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2011)

作品数:19 被引量:102H指数:7
相关作者:陈杰卢朝辉马怡晖刘卫平王晓卿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肿瘤
  • 12篇细胞
  • 8篇淋巴
  • 7篇淋巴瘤
  • 6篇基因
  • 6篇病理
  • 5篇腺癌
  • 5篇临床病理
  • 4篇胰腺
  • 4篇胰腺癌
  • 4篇细胞淋巴瘤
  • 4篇腺肿瘤
  • 3篇蛋白
  • 3篇微RNAS
  • 2篇胰腺肿瘤
  • 2篇预后
  • 2篇增生
  • 2篇增生症
  • 2篇乳腺
  • 2篇乳腺肿

机构

  • 12篇北京协和医院
  • 6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成都市青白江...
  • 1篇广元市中心医...

作者

  • 12篇陈杰
  • 8篇卢朝辉
  • 5篇王晓卿
  • 5篇刘卫平
  • 5篇马怡晖
  • 4篇于双妮
  • 4篇张婷婷
  • 3篇张文燕
  • 3篇毕成峰
  • 3篇林莉
  • 3篇赵莎
  • 3篇闵敏
  • 3篇孙洋
  • 2篇李磊
  • 2篇罗玉凤
  • 2篇赵武干
  • 2篇杨群培
  • 2篇孙健
  • 2篇贾从伟
  • 2篇罗添友

传媒

  • 14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iR-23a-27a表达载体构建及功能初探
2012年
目的构建miR-23a-27a簇真核表达载体并初步探讨该簇的靶基因及其功能。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联合表达pre—miR-23a-27a簇及单独表达pre—miR-23a、pre—miR-27a的真核载体,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和real—timePCR验证该载体表达的有效性,应用micro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寻找及鉴定pre—miR-23a.27a的靶基因,应用Westernblot和real.timePCR的方法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初步探讨miR-27a的功能。结果(1)pre-miR-23a-27a—pcDNA3.1、pre-miR-23a-pcDNA3.1、pre—miR-27a—pcDNA3.1重组质粒能够在真核细胞HEK293T中有效转录加工出相应的miR-23a和miR-27a;(2)miR-23a和miR-27a能够同连有Sprouty2基因MRE序列的pRL—TK重组质粒作用,但是只有miR-27a能够同连有Sprouty2基因3’-非翻译区(UTR)全长序列的pRL—TK重组质粒作用,而将Sprouty2基因3’-UTR中同miR-27a结合位点定点突变后,miR-27a无法同其作用;(3)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转染pre—miR-27a—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能够在蛋白水平显著影响Sprouty2基因的表达,但是对其RNA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结论Sprouty2可能是miR-27a的功能靶基因,pre—miR-23a-27a—pcDNA3.1、pre—miR-23a—pcDNA3.1、pre-miR-27a-pcDNA3.1载体的构建为下-步深入研究miR-23a和miR-27a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马怡晖于双妮卢朝辉陈杰
关键词:微RNAS细胞系肿瘤
系统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朗格汉斯细胞的克隆性、肿瘤性增生性疾病,其肿瘤细胞表达CDla、Langerin和S-100蛋白,电镜下可见特征性的Birbeck小体。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临床上分为三型:(1)单系统、单病灶(嗜酸性肉芽肿,EG);(2)单系统、多病灶(Hand-Schuller-Christian病);(3)多系统、多病灶(Letterer-Siwe病)。系统性LCH以同时或先后有多器官、组织受累为特征,常累及骨,并有淋巴结、肝脾肿大、出血和贫血等表现。
许霞刘卫平杨群培赵莎王威亚廖殿英王晓卿林莉闵敏
关键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病理分析S-100蛋白肿瘤细胞表达嗜酸性肉芽肿增生性疾病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NSDLBCL)进行Hans、Choi和Tally分型比较研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CD20、CD3、CDIO、Bcl-6、Mum-1、CD5、Bcl-2、Ki-67、FOXP-1、GCET-1、BLIMP-1和LMO.2在47例CNSDLBCL中的表达,并进行Hans、Choi和Tally分型,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7例CNSDLBCL中,Bcl.2、CDl0、Bcl-6、Mum-1、GCET-1、BLIMP-1、FOXP-1和LMO-2的表达率分别为46.8%、4.3%、70.2%、53.2%、36.2%、4.3%、63.8%和19.2%;Ki-67的阳性率为30%-95%,中位数为80%,其中12例(25.5%)I〉90%。Hans分型中,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16例(34.0%),非生长中心B细胞(non-GCB)型31例(66.0%);Choi分型中,GCB型16例(34.0%),活化B细胞(ABC)型31例(66.O%);Tally分型中,GCB型6例(12.8%),non-GCB型41例(87.2%)。47例CNSDLBCL患者的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4.0%、15.6%和12.5%。Hans、Choi和Tally分型不影响CNS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Hans、Choi和Tally分型与CNSDLBCL的预后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放化疗和甲氨蝶呤治疗与预后相关。
闵敏林莉毕成峰王晓卿罗添友赵莎张文燕刘卫平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B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了解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并比较Choi、Tally和Hans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复习90例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免疫表型检测采用EnVision和EliVision法,选用的抗体有CD20、CD38、CD10、bcl-6、MUM-1、CD5、bcl-2、GCET1、FOXP1、LMO2、BLIMP1和Ki-67等。结果(1)年龄为27~83岁,中位年龄58岁,男女比为1.31:1;胃肿瘤58例,占64.4%(58/90);肠肿瘤32例,占35.6%(32/90)。(2)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抗原,均不表达CD3ε和CD5;CDIO、bcl-6、MUM-1(30%/80%阈值)的表达率分别为17.8%(16/90)、75.6%(68/90)、52.2%(47/90)/43.3%(39/90),GCET1、FOXP1、LMO2的表达率分别为50.0%(45/90)、45.6%(41/90)、23.3%(21/90),bcl-2、BLIMP1的表达率分别为42.2%(38/90)、8.9%(8/90),Ki-67阳性指数20%-95%,中位数为80%。Hans分型:51.1%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48.9%为非GCB型;Choi分型:55.6%为GCB型,44.4%为活化B细胞(ABC)型;Tally分型:34.4%为GCB型,65.6%为非GCB型。(3)67.8%(61/90)的患者接受化疗,68.9%(62/90)的患者接受手术。患者的2、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8.5%、52.8%和49.8%,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组的2、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8.5%、61.2%和52.9%。结论Hans和Choi分型各亚型比例差别不大,Tally分型中非GCB型较GCB型比例增高。三种分型的各亚型均存在GCB型优于非GCB/ABC型的趋势。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提示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
林莉闵敏毕成峰王晓卿罗添友赵莎张文燕刘卫平
关键词:胃肠肿瘤淋巴瘤B细胞免疫表型分型预后
人胰腺癌中miRNA的差异表达及部分功能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它的预后差,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5%,因此,对于胰腺癌发病机制及其新的治疗靶点的研究,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miRNA是由21—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它作为一种转录后调节分子通过与靶基因的3’-UTR配对,促进mRNA的降解或抑制翻译,从而抑制其靶基因的表达。近年的研究显示,大多数肿瘤都存在miRNA表达谱的改变,
陈杰于双妮马怡晖赵武干卢朝辉
关键词:MIRNA人胰腺癌非编码RNA高度侵袭性转录后调节
Twist转录因子、E-钙黏蛋白和N-钙黏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观察上皮间质转化因子Twist转录因子(简称Twist)和相关蛋白E-和N-钙黏蛋白(cadhe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浸润性导管癌、38例浸润性小叶癌和41例导管内癌以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Twist、E-和N—eadherin的表达。结果(1)三种病理类型乳腺癌组织中,Twist阳性率分别为46.4%(26/56)、79.0%(30/38)和26.8%(11/41),其中浸润性小叶癌中Twist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分别P=0.002、0.000);E—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78.6%(44/56)、29.0%(11/38)和80.5%(33/41),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中E—cadherin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小叶癌(均P=0.000);N—e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53.6%(30/56)、68.4%(30/56)和31.7%(13/41),其中在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导管内癌(分别P=0.033、0.001)。(2)135例乳腺癌组织中Twist和E—eadher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P=0.005,Spearman相关系数-0.239);Twist和N—cadherin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P=0.000,Spearman相关系数0.319)。(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分化组中N.cadherin阳性率显著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组(P=0.004)。(4)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转移组中Twist阳性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37)。结论三种蛋白在三种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较大。Twist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N—cadherin阳性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相关。检测这三个指标可为研究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机制及评判其生物学行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马怡晖王凯李磊卢朝辉陈杰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转移TWIST转录因子钙黏着糖蛋白类
共刺激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共刺激因子及淋巴细胞亚型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关系,以及在肠黏膜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64例)、缓解期(51例)及正常结肠黏膜(20例)石蜡标本中共刺激因子CD86和可诱导共刺激因子(ICOS)的表达及分布;检测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例活动期,2例缓解期)及5例正常对照结肠黏膜的冷冻标本中共刺激因子CD28的表达及分布。同时检测CD4、CD8和CD20阳性淋巴细胞在肠黏膜中的分布,分析其与共刺激因子表达间的关系。结果共刺激因子CD86在固有膜淋巴单核细胞及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为活动期〉缓解期〉对照组(P〈0.05或P〈0.01);而ICOS在固有膜淋巴单核细胞表达为活动期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ICOS在肠上皮细胞表达为活动期高于缓解期(P〈0.01)。CD28表达为活动期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0.05或P〈0.01)。固有膜间质、上皮细胞间及小血管壁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CD4/CD8比值,以及CD20+B淋巴细胞数量均为活动期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0.01)。结论共刺激因子CD86、ICOS在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细胞和固有膜淋巴单核细胞中存在表达上调现象,提示共刺激因子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度激活。
李方陈阿静杜鹃张燕宫恩聪石雪迎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淋巴细胞亚群共刺激因子
中国川西南地区5,455例淋巴组织肿瘤的构成分析
目的初步了解中国川西南地区淋巴组织肿瘤的构成情况。材料和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2000.01至2007.12间诊断明确的淋巴组织肿瘤共5455例,全部病例经免疫表型检测,部分病例采用了PCR技术检测IgH或TCR...
刘卫平
关键词:淋巴瘤
文献传递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miRNA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microRNA(miRNA)是一类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长度约22bp的非编码小RNA分子。mi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端非编码区(3’UTR)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来参与机体不同时期不同组织生长发育的重要过程。已知有一些miRNA基因定位在染色体脆性位点,还有部分miRNA基因存在于一些与肿瘤相关的基因组序列中,
朱玥璐陈杰
关键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染色体脆性位点基因MRNA调控基因表达RNA分子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临床病理特征,了解免疫表型在SPB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收集1990—2008年21例SPB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或EJiVision法)检测17种抗原的表达情况,并用半套式PCR技术,以免疫球蛋白重链通用型引物,以及BIOMED一2系统引物IgK和IgL进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结果21例SPB患者年龄36~72岁,中位年龄50岁。主要病变部位为中轴骨骼(14例,66.7%),其次为四肢骨骼(7例,33.3%)。5例有血清Ig升高,其中3例为IgA型,2例为IgG型。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有局部疼痛、脊神经压迫征和病理性骨折等。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局部孤立性占位病变伴骨质破坏。组织学分级:21例中Ⅰ、Ⅱ和Ⅲ级者分别为12例(57.1%)、5例(23.8%)和4例(19.0%)。免疫表型:所有病例之瘤细胞均表达两种及以上浆细胞抗原,如CD138、CD38和浆细胞抗体;均不表达CD19和CD20,CD79a表达率为23.8%(5/21)。CD56、CD27和CD44v6的表达率分别为57.1%(12/21)、15.0%(3/20)和23.8%(5/21)。21例SPB中12例(57.1%)检出IgH基因克隆性重排。12例(57.1%)有随访,7例死亡,5例存活;其中3例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并已死亡。结论SPB以骨的孤立性占位伴疼痛为其临床特征,诊断需排除多发性骨髓瘤髓外浸润之可能。免疫表型及Ig基因重排检测在该肿瘤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左卓刘卫平唐源毕成峰王晓卿张文燕杨群培邹立群
关键词:骨肿瘤浆细胞瘤基因重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