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791)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4
相关作者:方小平王转李均罗莉霞任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德国拜耳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油菜
  • 5篇基因
  • 3篇转基因
  • 2篇染色体
  • 2篇染色体组
  • 2篇转基因抗除草...
  • 2篇转基因油菜
  • 2篇抗除草剂
  • 2篇甘蓝
  • 2篇甘蓝型
  • 2篇甘蓝型油菜
  • 2篇BAR基因
  • 2篇除草
  • 2篇春油菜
  • 1篇杂交
  • 1篇植酸
  • 1篇植酸磷
  • 1篇植酸酶
  • 1篇施用
  • 1篇水稻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德国拜耳公司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方小平
  • 3篇罗莉霞
  • 3篇李均
  • 3篇王转
  • 2篇陈坤荣
  • 2篇张志春
  • 2篇任莉
  • 2篇王满囷
  • 2篇张国安
  • 2篇李俊
  • 2篇叶大卫
  • 1篇叶敏
  • 1篇王秀平
  • 1篇陈茹梅
  • 1篇胡琼
  • 1篇肖春
  • 1篇范云六

传媒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作物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农药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Transgene directionally integrated into C-genome of Brassica napus被引量:5
2006年
Integration of a transgene into a C-genome chromoso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ecological risk of transgenic Brassica napus To obtain C-genome transgenic B. napus, herbi- cide-resistant bar gene was firstly transferred into B. oleracea var. alboglabra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LBA4404. Then using the trans- genic B. oleracea as paternal plants and 8 non- transgenic varieties of B. rapa as maternal plants, C- genome transgenic B. napus with bar gene was arti- ficially resynthesized by means of ovary culture and chromosome doubling. Among 67 lines of the resyn- thesized B. napus, 31 were positive, and 36 were negative according to PCR test for bar gene. At least 2 plants from each line were kept for PPT spray con- firmation. The result was in consistence with the PCR test. Genomic Southern blotting of three randomly chosen lines also showed that bar gene had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genome of resynthesized B. napus lines.
LI Jun FANG Xiaoping WANG Zhuan LUO Lixia HU Qiong
关键词:BAR基因芸苔
能以植酸磷为唯一磷源生长的转基因甘蓝型油菜被引量:10
2010年
由于难溶性矿物磷酸盐和有机磷的大量存在,土壤总磷虽高,但多数土壤缺乏有效磷,这是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土壤中有机磷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植酸,为了提高土壤有效磷供给,利用根癌农杆菌菌株LBA4404,通过两步再生方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BINPR-phyI中含有的带胞外分泌信号肽序列的植酸酶基因转入油菜品种中双6号中,并获得转基因油菜56株,转化效率0.16%~9.20%。分子检测和酶活性检验表明,植酸酶基因已导人中双6号,转基因植株能有效表达植酸酶基因并向根外分泌植酸酶,转基因植株能以植酸为唯一磷源正常生长,非转基因植株则不能。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根系分泌大量高活性植酸酶有助于土壤中有机磷释放出有效磷供植物利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对土壤闭蓄态有机磷利用效率的前景是可期待的。
方小平王转陈茹梅李均范云六罗莉霞陈坤荣任莉
关键词:油菜植酸酶转基因
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对春油菜区主要害虫发生数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对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品种、受体及当地常规品种在春油菜区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几种主要害虫的发生数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与受体品种之间的差异,而与当地的常规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
王满囷张志春方小平张国安叶大卫
关键词:转基因油菜抗除草剂害虫
人工合成具有白菜或甘蓝细胞质的甘蓝型油菜被引量:4
2010年
为比较甘蓝型油菜不同细胞质基因组的遗传效应及其与核基因的相互作用,对12个白菜(2n=20)与1个芥蓝(2n=18)的正反交种间杂种分别进行子房和胚培养,人工合成白菜和甘蓝细胞质甘蓝型油菜。结果表明,白菜×芥蓝的正交子房培养杂种苗平均诱导率2.32%,甘蓝×白菜的反交胚培养杂种苗平均诱导率为1.16%。不同杂交组合之间,杂种苗诱导率差异大,但相同亲本正反交杂种获得的难易趋势相似。将单倍体杂种小苗在含0.01%秋水仙碱的MS培养基中预培养处理10d的染色体加倍效果最好,加倍率达59.32%。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类似于栽培甘蓝型油菜,无论正交或反交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其农艺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但更接近于母本。合成油菜花粉育性在40.53%~88.95%之间。
李俊罗莉霞王转李均陈坤荣任莉方小平
关键词:种间杂交胚抢救子房培养
外源基因定向插入甘蓝型油菜C基因组被引量:7
2006年
外源基因定向插入C基因组对于降低转基因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AACC)的生态环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抗除草剂bar基因转入到芥蓝(B.oleracea var.alboglabra,CC)中,以转bar基因的芥蓝(CbCb)为父本,非转基因的白菜(B.rapa,AA)为母本,通过种间杂交、子房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bar基因定向插入C基因组的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株系67个.PCR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bar基因为阳性的株系31个,阴性的株系36个.Basta(?)喷施结果表明,分子检测阳性的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高抗除草剂,分子检测阴性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则不抗.South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外源bar基因已整合到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中.
李俊方小平王转李均罗莉霞胡琼
关键词:BAR基因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
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对春油菜田间昆虫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对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品种、受体及当地常规品种田间昆虫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昆虫、害虫和天敌的物种数及个体数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与受体品种之间的差异,而与当地的常规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群落特征值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在油菜的苗期及抽薹期,均以受体品种为最高;而在油菜的花期及结荚期,除花期的群落丰富度外,则以转基因抗除草剂的品种为最高。
王满囷张志春方小平张国安叶大卫
关键词:转基因油菜抗除草剂昆虫群落
抗除草剂油菜施用甲咪唑烟酸和阿特拉津对下茬作物水稻的影响
2007年
2005—2006年抗除草剂油菜田施用除草剂甲咪唑烟酸和阿特拉津土壤残留对后茬水稻影响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甲咪唑烟酸72、108ga.i./hm2(推荐用量范围)和高剂量144ga.i./hm2在油菜田施用后,推荐剂量范围内对后茬水稻的产量未造成显著影响,高剂量144ga.i./hm2对产量有显著影响,40%阿特拉津悬浮剂900、1200ga.i./hm2(推荐用量范围)和高剂量1800ga.i./hm2在油菜田施用后,推荐剂量范围内对后茬水稻的产量影响不显著,高剂量对水稻的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结果说明甲咪唑烟酸和阿特拉津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在油菜田施用对后茬水稻的安全性。
王秀平肖春叶敏方小平
关键词:阿特拉津水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