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2027)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5
相关作者:黄晓军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张晓辉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干细胞
  • 4篇异基因
  • 4篇造血
  • 4篇造血干
  • 4篇造血干细胞
  • 4篇基因
  • 3篇异基因造血干...
  • 3篇造血干细胞移...
  • 3篇侵袭性
  • 3篇干细胞移植
  • 2篇血液
  • 2篇移植后
  • 2篇移植物抗宿主
  • 2篇移植物抗宿主...
  • 2篇真菌感染
  • 2篇植物抗宿主病
  • 2篇侵袭性真菌
  • 2篇侵袭性真菌感...
  • 2篇聚糖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黄晓军
  • 5篇刘开彦
  • 5篇刘代红
  • 5篇许兰平
  • 4篇韩伟
  • 4篇张晓辉
  • 4篇王峰蓉
  • 4篇王昱
  • 4篇陈欢
  • 3篇赵婷
  • 3篇陈育红
  • 3篇陈瑶
  • 2篇王景枝
  • 2篇吴德沛
  • 2篇闫晨华
  • 2篇张圆圆
  • 1篇周海侠
  • 1篇张春丽
  • 1篇曾淑英
  • 1篇刘霆

传媒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年份

  • 2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肾病综合征的单中心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并发肾病综合征(NS)的发病、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分析1996年1月至2009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完成的1464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和不合的亲缘间造血干细胞移植,生存期大于100d的血液病患者1405例,8例(0.6%)发生移植后NS。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定同期移植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8例患者发生Ns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88(54—1185)d,表现为双下肢水肿、大量蛋白尿;2例伴有肾功能异常。6例患者曾有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3例患者发生NS时伴有GVHD其他表现。4例患者肾脏病理结果显示,3例为微小病变,1例为膜性肾病。经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均有效。1例患者停药后NS复发。1例患者白行离院,早期死亡;1例患者白血病复发后死亡;其余6例患者目前均无病生存。分析与NS发生的关系发现,慢性GVHD是N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lo—HSCT患者出现水肿、蛋白尿,应注意甄别NS,可能与慢性GVHD有关,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
陈瑶黄晓军张晓辉刘代红陈欢韩伟王景枝陈育红王昱王峰蓉赵婷刘开彦许兰平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T细胞调控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被引量:1
2010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愈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唯一有效手段。近年来allo—HSCT技术发展迅速.移植成功率及患者长期生存率都有很大改善,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及移植后复发仍是allo-HSCT后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有效控制GVHD及充分发挥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可大大改善移植相关病死率及移植后长期生存率。T细胞,包括辅助性T(Th)细胞、
吴德沛王秀丽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与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在侵袭性曲霉病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与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方法用于诊断血液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曲霉病(IA)的价值。方法对80例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血液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共计205份血清标本同时进行定量PCR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的检测,根据IA诊断标准,分析定量PCR方法与GM方法的符合率及两者联合用于IA诊断时的意义。结果5例患者确诊IA,20例临床诊断IA,34例拟诊IA,21例除外IA。定量PCR方法与GM符合率为77.5%。当定量PCR和GM同时阴性时,诊断侵袭性曲霉感染阴性预测值可达90.9%;当二者同时阳性时,阳性预测值可达100%。结论定量PCR方法与GM方法具有良好符合率,联合两种方法有助于提高IA诊断的准确性。
孙于谦纪宇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黄晓军
关键词:曲霉病聚合酶链反应甘露聚糖类血液肿瘤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GM和BG抗原检测的价值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 评价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和(1→3)-β-D葡聚糖(BG)抗原检测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以及两种方法在监测抗真菌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 5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当体温超过38 ℃,持续48 h以上,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或起初有效但体温下降后再次升高时被纳入本研究.第1周采集患者静脉血2次,以后每周采血1次,至少监测4周.分别采用ELISA法和比色法检测患者血清GM和BG值.GM实验阳性定义为连续两次不同时点检测GM值>0.5或单次>0.8,G实验阳性定义为BG值>80 pg/ml.患者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及非真菌感染四组,21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51例患者共收集240份血清标本.其中确诊IFI2例,临床诊断26例,拟诊17例,非真菌感染6例.以确诊及临床诊断为真阳性组,以非真菌感染为真阴性组.GM实验在真阳性组28例中21例阳性,真阴性组6例中1例阳性,敏感性75%,特异性83.3%,阳性预测值95.5%,阴性预测值41.7%;G实验在真阳性组28例中全部阳性,真阴性组6例中4例阳性,敏感性100%,特异性33.3%,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100%.G实验的敏感性高于GM实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GM实验阳性的21例患者中抗真菌治疗有效19例,GM值渐转阴性,2例无效的患者GM值持续阳性,有效组GM平均值两周后明显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实验阳性的患者中治疗有效者BG值逐渐下降,但未转阴;治疗无效组BG值变化无规律,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时间点BG值监测对疗效无明显判断意义.结论 血清GM和BG抗原检测可以为早期诊断IFI提供有力证据,联合检测BG和GM两种抗原,可提高对曲霉菌诊断的特异性,减少假阳性.治疗中监测GM和BG值的动态变化,GM实验用于评价疗效的价值优于G实验.
曾淑英刘霆孟文彤陈又南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
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了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llo-HSCT后EBV病并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26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EBV病15例,活检确诊(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11例。利妥昔单抗静脉输注375mg/m2,每周1次。采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采用通用的毒性分级标准判定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共应用利妥昔单抗78例次,中位3(1~6)例次。利妥昔单抗输注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1、2、3、4、8周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1.5±6.3)%、(42.2±10.2)%、(64.4±10.0)%、(74.6±9.4)%、(87.3±7.9)%。总有效率84.6%,CR率73.1%;单个器官受累患者的CR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10/10比9/16,P=0.023),临床诊断的EBV病患者CR率高于PTLD患者(13/15比6/11,P=0.0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的1年和2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5.7±10.2)%和(39.6±12.4)%。单器官受累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8/10比5/16,P=0.041),临床诊断的患者存活多于PTLD患者(11/15比2/11,P=0.015)。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EBV病安全有效,建议根据临床诊断在单器官受累时即开始治疗,同时争取尽早获取病理结果。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需要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来进一步规范。
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张春丽王峰蓉王景枝王昱陈欢张圆圆闫晨华韩伟陈育红赵婷张晓辉黄晓军
关键词: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异基因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初治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分析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一个病房连续收治的8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3.8%。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老年、高白细胞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较长。结论初治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的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在高危患者中有必要进行真菌感染预防。
路瑾卢锡金鲍立张晓辉黄晓军
关键词:白血病侵袭性真菌感染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间血流感染的单中心临床分析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 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粒细胞缺乏(粒缺)期间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经验性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784例HSCT在粒缺期发热的患者,分析其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784例HSCT患者中441例在粒缺期间出现发热,确定为血流感染者75例,在所有患者中发病率为9.6%(75/784),在粒缺发热患者中发病率为17.0%(75/441).病原菌分布依次为:G-菌株占64.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占80.9%(38/47),除1株鲍曼不动杆菌外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G+菌株占30.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比例为50.0%,除1株鹑鸡肠球菌外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菌株占5.5%,均为念珠菌属.HSCT患者在粒缺期血流感染的病死率为6.7%.结论 我院骨髓移植病房的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依次为G-菌、G+菌和真菌.碳青霉烯类及糖肽类药物分别是前两者治疗的首选.
韩婷婷黄晓军刘开彦刘代红陈欢韩伟张晓辉王昱陈育红王峰蓉赵婷陈瑶许兰平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血流感染病原菌
脐血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及治疗被引量:2
2011年
脐血移植(CBT)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儿童及成年人的恶性血液病。因脐血干细胞的同有特点,CB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生率较其他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所升高,敝CBT后CMV感染的防治尤为重要。本文就CBT后CMV感染的发生、预防及治疗等进行综述。
童娟孙自敏
关键词:脐血移植巨细胞病毒
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43例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初治及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3例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PD)或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阿霉素(PAD)方案化疗,其中12例患者经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依据国际2006疗效反应标准评价疗效,毒性分级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不良事件通用名(NCI CTCAE)v 3.0判断。结果接受2~6个疗程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后,35例初治患者总反应率为88.6%,8例复发难治患者总反应率为75%。PD方案组(27例患者)总反应率为81.5%,PAD方案组(16例患者)总反应率为93.8%。所有患者获得疗效平均需1.2个疗程(1~3个疗程),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2个月(1~37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81%,2年总生存率为62.6%。12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1年总生存率高于单纯接受化疗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腹泻、便秘、周围神经病变、感染及血液学毒性,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可有效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性MM患者,常见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可缓解。
徐晶晶孙爱宁仇惠英傅铮铮王荧周海侠吴德沛
关键词:硼替佐米地塞米松阿霉素多发性骨髓瘤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输注后24小时内发热病因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接受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输注后24h内患者新出现发热的发生率和病因,并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14例患者中,输注外周血干细胞24h内新出现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输注相关性发热的危险因素。结果114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输注后24h内共有32例(28.1%)患者出现发热,均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相合的亲缘间移植。最高体温平均值为39.0(37.6-40.4)oC;出现发热的中位时间为输注后的2.5(0-18.0)h;体温达到峰值的中位时间为输注后7.8(3.5-23.0)h。发热病因分析:6例为感染性病因;26例排除溶血后归为输注相关性发热。多因素分析发现女性供者及供者采集当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是输注相关性发热的危险因素。结论异基因外周血细胞输注后24h内新出现的发热均发生在HLA配型不相合亲属间移植患者,大多数与输注关系明显,无明确感染灶,其危险因素是女性供者及供者采集当日外周血白细胞高计数。
陈瑶黄晓军王峰蓉闫晨华王昱张圆圆韩伟陈欢刘代红刘开彦许兰平
关键词:发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