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KDL2008-15)

作品数:13 被引量:42H指数:6
相关作者:罗伦德郝秀东石胜强谢世友欧阳绪红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9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孢粉
  • 11篇植被
  • 9篇孢粉组合
  • 8篇表土孢粉
  • 8篇表土孢粉组合
  • 6篇岩溶
  • 6篇石漠化
  • 2篇岩溶石漠化
  • 2篇石笋
  • 2篇石笋记录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重庆金佛山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孢粉记录
  • 2篇保护区
  • 2篇不同植被
  • 1篇岩溶区
  • 1篇岩溶山区

机构

  • 13篇西南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1篇郝秀东
  • 11篇罗伦德
  • 9篇石胜强
  • 8篇欧阳绪红
  • 8篇谢世友
  • 7篇赵增友
  • 4篇袁道先
  • 2篇李林立
  • 2篇孙爱芝
  • 1篇张德怀
  • 1篇黄玉宝
  • 1篇韩晓丽
  • 1篇况明生

传媒

  • 4篇中国岩溶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5000 a BP以来四川洪雅的孢粉记录与气候变化被引量:6
2012年
运用古气候参数方法对四川洪雅GMH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合定年数据,分析出本区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并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大约35 670aBP以来,四川洪雅地区总体经历了暖湿—温润—凉干—温润—冷干—温湿—凉润—暖湿—温润的气候变化过程,其间多有反复;GMH剖面孢粉记录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在古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上基本一致,对H3、H2、H1、YD等气候事件反映明显;E带(21 100-17 000a BP)对应的降温减湿期较石笋记录提前出现与研究区位于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山前台地的地貌特征有关;对比发现I带中的温干气候期(约2 150aBP前后)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意义。
石胜强袁道先罗伦德赵增友郝秀东
关键词:孢粉记录植被气候变化石笋记录
典型石漠化区不同植被表土孢粉组合的生态指示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通过对南平4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得出了该区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的表土孢粉组合中草本植物占据优势,乔木主要为马尾松,灌木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表现出石漠化地区孢粉组合的显著特点.研究区内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组合差别明显,但与其相应的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石漠化地区现代植被的基本状况.表土孢粉组合中有很多喜钙性、旱生性、石生性植物,对生态恢复和重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为该区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性依据.
欧阳绪红郝秀东谢世友罗伦德况明生
关键词:表土孢粉组合石漠化植被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滇西北高原的孢粉记录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运用古气候参数方法对滇西北高原YXL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合定年数据,重建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并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大约31 570 cal.yr BP以来,滇西北高原总体经历了温凉偏干-冷干-略转暖湿-冷干-转暖增湿-冷干-转为暖湿-温和偏干-温凉偏干的气候变化历程,其间多有反复;YXL剖面孢粉记录与董哥洞、葫芦洞石笋记录在古气候变化大趋势上基本一致,对H2、H1、YD、MWP、LIA等气候事件反映明显;YXL剖面孢粉记录中全新世大暖期升温增湿的速度慢于石笋记录和冰芯记录,其干冷气候期持续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均与高原环境有关,并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意义。
石胜强袁道先罗伦德郝秀东赵增友
关键词:孢粉记录石笋记录植被气候变化
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类型表土孢粉组合特征——以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石漠化区为例被引量:7
2010年
通过对南平次生林地、杂草丛、坡耕地不同植被类型表土调查和采样,利用LuoPacias孢粉鉴定系统对所采的表土样品进行分析鉴定,以研究该区表土的孢粉组合特征。结果显示:(1)样品植物孢粉共由123种植物组成,其中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占据优势,其孢粉含量为46.40%~76.47%,平均为65.55%,其次是乔木(主要为马尾松),花粉含量为17.73%~46.84%,平均为26.40%,灌木植物花粉含量最小,为5.79%~12.50%,平均为8.26%,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2)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组合差别明显,次生马尾松林和次生樟树林的孢粉组合特征依次为马尾松—火棘—大楼梯草—里白和樟树—火棘—构棘—泽芹;杂草丛为裂叶荨麻—圆叶藜—车前子—里白;坡耕地为异叶花椒—裂叶荨麻—剑叶凤尾蕨—玉米,与其相应的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较好地反映出了石漠化地区现代植被的基本状况。
郝秀东谢世友欧阳绪红罗伦德石胜强李林立孙爱芝赵增友
关键词:表土孢粉组合石漠化植被岩溶
岩溶石漠化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南川区南平镇为例被引量:1
2010年
根据表土孢粉分析和植被样方调查,重庆南平养兔场内外5个不同方位的表土孢粉组合较好地揭示了该区孢粉组合特点及其与植被的关系。通过对该区表土孢粉组合差异性的研究,探讨了影响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对应关系的主要因素,即外来孢粉、孢粉产量、孢粉保存和孢粉鉴定等。运用LuoPacias孢粉鉴定系统将孢粉鉴定到种,共132种,为在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郝秀东谢世友欧阳绪红罗伦德石胜强
关键词:表土孢粉组合石漠化植被
重庆金佛山表土孢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通过对金佛山山顶以药池坝为中心的5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研究了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及其与现代植被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孢粉组合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Chun et Kuang.)、流苏树(Chiananthus retususLindl.)、峨眉栲(Castanopsis plautycathaHayata.)、珍珠栗(Castanea henryiRehd.et Wils.)、银叶杜茎山(Maesa argenteaA.DC.)、山枇杷(Zanthoxylum dissitumHemsl.)、十大功劳(Mahonia japonicaDC.)、大楼梯草(Elatostema umbellatumBl.)、清明草(Gnaphalium multi-cepsWall.)、什科洛费里蕨(Phyllitis scolopendriumNewmann.)、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Presl.)、粗糙鳞蕨(Microlepia hirtaPr.)和介蕨(Dryoahyrium boryanumChing.)等为主,这与该区域内的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运用LuoPacias孢粉鉴定系统将孢粉鉴定到种,共225种,为今后在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研究提供参考性据.
郝秀东谢世友欧阳绪红罗伦德石胜强孙爱芝李林立赵增友
关键词:表土孢粉组合植被岩溶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
重庆南平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被引量:1
2011年
重庆南平喀斯特石漠化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33个表土和苔藓样品的孢粉分析表明:(1)研究区植物孢粉共由50科属组成,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占据优势(除次生马尾松林、次生柳杉林和桃树林外),含量为38.84%~86.56%,其次是乔木(主要为马尾松),含量为13.42%~59.40%,灌木植物花粉含量最低,为0.00%~12.50%,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花粉类型丰富度差别不明显,物种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乔木和灌木植物种类的变化,草本和蕨类基本保持不变;(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土孢粉组合差别明显,与其相应的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基本反映了石漠化地区现代植被的基本状况;(4)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表土孢粉组合中乔灌木花粉含量和种类越少,草本和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越多,且以耕地杂草为主。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对喀斯特石漠化区次生植被及其表土孢粉组合的主要影响因素。
郝秀东欧阳绪红谢世友
关键词:表土孢粉组合石漠化土地利用方式
岩溶山区和石漠化区表土孢粉组合的差异性——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被引量:5
2011年
通过对重庆市南川区岩溶山区和石漠化区14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调查和采样,以研究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岩溶山区的表土孢粉组合中以乔木花粉为优势,含量为34.38%—63.39%,其次是草本和蕨类植物的孢粉,含量为32.04%—58.18%,灌木花粉含量最小,为6.08%—29.77%,沼生草本也有少量,仅为0.14%,这与当地的现代植被基本相同;(2)石漠化地区的表土孢粉组合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孢粉占优势,含量为46.40%—76.47%,其次是乔木花粉(主要为马尾松),含量为17.73%—46.84%,灌木花粉含量最小,为5.79%—12.50%,说明其植被退化严重;(3)石漠化区的表土孢粉组合中有很多喜钙性、旱生性、石生性植物,对生态恢复和重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为该区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性依据。
郝秀东欧阳绪红谢世友
关键词:表土孢粉组合植被岩溶山区石漠化
不同石漠化等级的孢粉组合特征及其生态指示意义——以花江实验区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以贵州省关岭县南部北盘江试验示范为例,分析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上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揭示了孢粉组合特征与石漠化等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石漠化地区的孢粉组合具有鲜明的特征,乔木与灌木合占16.1%,草本与蕨类植物合占58.9%,这反映了石漠化地区以草蕨类植物为主的植被状况;孢粉组合与石漠化等级呈良好的相关性,草蕨类植物随石漠化等级的升高比重由41%增加到77.6%,种类由14种增加到27种,乔木花粉所占比重由6.9%降到2.6%,植物种类不变;孢粉组合反映出三出凤尾蕨等蕨类植物对岩溶石漠化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代表性。
赵增友袁道先罗伦德石胜强郝秀东
关键词:孢粉组合植被
岩溶石漠化区表土孢粉组合对比研究——以重庆南川区南平镇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根据表土孢粉分析和植被样方调查,重庆南平地区5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分析较好地揭示了石漠化地区孢粉组合特点及其与植被的关系.通过对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影响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对应关系的主要因素,即外来孢粉、孢粉产量、孢粉保存和孢粉鉴定等.运用LuoPacias孢粉鉴定系统将孢粉鉴定到种,共132种,为在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郝秀东谢世友欧阳绪红罗伦德石胜强
关键词:表土孢粉组合石漠化植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