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20080446)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陈玉丙王洪艳张红梅龚守良宋祥福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2篇电离
  • 2篇胸腺
  • 2篇小鼠
  • 1篇电离辐射
  • 1篇胸腺瘤
  • 1篇鼠肝
  • 1篇体外分离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分离
  • 1篇细胞培养
  • 1篇细胞移植
  • 1篇纤维化
  • 1篇纤维化模型
  • 1篇腺瘤
  • 1篇小鼠胸腺

机构

  • 4篇吉林大学第二...
  • 3篇吉林大学
  • 2篇北华大学
  • 2篇深圳市第三人...
  • 1篇长春生物制品...
  • 1篇吉林省公安厅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4篇陈玉丙
  • 3篇王洪艳
  • 2篇宋祥福
  • 2篇张红梅
  • 2篇龚守良
  • 1篇齐亚莉
  • 1篇闫文星
  • 1篇林英
  • 1篇张立新

传媒

  • 2篇中国生物制品...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修复作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修复作用,为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并进行体外培养。用皮下多点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损伤组和MSCs移植组,每组6只。将MSCs经尾静脉回输到MSCs移植组大鼠体内,30 d取肝脏,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分离培养的MSCs 93.27%处于G0/G1期,且MSCs表面CD44呈阳性表达;将分离的MSCs输入肝纤维化模型大鼠30 d后,镜下可见MSCs移植组病理改变较模型损伤组明显减轻,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肝血窦基本正常,纤维结缔组织无明显增生;α-SMA染色强度MSCs移植组低于模型损伤组。结论:MSCs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纤维化肝组织的修复。
牛铁兵陈玉丙张立新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纤维化Α-SMA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电离辐射诱发的小鼠胸腺组织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电离辐射诱发的胸腺组织损伤中的迁徙、定居及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的C57BL/6小鼠MSCs,DAPI标记,经C57BL/6小鼠(n=6)尾静脉注入后,分别于1、5及10d处死小鼠(每次2只),取胸腺组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SCs在小鼠胸腺组织中富集情况;另取18只C57BL/6小鼠行1.75GyX线全身照射,每周1次,连续4周,制备电离辐射诱发的胸腺组织损伤动物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照射组、照射+生理盐水组及照射+MSCs组,每组6只。3个月后取各组胸腺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胸腺细胞凋亡率,组织学观察MSCs对胸腺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SCs经尾静脉注入1d后即出现在胸腺组织内,5d后开始弥散,10d后广泛弥散。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照射组胸腺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照射+MSCs组胸腺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照射组(P<0.05)。病理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胸腺组织皮、髓质结构清楚,皮质内有大量的淋巴细胞,髓质内存在少量淋巴细胞;照射组和照射+生理盐水组胸腺组织皮、髓质结构不清,淋巴细胞广泛凝固性坏死;照射+MSCs组胸腺组织皮、髓质内可见残存或新生的淋巴组织,皮质结构仍存在。结论:MSCs可以迅速地富集在损伤胸腺组织中,促进损伤胸腺再生与修复。
王洪艳龚守良刘丽萍宋祥福齐亚莉陈玉丙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电离胸腺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 ,为MSCs的系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MSCs并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并绘制生长曲线。取第3代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表型,应用成骨细胞诱导液和脂肪样细胞诱导液诱导MSCs定向分化,鉴定其分化能力。结果全骨髓细胞培养5d,镜下可见贴壁细胞增殖明显,细胞形态较均一,大部分呈梭形,7d左右可传代,经2~3次传代后细胞呈单一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即MSCs;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经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细胞76.01%处于G0/G1期,7.13%处于G2/M期,16.86%处于S期;MSCs表面不表达CD34;在特定诱导液作用下,MSCs可分别向成骨样细胞及脂肪样细胞分化。结论已成功建立了分离培养及鉴定MSCs的方法 ,可用来评价体外培养的MSCs。
闫文星王洪艳刘丽萍邓丽张红梅陈玉丙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离细胞培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电离辐射诱发的小鼠胸腺瘤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电离辐射诱发的小鼠胸腺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经典Kaplan法复制电离辐射诱发的小鼠胸腺瘤模型。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MSCs,DAPI标记,经尾静脉注入荷瘤小鼠后,分别于1、5、10d处死小鼠,取胸腺组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SCs在胸腺瘤组织中的定位;第1次全身大剂量照射后6个月取胸腺组织,HE染色观察胸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并判断成瘤情况。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MSCs经尾静脉输注后可迁徙至小鼠胸腺组织内;病理观察显示,胸腺组织皮髓质结构清楚,淋巴样肿瘤细胞较少,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偶见核分裂象;MSCs输注使辐射诱导的胸腺瘤成瘤率由57.00%±9.78%降低至37.50%±7.55%。结论已成功建立辐射诱发的小鼠胸腺瘤模型;输注的MSCs可迁徙至胸腺组织中,并降低胸腺瘤的成瘤率。
陈玉丙王洪艳刘丽萍龚守良宋祥福张红梅林英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电离辐射胸腺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