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51012)
-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航雁王静刘一沉尚爱加段秋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大鼠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功能障碍的变化和水肿形成的规律。【方法】应用伊文思蓝法(Evans-Blue,EB)观察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BBB通透性变化,采用干湿重法计算脑含水量评估脑水肿、TTC法评估脑梗死面积。【结果】脑缺血再灌注3 h时,大鼠BBB通透性明显增加(P<0.05),24 h最高(P<0.01);缺血再灌注各组缺血侧大脑半球EB含量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EB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脑含水量变化与BBB通透性改变呈平行关系;但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梗死面积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大鼠BBB完整性受到破坏,脑水肿加重,因此应将BBB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性作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治疗的关注重点。
- 刘一沉王静高艳吴永红王航雁张成岗
- 关键词:血脑屏障脑水肿缺血再灌注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小儿麻疹肺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1例临床观察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小儿麻疹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治疗作用。【方法】26例确诊为麻疹肺炎并ARDS患儿,其中11例采用气管插管滴入PS(PS治疗组),15例常规治疗未用PS(常规组),观察PS治疗组用药前、后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变化,比较PS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气分析、肺部X线表现及预后。【结果】①治疗组用药后12 h对比:呼吸频率(RR)、吸入氧分数(FiO2)、吸气峰压[PIP(cmH2O)]、呼气末正压[PEEP(cmH2O)]、平均气道压[MAP(cmH2O)]等呼吸机参数明显下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②用药后24 h治疗组血气PH、PaO2、PaCO2显著改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用药后24 h治疗组胸片较常规组明显好转;④治疗组与常规组比较,死亡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PS对麻疹肺炎合并ARDS有明显疗效。
- 刘一沉王静石凯丽张效东孟莲花白侠王航雁
- 关键词:麻疹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
- 新生儿脑梗死早期诊断方法的探讨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新生儿脑梗死(NCI)的相对可行的方法。方法有目的地收集在我院分娩的NCI高危儿和回顾分析转诊患儿的围产期病史;记录发病或确诊前后患儿临床表现;比较颅脑超声、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对NCI诊断的敏感性及各自特点并分析NCI发病高危因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1)与NCI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宫内感染、各种原因所致胎儿窘迫和(或)生后窒息、脑血管发育畸形和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等。(2)主要临床表现:55.3%(21/38)出现惊厥,其中57.1%(12/21)为与病灶部位相吻合的局灶性惊厥。23.7%(9/38)未出现惊厥,而有不同程度意识改变、肌张力异常和(或)原始反射异常等非特异性神经系统表现。21.1%(8/38)患儿没有显著临床表现。(3)发病后2~3d内颅脑超声检查的阳性率达85.0%~90.9%,MRI的阳性率为(5/7~9/9),均高于CT的阳性率(2/4~5/9)(P=0.043)。三种方法对晚期脑梗死病灶均能有效地做出诊断,阳性率分别为:颅脑超声94.7%、头颅CT93.8%,MRI为10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9)。结论MRI尤其是弥散加权MRI和颅脑超声均能对NCI做出早期诊断;早期诊断的程序包括:关注具有高危围产因素的新生儿;生后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并给予常规颅脑超声筛查;必要时进行MRI确诊。
- 汤泽中周丛乐王红梅侯新琳刘云峰于果樊曦涌姜毅
- 关键词:脑梗死婴儿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血清SOD和MDA的变化被引量:17
- 2007年
- 目的: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变化,探讨其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在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测定损伤后不同时间大鼠血清中的SOD活力和MDA含量变化,并与假手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各时点比较,SOD和MDA在再灌注1 h即出现明显变化,随着时间推移与假手术组的差异进一步明显,再灌注36 h达到变化的峰值,随后二者与假手术组的差异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再灌注128 h后差异明显减小,但仍恢复不到假手术组的水平。且二者存在负性相关:SOD活力先降低后升高,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结论:SOD和MDA血清学水平变化可以较好地代表脑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情况,可能一种新的量化指标在临床发展普及,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评估中发挥作用。
- 张荣媛尚爱加段秋华王航雁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