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487)
- 作品数:5 被引量:46H指数:4
- 相关作者:胡锋刘满强陈小云李大明李辉信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江西省红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地上和地下植食者互作对水稻氮分配及土壤活性氮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植物茎叶和根系植食者虽然在空间上隔离,但二者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联系地上和地下部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氮素有效性通过植物影响植食者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但有关地上和地下部植食者互作对土壤氮素影响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以水稻褐飞虱和潜根线虫分别作为地上和地下的植食者,采用两因素交互试验设计,两个褐飞虱水平(未接种褐飞虱、接种褐飞虱),两个潜根线虫水平(未接种潜根线虫、接种潜根线虫),探讨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水稻氮吸收和土壤活性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和潜根线虫相互抑制,二者的共存加剧了对水稻茎叶和根系生长的危害。褐飞虱未影响水稻茎叶和根系含氮量,而潜根线虫显著降低了水稻根系含氮量(p<0.05)。褐飞虱和潜根线虫对土壤活性氮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交互作用,在未接潜根线虫的处理中,褐飞虱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硝态氮含量(p<0.05);潜根线虫显著影响了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活性氮总量。总之,褐飞虱和潜根线虫的相互抑制关系对土壤活性氮的影响格局较为复杂,相比褐飞虱,潜根线虫趋向于提高土壤活性氮水平,这可能影响与氮转化有关的土壤生态功能。
- 郭瑞华罗琌张腾昊刘满强陈小云胡锋
- 关键词:褐飞虱潜根线虫氮分配可溶性有机氮矿质氮
- 节水与减氮措施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和微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6年
- 水稻生产中的水肥消耗量过大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本研究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采样,比较了灌溉方式(常规灌溉和节水25%)和施氮水平(常规高氮和减氮40%)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及微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节水控灌显著降低了分蘖期土壤pH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受到灌溉和氮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节水或减氮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物含量;节水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碳而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氮.节水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而使铵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水稻分蘖期,节水处理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的生物量高于常规灌溉,而在水稻成熟期,相对应的变化趋势则相反.灌溉、氮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轮虫数量和食微线虫的比例.在水稻分蘖期,节水灌溉处理土壤轮虫、线虫数量及食细菌线虫比例有提高的趋势;减氮增加了土壤轮虫数量却减少了线虫数量.总之,土壤微生物和微动物群落对节水减氮农业措施的响应不同,不仅与水稻不同生长期有关,而且与水氮之间及食物网内各类群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有关.
- 桂娟陈小云刘满强庄喜平孙震胡锋
- 关键词:氮肥微生物群落微型动物
- 长期施肥对水稻生长和抗虫性的影响:解析土壤生物的贡献被引量:7
- 2016年
- 合理施肥对保障土壤质量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有机肥促进土壤生物群落的发展已被认为是其优于化肥的重要方面,然而有机肥影响下的土壤生物群落对作物生长的贡献却了解甚少。了解土壤生物因素对作物抗虫性的贡献不仅可以揭示施肥影响土壤功能的生物调控机制,而且有助于制定土壤–作物的综合管理措施。本研究采集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水稻土,通过制备灭活与否的土壤悬液,在砂培条件下探究土壤生物群落对水稻生长及其抗虫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生物群落和施肥措施均极显著地影响了土壤养分含量(P<0.01)。土壤生物的存在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含量、水稻生物量、茎叶全氮含量以及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物量;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水稻的根冠比及水稻根系全氮、可溶性糖以及酚类含量(P<0.05);同时,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生物群落还能够促进水稻茎叶可溶性糖和酚类的合成。接入褐飞虱后,土壤生物群落的存在显著降低了水稻整体的全氮含量,促进了酚类的合成(P<0.05)。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生物群落,尤其是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生物群落,主要通过改变水稻养分向地下部的分配格局、增加根冠比、促进防御性代谢物质(如酚类)的合成来提高水稻地上部对害虫的抗性。
- 蒋林惠罗琌肖正高李大明陈小云刘满强胡锋
- 关键词:施肥抗虫性
- 秸秆、氮肥和食细菌线虫交互作用对土壤活性碳氮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采用3因素2水平交互设计室内恒温培养试验,通过调控秸秆施用、氮肥用量及食细菌线虫,探讨三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Cmic和Nmic)、可溶性碳氮(DOC、DON)、矿质氮(NH4+-N和NO3--N)及温室气体排放(CO2、N2O和CH4)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秸秆显著增加了食细菌线虫数量、Cmic和Nmic,而随着氮肥用量增加,Cmic和Nmic降低,食细菌线虫对Cmic和Nmic的影响则依赖于秸秆和氮肥用量.秸秆、氮肥和食细菌线虫对可溶性碳氮和矿质氮表现出强烈的交互作用,其中秸秆和氮肥均增加了DOC、NH4+-N和NO3--N;食细菌线虫对DOC的抑制作用和对矿质氮的促进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秸秆处理对CO2、N2O的促进及对CH4的抑制均达到显著水平,而线虫和氮肥的影响则更多表现出交互作用.在培养第56天,有秸秆时,低量氮肥下食细菌线虫显著促进了CO2的排放,而高量氮肥下则表现出对CO2和N2O显著的抑制作用.总之,土壤生态功能的发挥不可忽视土壤动物的作用.
- 张腾昊王楠刘满强李方卉祝康利李辉信胡锋
- 关键词:秸秆土壤功能温室气体
- 蚯蚓及其堆肥对番茄抗虫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 当前,农业生产中作物病虫害的管控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是化学农药残留量大,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也给非靶标生物以及农产品质量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开展和利用生物防治显得尤为迫切。借助土壤动物蚯蚓的生态服务功能来促进植物生...
- 肖正高
- 关键词:蚯蚓堆肥技术土壤质量植物生长抗虫性能
- 文献传递
- 双季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数量关系研究被引量:19
- 2013年
- 为揭示南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关系,监测了双季稻田甲烷排放规律,并采用PCR-DGGE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分别分析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早晚稻生育期内的甲烷排放总量分别为9.28g·m-2和7.78g·m-2。早晚稻生育期内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均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以水稻生长旺盛期群落结构复杂、数量多,其中水稻移栽20d左右土壤产甲烷菌数量最多,早、晚稻分别为1.14×107个·g-1干土和6.72×106个·g-1干土,均显著高于当季其他生育期。早稻生育期内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比晚稻复杂,数量比晚稻多,这与双季稻田的甲烷排放规律一致。稻田甲烷排放量与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群落结构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控制稻田产甲烷菌数量可以有效减少甲烷的排放量。
- 李大明成艳红刘满强秦江涛焦加国李辉信胡锋
- 关键词:稻田甲烷排放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种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