度在CLL预后中的意义。选35例外周血或骨髓CLL细胞占80%及以上的CLL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1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测定患者及对照者的端粒相对长度,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ZAP-70蛋白及CD38的表达,多重PCR技术测定IgVH基因突变。结果表明:35例患者总平均端粒相对长度为0.384,正常对照为0.443,但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的长短与CLL分期及IgVH突变状态相关,BinetB、C期患者平均端粒相对长度较BinetA期患者短(p=0.001);IgVH无突变患者较有突变患者平均端粒相对长度短(p=0.015);未发现端粒的长度与患者性别、年龄、ZAP-70蛋白及CD38表达关联(p>0.05)。结论:端粒长度可用于CLL的预后判断,结合端粒长度及IgVH突变状态等可以更好地对CLL预后进行分层。
侯艳秋徐卫缪扣荣乔纯朱华渊朱丹霞庄芸吴雨洁王建宁李建勇
关键词:端粒长度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实时定量PCR
实时定量RT—PCR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正调节基因1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9年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正调节基因1(CLLU1)在CLL患者的表达特征,探讨CLLU1在CLL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qRT—PCR)检测41例CLL患者外周血标本CLLU1的表达。以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内参、2^(-△Ct)方法计算CLLU1的相对定量值。组间对比采用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CLLU1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IgVH基因突变、CD38和ZAP-70蛋白的关系。结果qRT—PCR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值均〉0.99,敏感度可以检测到10^2个拷贝/μg RNA,批内差、批间差分析结果其变异系数(CV)均〈5%。41例患者CLLU1表达水平中位数为0.139(0~5256.912)。CLLU1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IgVH基因突变、CD38密切相关,Binet B+C期患者CLLU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inetA期患者(P=0.040),无IgVH突变患者的CLLU1表达水平高于IgVH突变患者(P=0.021),CD38阳性患者中CLLU1表达水平较阴性者高(P=0.045)。结论采用qRT—PCR方法检测CLLUI表达敏感可靠。CLLU1表达水平与CLL临床分期和重要预后因素IgVH基因突变及CD38密切相关,并可较准确地预测IgVH突变情况,在CLL的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顾卫军徐卫缪扣荣朱丹霞乔纯李建勇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B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清可溶性CD23及血小板生成素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门血病(CLL)患者血清可溶性CD23(sCD23)及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及与其他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5例CLL患者外周血标本中sCD23及TPO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ZAP-70蛋白及CD38的表达。结果CLL患者TPO水平为67.22~1881.77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0.29~147.98ng/L(P=0.003);CLL患者血清sCD23水平为129.80~405.31U/ml,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5~32.99U/ml(P=0.000)。血清TPO水平与Binet分期、CD38具有显著相关性。BinetA期患者TPO水平为121.92~163.83ng/L,低于BinetB和C期患者140.57~457.48ng/L(P=0.014);CD38高表达组TPO水平113.23~199.10ng/L,高于CD%低表达组141.34~454.92ng/L(P=0.033)。而TPO与ZAP-70表达及sCD23与CD38、ZAP-70表达尤明显相关忡。另外,血清sCD23及TPO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TPO水平对CLL预后判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于慧徐卫沈秋丹吴雨洁李建勇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号染色体三体异常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8号染色体三体(+8)异常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在常规核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组合荧光探针,运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51例初诊CLL患者中+8的发生情况。结果151例患者中仅两例(1.3%)存在+8,阳性细胞率分别为8%、10%,两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别为47,XY,+8[2]/49,XY,+14,+20,+21[2]/46,XY[16]和47,XX,+8[2]/46,xx[18]。结论+8异常在CLL群体中少见,其与预后关系暂不明确。
曹鑫徐卫刘琼朱丹霞乔纯吴雨洁仇红霞李建勇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号染色体三体荧光原位杂交细胞遗传学
Richter's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11年
Richter's综合征(RS)是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细胞淋巴瘤(SLL)的患者发生向更高恶性度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转化的过程,其中绝大多数是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转化.约2.2%~8%的CLL患者发展成为RS,RS患者对化疗反应差,其中位生存时间仅为5~8个月.由于其发病过程较为隐匿,在临床中应加强对其重视和认识.尽管近几年来人们对RS认识的不断加深并提出了许多有关其转化的可能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并未被阐明,RS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邹志建徐卫李建勇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
SOX11与套细胞淋巴瘤被引量:1
2011年
神经元转录因子SOX11与胚胎神经发生和组织重塑有关,它在淋巴组织生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近期研究发现SOX11在套细胞淋巴瘤(MCL)中高度表达,并且与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密切相关.本文将对SOX基因家族,SOX11基因及SOX11在MCL中表达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刘玲徐卫李建勇
关键词:CYCLIND1套细胞淋巴瘤
CpG寡脱氧核苷酸刺激培养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染色体分析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索应用CpG寡脱氧核苷酸刺激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染色体分析的影响。方法对70例CLL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分别应用植物血凝素、CpG寡脱氧核苷酸和CpG寡脱氧核苷酸联合IL-2刺激培养72h,常规收获细胞制备染色体并进行R显带分析。应用组合探针进行间期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植物血凝素组、CpG寡脱氧核苷酸组和CpG寡脱氧核苷酸联合IL-2组染色体分析成功率(可分析分裂象≥20个)分别为90.0%、68.6%和68.6%,异常核型检出率分别为3.2%、43.6%和43.6%,组合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异常核型检出率为64.3%。结论应用CpG寡脱氧核苷酸刺激培养CLL细胞,可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
刘琼徐卫仇海荣王蓉于慧范磊缪扣荣李建勇
关键词:细胞遗传学CPG寡脱氧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氟达拉滨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嘌呤核苷类似物氟达拉滨(Flu)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一线治疗药物,可诱导CLL细胞凋亡。然而,CLL仍然不可治愈,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CLL细胞对氟达拉滨产生耐药性。为了更科学地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就氟达拉滨的代谢、作用机制、CLL细胞对氟达拉滨的抵抗机制及逆转策略作一综述,着重介绍诱导临床耐药过程中的核苷转运体、p53诱导凋亡途径以及使Flu活化或失活的酶类的最新研究进展。
姚琳徐卫李建勇
关键词:氟达拉滨耐药
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脂蛋白酯酶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9年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脂蛋白酯酶(LPL)表达情况,探讨LPL在CLL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的实时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方法检测62例CLL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中LPL的表达水平。对LPL表达水平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因突变、ZAP-70蛋白和CD38表达等预后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确定LPL表达的最佳分界值,计算其对IgVH突变情况的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qRT—PCR标准曲线的R^2均≥0.990,敏感度可以检测到10^2拷贝/μg RNA,批内差及批间差变异系数(CV)均小于5%。62例CLL患者LPL表达水平中位数为0.0060(0~0.7370)。在10名健康对照者中LPL均不表达或低表达,LPL中位表达水平为0(0—0.0004)。在经CD19磁珠分选后的3份CLL患者标本中,LPL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360、0.0750和0.1970,与分选前表达水平(分别为0.0240、0.0740和0.2250)相似。LPL表达水平与IgVH基因突变情况相关(r=0.45,P〈0.05),无突变患者的LPL中位表达水平为0.0060(0.0007—0.1100),明显高于突变患者的LPL中位表达水平[0.0020(0.0002~0.0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6.5,P〈0.05);LPL表达水平与ZAP-70(r=0.38,P〈0.05)及CD38(r=0.43,P〈0.05)均显著相关。按照IgVH突变情况作为标准对LPL表达水平做ROC曲线分析,确定最佳分界值为0.036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2.4%,对IgVH突变情况阳性预测值(无突变)为51.8%,阴性预测值(有突变)为83.3%。结论qRT-PCR方法检测LPL表达敏感可靠。LPL表达水平与CLL重要预后因素IgVH基因突变、ZAP-70、CD38密切相关,并可较准确地预测IgVH突变情况,在CLL的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沈秋丹徐卫顾卫军乔纯缪扣荣朱丹霞吴雨洁刘琼李建勇
关键词:脂蛋白脂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