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YYL041)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于兴河李胜利方竞男王建忠丛晓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盆地
  • 2篇凹陷
  • 1篇东濮凹陷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输导
  • 1篇深水区
  • 1篇输导
  • 1篇似海底反射
  • 1篇中新世
  • 1篇中新世以来
  • 1篇重矿物
  • 1篇珠江口盆地
  • 1篇主控因素
  • 1篇晚中新世以来
  • 1篇物源分析
  • 1篇煤层气
  • 1篇矿物
  • 1篇廊固凹陷
  • 1篇构造沉降
  • 1篇古水流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3篇李胜利
  • 3篇于兴河
  • 1篇慕小水
  • 1篇方欣欣
  • 1篇赵磊
  • 1篇姜龙燕
  • 1篇梁金强
  • 1篇丛晓荣
  • 1篇王宗礼
  • 1篇王建忠
  • 1篇李志华
  • 1篇李慧明
  • 1篇方竞男
  • 1篇谢京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段物源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段的物源一直存有争议。通过分析砂岩成分成熟度和重矿物特征,对东濮凹陷南部的物源进行分区;利用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分别在垂向上和平面上对古水流体系进行研究,进而推测每个物源区的物源走向。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南部沙三段为多物源体系:西部有3个物源口,主要呈NEE方向搬运沉积物;东部三春集一带有1个物源口,物源呈NW方向搬运;三春集以北有5个物源口,呈SW方向搬运沉积物。
李慧明于兴河李胜利慕小水
关键词:物源分析重矿物古水流
冀中廊固凹陷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模式被引量:8
2011年
针对目前廊固凹陷油气成藏机制不够清晰,油气运移和输导体系仍不明确等问题,首先从反映油气运移和输导体系通道的参数筛选入手,重点分析含蜡量和油田水矿化度随埋深的变化规律,进而根据其垂向的分布组合样式,总结出A型(常规层析型)、B型(快速通道型)和C型(孔隙—裂缝型)3种油气藏输导体系类型,并按构造区带分析了不同输导体系约束的油气藏的空间展布特征。然后研究输导体系对油气藏的深度、规模、类型和相态的控制作用。最后根据输导体系类型划分方案建立了4种成藏模式,为油气勘探方向和勘探目标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王宗礼罗强李胜利李向阳谢京赵磊崔庆庆
关键词:廊固凹陷成藏模式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降与似海底反射(BSR)分布的关系被引量:17
2012年
200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通过钻探首次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证实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是水合物富集区。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研究,发现晚中新世以来区内构造沉降总体上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变快的演化趋势;从晚中新世到更新世,盆地深水区经历了构造沉降作用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晚中新世(11.6~5.3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7m/Ma;上新世(5.3~1.8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8m/Ma;至更新世(1.8~0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73m/Ma。而造成这些变化的主因是发生在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和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早期的台湾运动。东沙运动(10~5Ma)使盆地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块断升降,隆起剥蚀,自东向西运动强度和构造变形逐渐减弱,使得盆地深水区持续稳定沉降;台湾运动(3Ma)彻底改变了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格局,因重力均衡调整盆地深水区继续沉降,越往南沉降越大。将似海底反射(BSR)发育区与沉降速率平面图进行叠合分析,发现80%以上的BSR分布趋于构造沉降速率值主要在75~125m/Ma之间、沉降速率变化迅速的隆坳接合带区域。
于兴河梁金强方竞男丛晓荣姜龙燕王建忠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
澳洲Bowen-Surat盆地煤层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被引量:11
2014年
澳大利亚是世界第四大煤炭生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国。2000年后,澳大利亚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Bowen-Surat盆地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煤层气盆地。应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总结了Bowen-Surat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而分析了该盆地煤层气富集规律:平面上,煤层气富集在Taroom槽和Chinchilla-Goondiwindi斜坡中;剖面上,煤层气富集在二叠系Blackwater群和侏罗系Walloon组煤层中。针对煤层气藏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点,结合沉积体系、气源岩、煤阶、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有8个因素主要控制了煤层气藏的分布,即:沉积控类型,气源控范围,煤阶、埋深和孔渗控含量,构造封闭控层位。
李志华李胜利于兴河方欣欣
关键词:煤层气主控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