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006B35605013)

作品数:3 被引量:75H指数:2
相关作者:原林王军王春雷吴金鹏卞静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经络
  • 1篇弹性纤维
  • 1篇形态学
  • 1篇虚拟人
  • 1篇原纤维
  • 1篇人体下肢
  • 1篇疏松
  • 1篇中医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活性
  • 1篇细胞增值
  • 1篇纤维
  • 1篇结缔组织
  • 1篇筋膜
  • 1篇筋膜学
  • 1篇经络实质
  • 1篇经络线
  • 1篇活性
  • 1篇胶原纤维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3篇原林
  • 2篇王春雷
  • 2篇王军
  • 1篇曲戎梅
  • 1篇边芮
  • 1篇阮蕾
  • 1篇王升旭
  • 1篇姚大卫
  • 1篇钟镭
  • 1篇周志涛
  • 1篇杨林林
  • 1篇黄泳
  • 1篇戴景兴
  • 1篇邓志全
  • 1篇卞静
  • 1篇吴金鹏
  • 1篇张学全
  • 1篇姜雪梅

传媒

  • 1篇解剖学报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被引量:72
2008年
通过对筋膜结缔组织的发育生物学回顾,提出筋膜学假说,认为人体内可能存在一个有别于已知九大功能系统的新功能系统——筋膜系统,发挥机体的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并从筋膜学角度,探讨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王春雷吴金鹏王军原林
关键词:筋膜学经络
数字人体下肢筋膜重建经线与经络线形态学相似性的计算机化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利用计算机自动标识与三维重建技术,探索人体下肢筋膜类间隙结缔组织与经络经线形态位置相似性的证据及规律。方法获取虚拟中国人男1号(VCH-M1)数据集,截取左腿区域,利用计算机软件,首先提取肌肉信号,完成去噪处理;然后通过边缘检测,求出肌肉轮廓点的凸包;最后完成对间隙结缔组织的标记,并对标记的间隙结缔组织利用3D-Docto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通过对虚拟人体下肢间隙结缔组织计算机自动识别标记,并对标记的间隙结缔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得到了与传统中医经络图谱描述相似的重建虚拟经线。结论本实验结果说明,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和中山大学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合作开发的将虚拟人体数据集应用于经络研究的计算机工具,可对虚拟人体下肢间隙结缔组织进行自动识别标记,并三维重建出虚拟筋膜经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筋膜重建手工识别过程中产生的人为因素误差,对于研究人体筋膜类间隙结缔组织与经络是否存在形态位置相关性有重要意义。
王春雷卞静原林王军钟镭阮蕾邓志全边芮王升旭黄泳
关键词:经络筋膜虚拟人
拉伸应力对疏松结缔组织结构与细胞活性的影响
2009年
目的:研究拉伸应力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纤维和细胞形变及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探索中医替代疗法治疗机制。方法:实验组于SD大鼠腹股沟中点施加捻转拉伸,设置对照组。14d后制作皮下组织铺片、鬼笔环肽及碘化丙啶双染后相差显微镜下获取纤维形变图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连续获取“细胞CT”图像、利用Mimics10.01进行细胞三维重建并通过BrdU掺入法评估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在拉伸应力下,实验组纤维密度增高、排列呈与受力方向平行改变;细胞形态变为“扁梭形”、排列与纤维受力方向一致,对照组纤维和细胞分布无序;拉伸刺激能显著提高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拉伸应力下疏松结缔组织重构及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可能是中医替代疗法的一种作用机制。
张学全杨林林戴景兴姜雪梅周志涛曲戎梅姚大卫原林
关键词: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细胞增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