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5137)

作品数:12 被引量:97H指数:6
相关作者:刘晓莉丁伟付烨朱昱马思敏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数值模拟
  • 6篇降水
  • 6篇值模拟
  • 4篇微物理
  • 4篇WRF模式
  • 3篇形参
  • 3篇数对
  • 3篇强对流
  • 3篇强降水
  • 2篇雨滴
  • 2篇微物理过程
  • 2篇物理过程
  • 1篇滴谱
  • 1篇对流降水
  • 1篇对流云
  • 1篇多单体
  • 1篇雨滴谱
  • 1篇雨水
  • 1篇云参数
  • 1篇蒸发

机构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江苏省气象科...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7篇刘晓莉
  • 2篇丁伟
  • 1篇周林义
  • 1篇赵小萱
  • 1篇刘莉
  • 1篇梅海霞
  • 1篇韩美
  • 1篇于佳
  • 1篇李高伟
  • 1篇黄小梅
  • 1篇李昕
  • 1篇郭文刚
  • 1篇马思敏
  • 1篇付烨
  • 1篇朱昱

传媒

  • 4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Scienc...
  • 1篇干旱气象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因子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以2000-2013年数据为依据,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分析湿地退化影响因子关联度,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监测和恢复做出科学依据,对湿地保护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近10年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污染因素的综合作用,面积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选取的影响因素:降水、河流径流量、来沙量、农村人口数量、城镇人口数量、城市建成区面积、道路、粮食播种面积、大牲畜存栏数量、水产品养殖量、第二产业增加值、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关联度均在0.9以上,与湿地退化有很强的关联性.3)入境游客人数关联度最低为0.752,表明其关联性相对较弱,可以在湿地保护中适度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赵小萱韩美李高伟于佳刘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灰色关联分析
一次高原强降水过程及其云物理结构的数值模拟被引量:9
2018年
本文利用中尺度WRF数值模式,对2010年8月7—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卫星云图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宏微观演变特征和降水机制进行分析。本次模拟选用Milbrandt-Yau(MY)微物理方案,有较为完整的双参数计算过程,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各类云物理过程,对云微物理结构的描述和处理精细而复杂。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降水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相连、中高纬短波槽分裂南下、并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低涡切变线的有利天气形势下,西南暖湿气流带来大量水汽、降水区存在大量不稳定能量、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配置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WRF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此次强降水过程的降水落区、降水中心和降水量级,对青海平安和甘南上空云团合并过程、强对流云团范围也模拟较好。对云微物理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对流云降水为冷云降水,暖层浅薄,冰相粒子丰富,其中霰粒对过冷水的碰冻能力最强,使得其含量远大于冰雪晶含量,其融化是雨水的主要来源。雪晶含量最少,或与其碰冻过冷水能力较弱有关。
马恩点刘晓莉
关键词:青藏高原强降水数值模拟
雨滴和霰谱形参数对江淮地区强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4(weather research&forecasting model),对发生在江淮地区梅雨期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微物理方案采用双参数Milbrandt-Yau方案,此...
王琼; 刘晓莉;
关键词:WRF模式雨滴
文献传递
一次强对流降水及雨水蒸发对其影响的数值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v3.4),对发生在湖北省红安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水汽充足,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不稳定能量较大的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模式模拟得到的地面累积降水和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实况相符,云下雨水蒸发过程显著。进行敏感性试验,将雨水蒸发率分别降至1/2、1/4以及完全关闭后,雷达回波强度减弱,对流演变特征发生变化。蒸发过程的减弱使得降水始发阶段以及后期消散阶段的降水强度增强,在对流旺盛阶段降水强度减弱。同时雨水蒸发过程减弱导致云中上升气流减弱,冰雪晶及霰粒子含水量极大值减小、极大值所在高度降低。可见,雨水蒸发对对流云团动力、热力结构及云微物理结构以及云物理过程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刘晓莉胡沁
关键词:WRF模式数值模拟强对流降水微物理过程
雨滴谱谱形参数对梅雨降水模拟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实际观测表明雨滴谱的谱形参数(μ_r)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中往往将其设定为常数。基于WRF 3.5.1模式中的Milbrandt 2-mon(MY)双参数方案,针对四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降水过程,利用江淮梅雨的实际雨滴谱观测资料结果,分析MY方案中诊断雨滴谱谱形参数的处理方法对梅雨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雨滴谱斜率诊断μ_r的处理方式对梅雨降水的系统性偏差有一定的改善能力,对降水落区分布的局地性特征能够发挥一定的修正作用。较强降水对μ_r的完善表现出更显著的改善倾向。耦合经验公式后,μ_r总体增加,对流层中低层的μ_r随降水强度增加而降低。与μ_r直接相关的雨滴质量加权末速度的增加和雨水含水量的减小是改进试验中降水变化的直接原因。环境场的水汽与动力条件的改变是降水变化的重要间接原因,云物质的响应变化以及降水位置强度的宏观特征演变与此密切相关。强弱降水的改善程度的差异主要源于各自物理量场的响应特征的不同。强降水的暖云云物质特征变化趋势虽与弱降水时一致,但变化幅度等差异显著。弱降水时,物理量场对μ_r的响应特征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和一定的线性特征;而强降水条件下,云物理过程以及同环境条件之间的反馈作用更加复杂,冰云和环境场的响应特征往往没有显著规律可循。
梅海霞郭文刚周林义李昕黄小梅
关键词:微物理雨滴谱梅雨
一次冰雹过程及雹云物理结构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24
2016年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发生在浙江省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从气流、温度结构以及雹云中的各类微观物理量的时空变化分析了此次冰雹过程的宏微观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该次强对流天气是在大尺度动力不稳定、热力不稳定的环境场和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下发生发展的,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作为抬升触发机制释放不稳定能量。模式模拟得到的地面累积降水和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实况基本符合;模拟的水汽辐合区、能量锋区以及雷达反射率因子高值区接近辐合线。模拟的雹云属多单体风暴,具有明显的合并发展特征;霰(雹胚)通过雪晶的碰冻过程及过冷雨滴冻结产生,后碰并增长转化形成冰雹,冰雹通过碰冻过冷水滴和碰撞收集冰雪晶快速增长,最终降落至地面。其中,雹云内的过冷雨水累积带对霰及雹的产生及增长至关重要。
付烨刘晓莉丁伟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冰雹WRF数值模拟
雨滴和霰谱形参数对江淮地区强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4,对发生在江淮地区梅雨期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针对雨滴和霰粒的谱形参数不同取值做了敏感性试验,分析了谱形参数对降水量、水凝物比含水量、数浓度和粒径分布以及雨滴和霰的源汇项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雨滴和霰谱形参数的变化会影响雨水和霰粒的比含水量和数浓度分布,因为这两个参数的变化会影响雨水和霰的相关微物理过程。当雨滴谱形参数增大时,雨水蒸发量先增大后减小,霰与云水的碰撞也减小;当霰谱形参数增大时,主要使霰融化成雨水的量减少,因此导致降水分布以及降水量级的差异。
刘晓莉王琼
关键词:WRF模式雨滴
青海两次多单体降雹过程的雹谱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15年
利用三维冰雹分档数值模式研究了1979年7月20日和8月5日青海西宁两次多单体降雹发生发展过程中云内微物理结构及雹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云水、雨水的比含水量随雹云的发展呈先增长后减少的特点,两次个例的冰雹主要通过过冷雨滴冻结而形成,其增长方式是凝华及碰并过冷云水。2)雹谱谱宽与上升气流有关,个例一中倾斜上升气流有利于冰雹循环增长,雹谱较宽;个例二中没有倾斜上升气流,不利于冰雹循环增长,雹谱较窄。
刘晓莉水旭琼
关键词:数值模拟微物理特征
六种微物理方案对湖北一次强对流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forecasting model),选定六种微物理方案(Lin、WSM6、WDM6、Morrison、Milbrandt-Yau、NSSL),对发生在2007年4月15日湖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各方案所模拟出的降水差异及成因。结果显示:六种方案模拟出的降水区域均偏西,其中Milbrandt-Yau方案降水偏少,其余五种方案则偏多;不同方案所模拟的云中微物理结构不同,云中冰相过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降水强度,降水主要来源于大的雹霰粒子下落融化。雹霰粒子半径不同是引起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大粒子含量高,则会产生较强的降水;反之,则降水较少。
丁伟刘晓莉
关键词:数值模拟微物理方案微物理过程
Examination of Microphys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rresponding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Warm Fogs被引量:10
2013年
In this paper, the microphysical relationships of 8 dense fog events collected from a comprehensive fog observation campaign carried out at Pancheng(32.2 N, 118.7 E) in the Nanjing area, China in the winter of 2007 are investigat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are found among key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cloud droplet number concentration, droplet size, spectral standard deviation, and liquid water content) in each case, suggesting that the dominant processes in these fog events are likely droplet nucleation with subsequent condensational growth and/or droplet deactivation via complete evaporation of some droplets. The abrupt broadening of the fog droplet spectra indicates the occurrence of the collision-coalescence processes as well, although not dominating. The combined efects of the dominant processes and collision-coalescence on microphysical relationships are further analyzed by dividing the dataset according to visibility or autoconversion threshold in each cas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pecific relationships of number concentration to volume-mean radius and spectral standard deviation depend o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compensation of small droplets due to nucleation-condensation and the loss of small droplets due to collision-coalescence. General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are found for diferent visibility or autoconversion threshold ranges in most cases, although negative correlations sometimes appear with lower visibility or larger autoconversion threshold. Therefore, the compensation of small droplets is generally stronger than the loss, which is likely related to the sufcient fog condensation nuclei in this polluted area.
陆青松刘延刚牛生杰赵丽娟于华英程穆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